2.2.1 少即是多

    很多产品为了迎合不同的用户会设计出很多繁复的功能来吸引用户点击,而用户使用时则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了解产品,最终忽略了产品的实质。画蛇添足由来已久,很多产品在某些用户黏度上的坚持,就是出于维护产品的美观。

    我曾经看到有一款产品,后台数据显示其中一个功能用户几乎不用,而为了迎合互联网产品的审美观,这款产品将鸡肋保存到腐烂的程度,导致用户的操作受这个功能所影响。不得已,产品经理只好破坏掉原来的产品架构,狠心剔除许多不需要的功能,简化后的产品反而受到用户的称赞。

    在现在的产品观念里,其实很多产品不需要太花哨的功能,但是有不少产品为了提高用户黏度而刻意增加用户使用负担。其实,所谓少即是多,就是指单一功能能够在同类中做到更好的原则。对用户来说,太多的重点代表没有重点,反而会让核心功能不突出。学会做减法,对产品来说更为重要。

    那么,到底要减去什么?

    首先,要抛弃的是与主要业务无关的东西。很多产品在最开始的时候构思了一个很有针对性的痛点,然后在产品设计中开始不停地增加功能,认为这些功能能够帮助用户了解产品,获得更好的体验。所以一直继续,认为用户需要一个完美的产品。而实际上,用户需要的只是最早的那个解决痛点的产品,开发者到最后显然忘了这一点,或者说要砍掉自己一手搭建的产品体系确实比较难。

    我们往往想要一款完美的产品,大家都想尽快得到,也想得到更多。但是事实说明,多并不是产品成功的标准。我们很容易迷失在这样一个负面的环境中,如果一个产品让人感觉还可以加入新功能,那么这个产品最终会充满了失败的色彩。但实际上,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增加产品功能这样一些表面现象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对终极目标的思考。对产品的开发者来说,产品开发的本身不是为了快速地开发出功能十全十美的产品,而是要开发出一个让所有用户都愿意使用并能感觉到快乐的产品。

    尽管追求简洁和清爽是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对产品设计的一种共同追求,但简约没有那么容易实现。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对“个性化”的追求,它其实解决的是“看上去很美”的诉求,譬如换肤,换主题,换装扮,产品逻辑和操作方法并无变化。但是对用户来说,这个功能如何变得简单,也是很重要的,很多用户在需要个性化的同时,对产品依然有简约的要求。这类个性化的直接要求就是,每一套个性化都要有一套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无疑,这对产品来说,又是更高的要求。

    其次要抛弃在这一个版本中不需要的东西。不仅仅在产品设计初期,在产品设计中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问题,即新版本增加了什么功能。而实际上,用户使用这个功能的频率并不高,产品本身也不太需要这样的功能。如果仅仅是为了美化,对用户来说问题并不大,但是如果是产品本身的功能,只要发现用户激活率不高,就可以不考虑该功能了,大刀阔斧地砍掉不需要的功能其实并不是很困难。

    互联网是从门户时代开始的,互联网产品追求的往往是大而全,即一个网站或者一个客户端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但是门户网站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追求简单的界面和能够被用户一眼看到的内容,对于门户网站来说,这本来就是一个新的标准,需要从以前的叠加信息发展到后来的减少信息,门户之路在2013年的大改版中可见一斑。

    在移动互联网里,小小的屏幕给很多产品不小的冲击。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很多产品的设计思想就是如何打造一个功能很全的产品。但是由于屏幕太小,不得不舍弃很多,也因为用户无法忍受无止境的次级页面,所以一切变得简单了。开发者必须把那些花哨的修饰和多余的内容去掉,优先保证对业务和客户体验影响最大的功能的呈现。简单的界面要求将交互性降到最低,优先考虑功能,专注于期望结果的基本需求。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做产品的人开始思索怎样在整个产业中做减法。

    每轮产品更新,都会解决掉一些矛盾,再回头看以前的版本,就会觉得从前的体验实在不怎么样,看上去也不怎么漂亮。这就是产品在更新过程中的减法。那么,什么样的产品需要做减法?一是用户第一眼需要了解的部分被放在太深的地方,导致用户必须寻找本该很容易看到的东西。二是操作太复杂,导致用户必须花很多时间才能完成一个本应相当简单的任务。

    不仅如此,在上一个版本中没有的功能,如果在这一个版本中打算加入,也必须考虑是否有加入的必要。用户喜欢新鲜的功能,前提是该功能围绕产品标签而开发,同时还能满足用户对功能的要求——简约。

    早期互联网的信息量与来源不多,人们对这个新兴的世界存在着信息饥渴,所以即使信息过多,用户也能吸收。现在的互联网在形式上与早期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的信息来源于人与人交互的结果,并且冗余信息过多,导致各类信息真正爆炸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他们开始选择更有价值的内容,这种选择的过程也由于信息的爆发让人疲劳,导致用户对信息的挑选更苛刻。

    另外,产品的部分功能是否能帮助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这个产品做加法还是做减法的核心考虑要素。产品的核心是始终不能放弃的。一个产品必须要做到完全围绕其标签来做出改变,如果仅仅是为了让用户觉得更好玩,则可以放弃改变。

    很多人不明白这样的要求精确到用户体验上,应该是怎样的要求。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在交互使用上,用户能够不受干扰地独立完成整个人机交互的过程。因此,产品需要在页面表现上提供较统一的使用标准,在视觉设计上也不光考虑用户的口味,而是有选择地提供合适的设计。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就是,如果只做一些不太花费精力的事情,也能获得满满的乐趣就好了。做减法是一种理念。减法的结果应该是核心目标得以实现和扩展,而其他的部分则变得无足轻重。某一特定的入口,链接、模块的处理可能是无关大局的,但是如果一款产品没有大局,也没有特色的话,这个减法就是错误的,应该重新找寻产品中真正的鸡肋。

    剔除所有不那么需要的部分以后,产品的操作是否足够简洁?在业内一直有一个标杆,那就是Instagram——一款最初运行在iOS平台上的移动应用,后被Facebook收购,凭借几个人的力量就将这个产品做到了上亿用户。它拥有精美的页面,风格化的设计,还有简单的功能。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款产品只有5个主页面,其中常用的有3个单页面:一个浏览信息流,一个拍照并上传,一个查看新消息。学习成本近乎为零,用户上手很快,整个产品只需要用户做是与否的选择。“简单”带来的是极其“流畅”的使用体验,恰好与其“轻盈”的产品气质丝丝入扣。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顺利引导用户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产品的核心价值上,让用户顺利地了解与适应产品。由于产品本身的特质,还能减少发表与互动的心理负担,提高应用的使用频度,加快使用习惯的形成。现在的移动应用应该简单直接,专注于解决用户的一个问题。一个大而全的应用反而会让用户感到迷惑,不知道用来做什么好。而看看现在几款在国内比较风靡的产品,大多数由于用户黏度的需求,减到最后也只能说在同类产品中达到了顶尖的水平,但要说有多简约,还不能成为像Instagram这样的案例作品。

    在工业设计上,同样也有一个少即是多的例子,那就是苹果。手机如果不适合手掌的大小,就让它停留在固定的尺寸上,如果电脑不够轻,就减掉一些东西,所有的改变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苹果的产品看起来更简单一点。长方形的产品能够获得用户的认同绝不仅仅因为它的形状,苹果对用户和产品交互界面的执著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从其对包装的苛求上可见一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苹果的产品仅仅是看起来很好看,它对人机界面的追求,影响对功能的取舍和硬件的设计,这需要花很大的工夫。比如说,要把Air做到最薄,苹果的工程师不得不想尽办法把必要的东西放进去,同时不得不放弃某些功能;为了让iPhone成为一件只有一个按键的工艺品,也必须放弃很多必要的功能,譬如多进程,所以我们看到的iPhone就只有一个整体界面,而没有桌面和底层,这就是iOS很多时候能让用户舍弃复杂的Android的原因。很多对原生进行更改的ROM显然也因为注意到了这一点而学习了苹果的处理方式,比如很出名的MIUI。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简洁”“要做减法”,但是这些不是用来砍功能、砍特性的刀剑。解决用户矛盾需要更加智慧的做法,完全砍掉会造成不协调的感觉的时候,就应该立马打住。当用户有明确而单一的目的时,我们设计的产品流程也应该尽量明确流畅。当用户的目的性不那么强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适当改变一些流程外的东西,但必须做到如果用户想回归流程就能立马回归流程。

    小而美,少即是多。互联网产品通常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抓住用户的某个痛点或价值点,针对性地做出定位明确的产品。在功能上尽量简单明确,即便要做大做复杂,也是慢慢地加上去。在体验上,尽量做到简单易上手,甚至在用户完全看不到页面的时候也能有一个本能的处理方式,这才是减法的精髓。而减法的最后,依然是以少胜多的结果。专注于最精细化的部分,才能做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