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剩者为王,强者恒强

    在互联网里,传说太多。每一段传说,都与坚持有关,如果一阶段的花开灿烂,而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对于企业来说,依然是失败的。所以,坚持下来,沿着标签继续,企业才会是最后的王者。有意思的是,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都是本土互联网公司打败国际巨头的国家。

    在我国,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经历过低潮。

    腾讯做QQ的第三年,QQ既不是国内最好的IM产品,也不是用户量最多的,当时这只企鹅差点就被卖掉了。不过,腾讯坚持下来了,现在是最大的IM产品的拥有者;阿里巴巴也倒闭过,500元薪水还凝聚了一批员工为之奋斗;百度何曾没有低潮?在互联网,如果在低潮的时候无法坚持,无法继续专注下去,则依然是没有下文的。

    在中国,什么样的互联网网站是真正赚钱的?答案是:只有经过了大浪淘沙,从大批网站中剩下来的网站,才能够赚钱。这就是“剩者为王”最直接的含义。在中国,互联网初期有许许多多的网站,到现在能够活下来的大部分都赚到了钱,或者维持基本的收支平衡。

    周鸿祎讲过一个小故事:互联网初期从美国飞往中国的飞机总是满舱,头等舱里的投资者随便到经济舱里一逛,就能发现几个归国创业者,不少合作就从飞机上开始。这就是互联网,开始的创业总是充满激情,而后又有几人能留下?留下的,又有几人不被历史记住?

    好比近年来很火的移动互联网,其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互联网产品的发展速度,对于移动互联网产品来说,一年内就能“定生死”,这与在互联网上能坚持数年的光景截然不同。在移动互联网上,有过一个沉淀的例子:打车产品。

    从微信到APP,打车产品兴起之后,各路资本大鳄纷纷入场,嘀嘀打车获得腾讯的青睐,而后摇摇招车得到红杉资本的融资,阿里巴巴和阿米巴注资快的打车,大黄蜂打车也傍上晨兴创投。打车软件一时间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打车软件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多。但是,我们很快认可了一点:当大局入场而没有一家能够独占鳌头的时候,推广成了最重要的症结。

    其实,打车APP在技术上并没有难度可言,真正困难的是市场的占有量。怎么获得市场的占有量呢?还在发展初期的移动互联网没有更好的答案,而援引当年互联网的方式,就是做广告,给用户福利。

    有了投资,一切都不在话下,这场疯抢的泡沫潮就这样开始了。北方的打车软件对南方市场虎视眈眈,而南方的打车软件对北方市场也垂涎已久,一场混战在所难免。好景不长,不是所有产品“烧钱”都能烧出春天。

    所以,当政府的条例出台的时候,打车软件的热度戛然而止,被收回经营权的打车软件在规范的市场竞争中悄然落幕,还在坚持的已然不多,只剩下现在的萧条景象。而是否还能等来春天,就看“冬天谁更耐冻”了。

    如果说在互联网世界剩者为王,显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在互联网同样适用。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强者恒强,在互联网行业一样是血淋淋的事实。如今的巨头,在整体上更加难以被撼动,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是强者,越明白自己的核心以外,还需要更多支撑。所以,三大巨头都在大肆收购,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成为它们的目标,相比以前巨头自己直接复制,这是一个进步。但这种情况的出现确实让无数中小型公司崛起的难度加大,这就是中国互联网行业让人颇感无奈的现实。

    正是因为第一的重要性,让很多企业都加入到争夺的环境中。比如,微信3亿用户这样的用户量给了其他产品不小的压力,谁都想要分一杯羹。易信横空出世,来往低调推出,似乎一夜之间,微信一家独大的即时通信领域,增加了不止一个竞争对手,移动IM二次大战俨然会一触即发。在混战中,我们看到阿里巴巴用多种手段封杀微信、丁磊炮轰腾讯垄断,这充分表明,微信的地位已经让互联网各路诸侯芒刺在背,以至于不得不放低姿态,联合抵抗微信的入侵。而从不同的战略和方针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开始站队。可微信的用户并没有出现分流,可见微信的地位依然不容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