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袁崇焕重起督师蓟辽
明思宗继位之后,在铲除阉党、平定奢安之乱、整肃吏治的同时,也大力整顿边防,力图尽快抵挡后金的进攻。
宁远大捷与宁锦大捷,阻止后金八旗兵的南下,使辽东边境获得暂时的安宁。但袁崇焕遭到阉党排挤离任后,关于辽东的战守之策又在大臣之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辽东战守之策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公开叛明之时,明神宗根本没把此事放在心上。待到努尔哈赤率兵攻陷抚顺,他才如梦初醒,但仍未把努尔哈赤放在眼里,主张“大彰挞伐,以振国威” ,得到首辅方从哲的附和。于是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要他统兵相机征剿,务期歼灭。方从哲和一些官员更是主张速战速决,认为大兵一出,胜利指日可待。一些有作战经验的将领对此持有异议,如奉旨率军参与这次征战的总兵官刘铤就指出,军事的部署、士兵的训练、武器的配备需要一个过程,不应在条件尚未具备时“轻发偾事”②。但明神宗、方从哲都听不进去,一再催促刘铤从速进兵,结果打了大败仗。天启元年(1621)五月,熊廷弼接替辽东经略之职,主张以守为战,筑城以守,实行其此前提出的三方布置之策:“广宁(今辽宁北镇)用马步列垒河(辽河)上,以形势格之,缀敌全力;天津、登、莱各置舟师,乘虚入南卫,动摇其人心,敌必内顾,而辽阳可复。” 此策得到明熹宗的赞许,却又遭到辽东巡抚王化贞的反对。王化贞力主速战速决,得到其座主、首辅叶向高的支持。经略与巡抚意见相左,步调不一,导致广宁失守。熊廷弼被捕下狱,又遭阉党爪牙的诬陷而被斩首弃市,传首九边;王化贞虽亦入狱,但得阉党庇护,直到崇祯五年(1632)才被处死。天启二年(1622)二月,孙承宗起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八月受命以原官督理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州、莱州等处军务。他认为“若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山海关别名);失觉华(今菊花岛)、宁远,必不能守辽左” ,派袁崇焕、满桂等修筑宁远城,构成一道坚固的宁锦防线,将后金铁骑挡在辽河以东。但他终因遭到阉党的攻击而辞职。代为辽东经略的阉党分子高第,尽反孙承宗之所为,认为关外必不可守,主张退守山海关。袁崇焕坚决反对,坚守宁远,高第竟下令将锦州、杏山(在今辽宁凌海市西南)军民尽撤关内。后金乘机围攻宁远,被袁崇焕击退。宁远大捷后,袁崇焕重新修复锦州、中左(在今辽宁锦西东北)、大凌河(今辽宁凌锦市)三个城堡,初步恢复孙承宗建造的宁锦防线。并经明思宗的同意,与皇太极进行了和谈,以延缓后金的进攻。由于双方提出的条件过于悬殊,谈判未能达成协议。皇太极率兵围攻锦州,吃了败仗,转攻宁远,又遭败北。
宁锦大捷结束不久,主张放弃锦州、将防线内撤的浮议再度抬头。镇守太监纪用,蓟辽总督闫鸣泰,具体负责守御锦州的总兵尤世禄,守御塔山的总兵侯世禄纷纷上疏,主张放弃锦州而内撤。署兵部事的右侍郎霍维华严加驳斥,强调“锦城已守有成效,决不当议弃”。明熹宗最后下达圣旨:“关门之倚宁远,宁远之倚塔山、锦州,皆层层外护,多设藩篱,以壮金汤。”并责令驻守辽远的杜文焕、驻守塔山的侯世禄、驻守锦州的尤世禄“各守信地,修筑城地,操练军士,实心料理,以战守为急图,不得妄分彼此,推诿观望,自取罪责” 。
明思宗继位后,众臣纷纷请求重新起用袁崇焕,以加强辽东防务。袁崇焕,字自如,号元素,祖籍广东东莞,落籍于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心系辽东战局。天启二年(1622)入京朝觐,被破格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时值广宁师溃,他未经请示,瞒着家人单骑出阅关塞,还朝后表示:“予我兵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孙承宗入主兵部督理关城及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军务后,提拔袁崇焕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他出关后,奔走风霜,驰驱险隘,稳定民心,安置辽民,积极支持孙承宗“守关外以捍关内”“以辽人守辽土”的决策。尔后,又听从孙承宗的建议,辞去山海关监军道,改任宁前道,后与副总兵满桂一起共同承担宁远的防务,筑城戍守。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率13万八旗兵围攻宁远,被守军击败。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又于翌年再度击败皇太极的进攻,取得宁锦大捷。但是,建立奇功的袁崇焕,却因没有巴结魏忠贤而遭弹劾,被迫引病辞职。
崇祯元年(1628)二月,明思宗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奉召入京,明思宗在文华殿召见廷臣和袁崇焕,讨论平辽方略。明思宗先对袁崇焕表示慰问,接着便询问起对付后金的方略,血气方刚的袁崇焕轻率地回答说:“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明思宗喜出望外,连声说道:“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 此时,一旁的内阁辅臣韩爌、刘鸿训、李标、钱龙锡四人也觉欢欣鼓舞,异口同声地称赞袁崇焕“真男子也”。袁崇焕急忙叩谢天恩。
明思宗平台召见后暂退偏殿休息,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向袁崇焕询问五年内如何恢复全辽,袁崇焕回答道:“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原来,他的五年复辽不过是安慰皇上的一句空话,并没有什么把握。给事中许誉卿小心提醒说:“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袁崇焕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待明思宗回到殿中,他忙提出复辽的许多前提条件,预留日后转圜的余地,他说:“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明思宗当即交代署理户部的侍郎王家祯、署理工部的侍郎张维枢、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王在晋等,要他们务必照办。接着,袁崇焕又想到万历亲政以来的党争不断、言官舆论纷扰、边臣处处受掣的问题,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明思宗站起来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 内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回此前赐给节制关外四镇的左都督满桂和辽东督师王之臣的尚方剑,改赐袁崇焕,令其便宜从事,明思宗也一口答应。临退朝时,还赐给袁崇焕一顿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