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周延儒与温体仁的得宠及其互相倾轧
周延儒、温体仁攻讦钱谦益之时,图谋翻逆党之案的阉党余孽嗅出其背后带有攻击东林党人的味道,看到了实现其梦想的希望。为人阴鸷溪刻、不学少文的刑科给事中薛国观,此前曾投靠魏忠贤,生怕清算逆案时遭到整肃,便转而投靠温体仁。崇祯二年(1629)二月初一,他上疏力诋吏科给事中沈惟炳、兵科给事中许誉卿与户科给事中瞿式耜三人操纵枚卜大典,是“东林主盟,结党乱政” 。周延儒、温体仁从薛国观的行动中,看到力图翻案的阉党分子与东林党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是一股可以利用的力量,便大力拉拢与勾结漏网甚至丽名逆案的阉党分子;阉党分子也从薛国观身上看到希望之所在,纷纷投靠周延儒和温体仁。两股势力迅速合流,联手打击东林党人,党争因此便愈演愈烈。
东林党的重要人物钱龙锡,在崇祯初年定逆案时曾参与主持工作,阉党分子恨之入骨,周延儒、温体仁决定首先拿他开刀。最先跳出来攻击钱龙锡的,是因勾结阉党而被革职、后由吏部尚书王永光起用的江西道御史高捷。崇祯二年十月,后金分兵三路入犯。十二月初一,明思宗误中后金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十六日高捷即上疏,诬告钱龙锡曾向袁崇焕“发纵指示”,毛文龙之死系“崇焕劾提刀之力,龙锡发推刀之谋”,对此人绝不可“宽斧钺之诛” 。钱龙锡上疏说明他同袁崇焕交往的过程,提请罢黜,明思宗下旨慰留。高捷再次上疏力攻钱龙锡,明思宗的态度有所动摇,钱龙锡只得再一次上疏申辩,并向皇上引疾辞官。
钱龙锡辞官归里,阉党分子拟乘机大翻逆党之案。崇祯三年(1630)二月,漏网的阉党分子、吏部尚书王永光在会推天津巡抚的人选时,故意将丽名逆案的王之臣排在六位候选人的头名。周延儒觉得王永光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只得对皇上说:“若之臣可用,诸在逆案者皆当赐环,而忠贤、呈秀亦将昭雪矣!” 明思宗恍然大悟,遂点用排在会推名单第四位的翟凤翀为天津巡抚。
阉党分子仍不死心。从崇祯三年正月至二月,参与审定逆案的内阁首辅韩爌、左都御史曹于汴都因遭到弹劾而辞官,继为首辅的李标也因皇上深疑臣下结党,于三月间连续上疏乞休而去。王永光与名列逆案的兵部侍郎吕纯如又蠢蠢欲动。吕纯如在天启七年(1627)曾与太监刘兴、赵秉彝护送明神宗第六子惠王就藩荆州,对随行太监极尽揄扬褒美之能事,回京复命又大拍魏忠贤的马屁。此时他在王永光的纵容下,公然上疏为自己翻案,说他的护送惠王复命疏“未尝归美厂臣(魏忠贤之自称),不当列于逆案之内”。言官因慑于王永光的威势,都不敢吭声。明思宗的老师、日讲官文震孟挺身而出,向明思宗进言,说现今敌骑刚刚撤退,“群小合谋,必欲借边才以翻逆案”,“愿皇上剖晰是非,辨别邪正” 。并揭发吕纯如“平生无耻,惨杀名贤”的罪行及王永光“身为六卿之长,犹蒙皇上眷注,而假窃威福,擅行私臆”之罪状。明思宗要他一一据实奏明。文震孟又上疏逐一奏明,并揭发吕纯如家居时“每语人曰‘冢宰(指王永光)不去,此案必翻’”,“而永光与一二私人聚族而谋者,日夜以打破逆案,汲引群凶为第一义” ,点明王永光等人阴谋活动的要害是为逆案翻案。明思宗虽然没能听进去,但吕纯如等人的翻案活动也未能得逞。
王永光等阉党分子见一计不成,便转而对袁崇焕落井下石,借以兴起大狱,以牵连钱龙锡。崇祯三年(1630)八月初六,因勾结阉党而遭革职后由王永光重新起用的山东道御史史,上疏诬告已辞官归里的钱龙锡是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与后金议和的主谋,并说钱龙锡接受过袁崇焕数万两银子的贿赂,存放在姻亲徐本高家里。明思宗大为震怒,令有关部门于五日内查明。锦衣卫掌印官刘侨就斩帅、议和两件事再次提审袁崇焕,然后呈上审讯报告,说毛文龙之事,钱龙锡和兵部尚书王洽当时只是用书信问过袁崇焕准备如何处理,系袁专断杀之;与后金议和之事,袁崇焕多次写信向王洽和钱龙锡征求意见,王、钱均未准许。但是,明思宗还是下令处决袁崇焕,谴责钱龙锡“私结边臣,蒙隐不举,令廷臣议罪” 。九月初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和科道官共60余人,在中军都督府衙署举行部议,结论大略谓“斩帅虽龙锡启其端,而两次书词有‘处得妥当’‘处得停当’之言,意不专在诛戮可知,则杀之自属崇焕过举。至讲款,倡自崇焕。龙锡虽不敢担承,而始则答以‘在汝边臣酌量为之’,继则答以‘皇上神武,不宜讲款’。总之,两事皆自为商量,自为行止。龙锡以辅弼大臣,事关疆场安危,不能抗疏发奸,何所逃罪,但人在八议,宽严当断之宸衷耳” 。意即钱龙锡对斩杀毛文龙不负任何责任,至于议和,虽为袁崇焕首倡,钱龙锡不能抗疏发奸,罪责难逃。不过钱龙锡属于《大明律》中规定的享有减刑、免刑的“八议”范围,如何处刑,当断之于皇上。明思宗看过审议报告,剥夺了钱龙锡的“八议”特权,降旨令锦衣卫将其逮捕。
明思宗对钱龙锡的态度,更助长群小的嚣张气焰。工部主事李逢申、锦衣卫佥书都指挥使张道浚与工部主事陆澄源接连上疏,弹劾继李标之后出任首辅的东林党人成基命,迫使他连上三疏,辞官归里。张道浚还连带攻击文震孟等人的“诬枉奸欺”之罪。文震孟上疏答辩,指出“张道浚未谙文义,谬析臣疏,代人报复” ,暗指其背后有人操纵。
在这样一派乌烟瘴气的氛围之中,钱龙锡于十二月被从松江华亭(今属上海)的家中逮至京师,下到锦衣卫的诏狱。他在狱中上疏,就杀帅、议和之事进行自辩,并附上袁崇焕以前写给他的书信和他答复的原稿,以作佐证。明思宗阅后,还是一口咬定“其事已有迹”,命他“静听部议” 。
丽名逆案的群小再次受到鼓舞。他们暗中谋划,觉得既然皇上不许公开翻逆案,那么能否由袁崇焕牵连钱龙锡,再由钱龙锡牵连到一批东林党人,然后诬陷袁为逆首,钱为逆党,另立一个逆案,与先前的逆案相抵呢?谋划确定后,决定由兵部挑头发难。但兵部尚书梁廷栋未敢贸然行事,结果使阴谋胎死腹中。
对钱龙锡究竟如何处理,部议的结果是对其实行“大辟”即死刑,且决不待时。经黄道周的上疏论救,明思宗降旨将死刑改为长期关押。崇祯四年(1631)五月,久旱无雨,刑部尚书胡应台,给事中刘斯分别上疏请求宽宥钱龙锡,明思宗下旨再审,最后下令释放,谪戍定海卫(今浙江舟山)。他在定海卫待了12年,直到明思宗上吊自杀,南明的弘光政权在南京成立,右佥都御史祁彪佳向弘光帝申冤,才得以无罪恢复原官,回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