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推行温体仁路线的张至发与薛国观
崇祯十年(1637)六月,温体仁被罢官后,明思宗将其他辅臣中位居首位的张至发擢为首辅,同时用枚卜法点用吏部右侍郎刘宇亮、礼部右侍郎傅冠为礼部尚书,左佥都御史薛国观为礼部左侍郎,俱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张至发是明思宗为打破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于崇祯八年(1635)六月通过考试由外僚擢入内阁的,意在扩大人才的选拔范围。无奈他缺乏识别人才的眼光,完全看走了眼。
张至发入阁后,一切皆听命于温体仁,很快就成为温体仁的亲信与同党。代温体仁出任首辅后,又传承温体仁的衣钵,执行没有温体仁的温体仁路线,极力排斥东林党人。福建漳浦人黄道周,字幼平,学贯古今,精通天文历数皇极诸书,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担任经筵展书官。他“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多畏而忌之” 。按照惯例,展书官进入经筵,必须双膝跪地前行,他却用双脚行走,引来魏忠贤的侧目。寻以母丧归里守制。崇祯二年(1629)起复故官,进右中允。因连上三疏营救钱龙锡,被明思宗连降三级,调任地方官。崇祯五年(1632)正月,因再次疏救钱龙锡,语刺周延儒、温体仁,被斥为民。崇祯九年(1636)起复故官,翌年晋右谕德,掌管司经局。当年冬,为太子选择东宫讲官,作为首辅的张至发,将黄道周摒弃不用。黄道周同事项煜、杨廷麟为之鸣不平,请求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他,张至发坚执不从。刑科左给事中冯元飙上疏指出:“道周至清无徒,忠足以动人主,惟不能得执政欢。” 张至发愤极,连上两疏痛诋冯元飙,而“极颂体仁孤执不欺” 。张至发的这两个奏疏,又引来翰林院编修吴伟业的痛斥。他上疏责问,温体仁当国,有唐世济、闵洪学、蔡奕琛、吴振缨之徒参赞密谋,有陈履谦、张汉儒、陆文声之徒为之驱除异己,哪里算得上孤执?温体仁家窝藏巨盗,财产遍布湖州,幕僚中不乏亡命之徒,又怎么谈得上不欺?
接着,翰林院检讨杨士聪上疏,揭发吏部尚书田维嘉贪赃枉法、卖官鬻爵的罪行。张至发见到奏疏,私自抄录一份偷偷送给田维嘉,让他预先做好申辩的准备。田维嘉未等明思宗将奏疏批转内阁,就抢先上疏为自己辩解。明思宗因此察觉到内阁有人给他暗通消息,下旨责其据实回奏。田维嘉眼看隐瞒不住,只得如实交代,明思宗下令罢了他的官,从此也对张至发失去信任。随后,大理寺少卿曹荃揭发内阁中书黄应恩贪污受贿事,又牵涉张至发。张至发连疏为黄应恩辩解,请求调查核实,明思宗虽对张至发拟旨褒答,但仍下令将黄应恩逮捕法办,张至发遂上疏请求辞职。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明思宗批准了他的辞职报告,令其“回籍调理”。张至发的辞职报告“自谓当去者三,而未尝引疾”,时人因而传为笑谈,谓其“遵旨患病”云 。
张至发担任内阁首辅不到一年即被罢官,继任其职的孔贞运时间更短,为期不过两个月。继代而为首辅的是刘宇亮。
刘宇亮是四川绵竹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举进士,后屡迁至礼部尚书。他身材短小精悍,善击剑,但性不嗜书,既缺乏军事谋略,也没有指挥作战的才能。崇祯十一年(1638)十月,清军入掠,京师戒严,明思宗极度忧虑。刘宇亮“自请督察军情”。皇上大喜,即革除卢象昇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之职,命其代之。“宇亮自请督察,而帝忽改为总督,大惧,与(薛)国观及杨嗣昌谋,且具疏自言” 。明思宗于是更改谕旨,命杨嗣昌留任原职,而刘宇亮仍前往督察军情。刘宇亮到达保定,就得到卢象昇战殁的败报。过安平,哨探报告清兵将至,他与随行部卒皆相顾失色,急趋晋州以避之。不想,晋州知州陈弘绪却关闭城门,士民亦歃血誓不延纳一兵一卒。刘宇亮大怒,发射令箭,要求尽快打开城门,否则军法从事。陈弘绪也传出话来,曰:“督师之来以御敌也,今敌且至,奈何避之?刍粮不继,责有司。欲入城,不敢闻命!”刘宇亮驰疏纠劾,明思宗下令逮治陈弘绪。州民闻讯,纷纷拥到京师,诣阙为之诉冤,“愿以身代者千计” 。明思宗还是将陈弘绪削职调用,并因此怀疑刘宇亮办事不认真,只会到处骚扰百姓。
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刘宇亮抵达天津,见诸将消极避战,十分气愤,上疏纠劾。疏中涉及总兵刘光祚逗留不进的问题。内阁大学士薛国观正觊觎首辅之位,遂与兵部尚书杨嗣昌合谋构陷,说刘宇亮私自拟旨军前处斩刘光祚。待谕旨下达,刘光祚刚好在武清打了胜仗,刘宇亮便将刘光祚逮捕下狱,同时具疏请求宽宥,接着递上武清的捷报。薛国观觉得机会来了,乃拟严旨,斥责刘宇亮两疏前后矛盾,下九卿科道议处。议处的结果,“佥谓宇亮玩弄国宪,大不敬”。刘宇亮疏辩,部议仍将其落职闲住。给事中陈启新、沈迅又落井下石,上疏请求予以重处,于是又改拟削籍为民。二月,明思宗下旨,令其“戴罪图功,事平再议” 。当了半年多首辅的刘宇亮,就这样丢掉官职,被薛国观如愿以偿地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