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孙承宗再镇关门
在祖大寿率领辽军离京东返之时,明思宗急忙于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初五日下诏,令驻守通州的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赴山海关,一面招抚东返的辽军,一面重新收拾山海关内外的防务。十二月初七日,孙承宗接到诏令,未及准备,即率400骑兵和副将茅元仪,游击石柱国、岳维忠等启程,顶风冒雪,昼夜奔驰,于十二月十四日抵达山海关。
孙承宗一到山海关,面对关城粮饷断绝的困境,向商人借贷,筹措饷银,分发将士,安定民心,又组织兵民挖掘百眼水井,解决城内缺乏饮水的难题。城中聚集着千余名流民,他出官廪解决他们的衣食问题,并组织他们协助巡行街巷,守卫仓局。接着,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重新修缮破旧的城墙,疏浚淤塞的壕沟。关城过去是东面迎敌,现今后金军队入犯京师后东返,又面临西面迎敌的问题。孙承宗又下令在城墙的西侧加筑一道护墙,架设平射大炮和西洋大炮,并在关城以西的正面设置步兵一营,两翼再各设步兵一营,另设骑兵一营协同防守,以遏西来之敌。山海关东西的防务,因此大大加强。
孙承宗坐镇山海关之后,仍然密切地关注后金、蒙古军队的动向。皇太极自京师的南畿撤退之后,京畿与山海关之间,兵戈四起,烽烟遍地。孙承宗一抵达山海关,即令山海关总兵朱梅、道臣王楫及宁前道孙元化,再从所部选派步骑兵1.5万名,由接踵到关的马世龙统领,西行驰援京师,并选派200名哨探,往来于京师与山海关,沟通消息。接着,又派从东江前来投奔的刘兴祚以及郑一亨、靳国臣、石柱国率所部4000人驰援山海关西面之重关永平,令黄惟正率部驰援抚宁。刘兴祚部先胜后败,刘兴祚战死,其弟刘兴贤被俘。崇祯三年(1630)正月初四日,永平落入后金之手,但黄惟正部多次击退后金的攻击,使皇太极难以从正面染指山海关城。
就在永平失陷的当天,辽东总兵祖大寿率马步官兵3万余人返回山海关。当初祖大寿率领辽军离京东返,路过通州张家湾时,孙承宗即派游击石柱国送去两封亲笔信。一封给祖大寿,说“袁督师事甚堪流涕”,“然既感督师,必知尽力剿虏”,要他顺势率兵收复遵化,以功当罪;另一封信给全体辽军将士,说“尔等以袁督师事生不测,不安于心,思归本镇,具见不忘旧主,便见不忘朝廷豢养,忠义可嘉。此段意气,阁部必为尔等表白。可即听祖(大寿)、何(可纲)协令,以听调度。阁部四年督师,从无食言于尔辈,尔辈其悉体之” 。石柱国策马飞驰,追了300多里,才追上东返的辽军队尾,但未追上祖大寿。此时天色已晚,只好返回京师复命。孙承宗于是又奏明皇上,为辽军表白,说辽军将卒并无叛心,只因袁督师下狱,祖大寿“危疑既甚”,又有“城上炮击洗军”之谣言,所以才“全军尽溃”。希望皇上“大开生路,以收众心”。明思宗览奏,“令大寿图功自效” 。过了一天,他又谕孙承宗曰:“祖大寿父子及何可纲、张弘谟等血战勇敢可嘉,前在平台面谕,已明令机有别乘,军有妙用。今乃轻信讹言,仓皇惊扰。亟宜憬省自效,或邀贼归路,或直捣巢穴。但奋勇图功,事平论叙。夫关宁兵将,乃朕竭天下财力培养训成,又卿旧日部曲,可速遣官宣布朕意,仍星驰抵关,便宜安辑。” 孙承宗奉命于十二月十四日赶到山海关,溃逃之辽军将士纷纷归顺。后来,祖大寿与何可纲、张弘谟率部返回山海关时,孙承宗即以隆重的仪式欢迎他们的回归,然后在督师府衙署分别接见他们,绝口不提东溃之事,而是坦诚地勉励诸将杀敌立功,以报天恩。祖大寿当即报告,说他自己已将家资全部捐出,以充军饷。孙承宗再三表示嘉奖。
皇太极正为是否攻打山海关犹豫不决之时,听说祖大寿等将领返回山海关,即于崇祯三年(1630)正月十八日派出三个剃发汉人手持书有“讲和”二字之黄旗,携其亲笔信,前往祖大寿军营“议和”。祖大寿立即上报孙承宗,“承宗命大寿戮之,以坚其意” 。祖大寿坚决照办,以示自己与后金势不两立的决心。与此同时,孙承宗又命茅元仪、周文郁带领龙武三协水师,登舟急赴皮岛,挥师金、复(在辽宁瓦房店市西北)、海、盖(今辽宁盖州),直捣后金老巢沈阳,并张贴文告,声称将调东江、天津、登、莱之兵,连同龙武营,合共40万人,兵分两路,捣敌老巢。这个作战计划虽因种种变故未能付诸实施,但皇太极闻讯也不能不为其老巢担忧,遂于二月底从迁安东北的冷口遁出长城,只留下部分兵力驻守遵化、永平、滦州(今河北滦县)、迁安四城,作为来日再度攻明之前哨基地。
孙承宗于是又面临着收复关内四城的任务。从何处着手来收复四城呢?当时诸将首先把目光投向永平,孙承宗却主张应先收复建昌。建昌是永平东北方向一处重要的长城关隘。孙承宗认为,从横向看,建昌是连接长城沿线边堡的重要节点;从纵向看,“北有建昌为扼吭之要地,如东之有关门,虏得建昌,则南北通彻而无碍” 。因此,要收复关内失地,必须先取建昌。经过一番部署,祖大寿率领明军于二月初七抵达建昌城下。建昌城里拒不投降后金的守军起而响应,擒获投降后金的建昌营中军白衍庆,打开营门迎入明军,建昌营收复了。
随后,孙承宗又遣辽军500骑,协助三屯营总兵杨肇基,在遵化北面大败后金兵,挺进遵化城下。此时的明军分为两路,东路为孙承宗的祖大寿部,驻扎在山海关及抚宁、昌黎、乐亭等地;西路为受孙承宗之命驻屯于丰润、玉田一带的马世龙部。朝廷新任命的蓟辽总兵张凤翼,亦在马世龙军中。马世龙主张先攻遵化,孙承宗没有同意,说:“不然,遵在北,易取而难守,不如姑留之,以分其势,而先图滦。今当多为声势,示欲图遵之状以牵之。诸镇赴丰润、开平(指今唐山东北之开平),联关兵以图滦。得滦则以开平兵守之,而骑兵决战以图永。得滦、永则关、永合,而取遵易易矣。” 诸将一致表示赞同。
部署既定,孙承宗率领东路明军于五月初四在山海关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然后经昌黎、乐亭,向滦州挺进。西路明军赶来会合。明军包围了滦州东、西、南三面,故意留出北门为敌军逃遁之口,以免其死守顽抗。战斗从五月初十打响,经过几次攻城,后金军队经不起明军炮矢的攻击,于十三日北逃,又遭受明军的伏击,仅数十人遁入永平城里。就在攻克滦州的同一天,奉命围攻迁安的朱梅,也在城中内应的配合下,一举收复了迁安。到十四日,何可纲率领的一支明军进抵永平城下。十六日,明军发起强攻,守敌遂开北门逃遁。孙承宗得知永平、遵化守敌北逃,急令祖大寿分兵一部,出关于锦州西南之虹螺山进行追杀阻截,杀敌无数。经过近半个月的战斗,明军收复滦州、迁安、永平、遵化四城和20多个边堡,斩获敌军首级3200多颗,杀死后金牛录、固山数十名,缴获马骡、器械、弓刀无数,史称“遵永大捷”。
五月十八日,孙承宗从永平返回山海关,开始筹划重建蓟辽防务。为了防止敌军杀回马枪,孙承宗首先着重抓敌情的侦察和炮兵的训练。由于战火的破坏,原先传递军情之烽火台俱已残破不堪,一时难以修复。于是,他命令所辖诸军的各级将领注意侦察敌情,并及时报送督师衙署。同时,严令诸军练习炮术,以坚城大炮守住关内外的战略要塞。为了惩处给皇太极引路的喀喇沁首领束不的和随同后金入犯京师的蒙古部落,孙承宗还命令诸将率部从长城诸隘出击蒙古。蒙古诸部不得不向北远遁,近边300里内再也不见穹庐的踪影。
正当孙承宗着力恢复和重建蓟辽防务之时,却发生了新进的辽东巡抚丘禾嘉在锦州被后金围困之事。丘禾嘉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举,不知兵但又“好谈兵” ,崇祯元年(1628)被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崇祯三年(1630)被派往马世龙军中充当监纪,当年六月被破格擢任右佥都御史兼辽东巡抚。他踌躇满志,提出在旅顺开镇的计划,因遭孙承宗的反对而作罢,遂于当年八月轻率地率军北上锦州,准备攻取广宁。皇太极闻讯,迅速调集2万精兵,将锦州紧紧包围起来。孙承宗既担心皇太极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偷袭山海关,或再捣蓟州,又不能不顾丘禾嘉的安危而见死不救。他经再三斟酌,命驻守山海关之宋伟、驻守宁远之何可纲及驻守前屯(今辽宁绥中西南)之张弘谟等部,固守阵地,坚壁清野,警惕敌军来袭,同时各拨出部分骑兵,由何可纲率领,东援锦州。后金八旗兵见明朝援军到来,乃于九月初撤围他去。
当年年底,年迈有病的孙承宗连上十一疏,乞请辞职还乡。明思宗见朝中无人可代其职,不予允准,他只能以老病之躯独力支撑。崇祯四年(1631)“正月出关东巡,抵松山(在今辽宁凌海市南)、锦州,还入关,复西巡,遍阅三协十二路而返” 。经过两次巡视,孙承宗向朝廷呈上一份2600字的长篇奏疏,陈述其重建辽军、收复失地的封疆计策,并向朝廷推荐曾在平定安邦彦叛乱中显露才华的太仆寺少卿傅宗龙作为蓟辽总督的人选。
孙承宗的封疆计策,包括复城一项。孙承宗在前次督师时,曾在右屯(在今辽宁凌海市东南)、大凌河两城置兵驻守。后来,高第出任辽东经略,尽撤守军,右屯、大凌河因而破败倾圮。右屯是当时明辽西防线的最前哨,为锦州门户。孙承宗认为明军欲收复辽东,“当先据右屯,筑城大凌河,以渐而进” 。这个主张得到兵部尚书梁廷栋的赞同,遂于七月动工修筑大凌河城。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筑城工期一拖再拖,迟迟未能竣工而告寝。
就在修筑大凌河城工程告寝之际,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于八月初六进抵大凌河城下。他吸取攻打宁、锦失败的教训,改取围城打援之战法,掘壕树栅,将大凌河四面包围起来,另遣一军携西洋大炮驻营锦州大道,以阻截明朝的援军。祖大寿、何可纲率领守军出战,皆被击退。孙承宗为解大凌河之围,派宋伟等率部驰往锦州,又调东江守将黄龙,发舟师攻略镇江、盖州,以为声援。八月十九日,他亲至中左所,拟赴宁、锦指挥作战,但明思宗下旨要他“兼顾内外” ,他只好返回关门。九月十一日,孙承宗又接到明思宗要他携尚方剑,同巡关御史王道直亲赴宁、锦,督励诸将援剿的命令,于是又出关抵达宁远。他先命关门副将靳国臣率三千二百精骑急趋松山,接着又命锦州之丘禾嘉率宋伟、吴襄长驱至大凌河。九月二十日,孙承宗与王道直抵达锦州。孙承宗将宋伟、吴襄所率之军各分为两营,合共四营,由永平道张春监军,向东开拔。随后在小凌河与后金兵打了两仗,移驻于大凌河城东南的长山。后金兵冲杀过来,明军殊死拼杀,炮声不绝,终因寡不敌众而败衂。张春受伤被俘,绝食而死。至十月,“城中粮尽援绝,守将祖大寿力屈出降,城复被毁” 。
大凌河失守后,朝廷诸臣纷纷上疏弹劾孙承宗与丘禾嘉。孙承宗见明思宗猜忌多疑,而把持朝政的周延儒、温体仁辈又不能认真辅政,连上十几疏请求致仕,十一月获得批准,便驰驿归里。袁崇焕被冤杀,孙承宗又被罢归里,关外明军从此一蹶不振,对后金便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