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杨嗣昌的“十面张网”与起义的暂时沉寂

    崇祯九年(1636)八月,兵部尚书张凤翼因清兵入犯而受到言官的纠弹,害怕遭到皇上的惩罚,于九月初自杀身亡。明思宗环顾周围的廷臣,觉得没有人懂得军事,于是想起杨鹤之子、丁忧在家的原宣大总督杨嗣昌。杨嗣昌,字文弱,万历三十八年(1610)举进士,历任杭州府儒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清吏司主事、员外郎,河南按察司副使,山永巡抚,宣大总督等职。后以其父杨鹤去世,返乡守制,又遭母丧,久居不出。崇祯九年十月,明思宗不经廷推,径自下旨复起杨嗣昌为兵部尚书。

    崇祯十年(1637)三月,杨嗣昌从家乡常德武陵县来到北京。明思宗平台召见,他“博涉文籍,多识先朝故事,工笔札,有口辨”,侃侃而谈,颇得皇上的信爱。此后每次召见,他不断向皇上大谈振刷军政的主张,迥异于对兵事无所作为的前任兵部尚书张凤翼,明思宗更觉得他是难得的能臣,“所奏请无不听”,叹曰:“恨用卿晚!”

    赴任之后,杨嗣昌面对中原农民起义军和辽东清兵的威胁,在《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中,提出了“必先安内方可攘外”的主张。早在一年之前,兵科给事中颜继祖即曾提出“灭奴(指满族建立的后金———清)先灭寇”的主张 ,但未受到明廷的重视。明思宗起用杨嗣昌的圣旨谈及用兵要务时用的是“安边荡寇”四个字,似乎是“安边”第一,“荡寇”次之。杨嗣昌的这个奏疏以人身打比方来论述他的主张,说京师是头脑,宣、大、蓟、辽等边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地区是腹心,现今的边境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而“流寇”则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急者固然不可缓图,而深者更不容忽视。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肢骸徒有肤革,形势十分危急,所以“必先安内方可攘外” 。根据这个主张,杨嗣昌把消灭“腹心之患”的农民起义军作为用兵的主要方向,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其具体方案是,以农民军的主要活动地点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由四地的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农民军活动的非主要地区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由六地巡抚分防而协剿,这就叫作张“十面之网”。另以陕西三边总督与中原的五省总理率领机动部队作为主力,随“贼”所向,专任剿杀。明思宗对此十分赞赏,说:“非卿莫能办之也!”

    为了实现“十面张网”的战略计划,杨嗣昌建议增兵12万,兵增加了,饷自然也随着增加。按杨嗣昌的计算,12万官兵中,步兵7.4万名,每名每天发给饷银5分,一年共需银133.2万两;马兵3.6万名,每名每天支饷银、草料银1钱,一年共需129.6万两,两项合计需增饷银262.8万两。后经户部尚书程国祥计算,262.8万两白银只够11万名兵员之用,还需再增18万两,总计增饷280.8万两,称为“剿饷”。明思宗召开几次御前会议,商议筹措这笔巨款的办法。在四月二十七日的会议上,他自己首先喊穷,说:“去岁谕令勋戚之家捐助,至今抗拒,全无急公体国之心。就是省直乡绅也不捐助,及至贼来,都为他有了,怎么这等愚?”接着,就责问大臣们:“贼定要大剿,定要用大兵,只是钱粮若不出于民间,就该发帑藏了。目今帑藏空虚。” 皇上带头喊穷,勋戚和乡绅自然也都不肯捐助。怎么办呢?明思宗想借用一年各省“存留的税粮”(地方的财政收入)。杨嗣昌曾在户部任过职,了解地方的财政收支,说各地存留的钱粮,除了开支官吏、师生和宗藩的俸禄,还要用于防海、防江、防倭、防矿盗,而自辽东发生战事以来,各地抽扣、搜刮、捐助又都从存留中开支,如今虽有剩余,也无济于大事。最后,杨嗣昌建议,将这笔剿饷全部加派到百姓身上,但将一年以前“因粮输饷”的加派办法改为“按亩均输”。此前实行的加派办法是根据卢象昇的建议,规定凡缴纳地亩税粮在5两以上者加征若干,一般农民缴纳税粮都达不到5两,不在加派之列,多少体现了分别贫富的精神。这次杨嗣昌借口“欲分贫富,其事甚难”,主张一律按亩均输,不管缴纳多少税粮,均按田亩一体加征,每田一亩,派米六合,每米一石,折银八钱,每年合共征银280万两。明思宗急于剿灭农民起义,批准了他的建议,诏曰:“流寇延蔓,生民涂炭,不集兵无以平寇,不增赋无以饷兵。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

    实现“十面张网”战略计划的重任,落在三边总督和五省总理的身上。三边总督洪承畴能征善战,新任五省总理的王家祯却是个庸才,难以同洪承畴一起担当合力围剿的重任。因此,杨嗣昌特向明思宗推荐两广总督熊文灿来顶替王家祯。熊文灿,贵州永宁卫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举进士,自诩知兵,实际上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崇祯初年,他在福建巡抚任上招抚了海寇郑芝龙,后升任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又借助郑芝龙的海上武装力量平定海寇锺凌秀、刘香。明思宗曾怀疑刘香未死,而且不知道熊文灿的为人,便派身边的太监以赴广西采办为名,前往广东秘密侦伺。两广物产丰饶,又是对外贸易门户,“文灿官闽、广久,积赀无算,厚以珍宝结中外权要,谋久镇岭南”。这次见到皇上派来的太监,他更是“盛有所赠遗,留饮十日”。就在招待太监饮酒时,太监谈到中原的“寇乱”,熊文灿就乘着酒兴,击案骂道:“诸臣误国耳。若文灿往,讵令鼠辈至是哉!”太监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熊文灿后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但这个太监回朝后,还是在明思宗面前将熊文灿的胆识和才气吹嘘了一番,给皇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杨嗣昌原先从未与熊文灿一起共事,对他并不了解。熊文灿的姻亲、礼部侍郎姚明恭,同杨嗣昌关系密切。“嗣昌握兵柄,承帝眷,以帝急平贼,冀得一人自助。明恭因荐文灿,且曰:‘此有内援可引也。’嗣昌喜,遂荐之。” 明思宗欣然同意,任命熊文灿以兵部尚书衔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祯出任五省军务总理。

    经过一番紧张的策划和筹备,到崇祯十年(1637)十月,杨嗣昌认为增兵、增饷诸事皆已就绪,上疏请求明思宗下达围剿令,说:“臣计边兵到齐,整整在十二月、正月、二月为杀贼之期”,“下三个月苦工夫,了十年不结之局,是在我皇上赫然一震怒闻耳!” 明思宗急于平“贼”,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个“三月平贼”计划,命从速付诸实施。

    杨嗣昌的“十面张网”计划付诸实施之后,从崇祯十一年(1638)至十二年初,官军加紧对农民军的剿杀,并且取得了某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