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城破之后,刘芳亮留下部分兵力镇守,自己率领部队向京师挺进。与此同时,明思宗也部署京城的防守,决意做最后的挣扎。三月初二日,命太监及各官分守京师九门,令襄城伯李国祯提督城守。城内实行宵禁,昼夜巡逻,严缉奸细。除了朝廷派出的官员,其他官员及家属一律禁止出城。接着,以外饷不至、太仓久虚,下令各官捐资助饷,规定“凡在狱犯官,如曾缨、董象恒、侯恂、王志举、王永祚、陈睿谟、郑三阳七人,皆充饷赎罪”,又令百官助饷,按所捐数额升爵,“措饷及万者,建坊” ;由于百官助饷是自愿的,后来干脆改为按衙门摊派,规定每个衙门必须捐助若干,后又改为按官员籍贯摊派,规定各省仕京的官员必须捐助的数目,如江南8000、江北4000、浙江6000、湖广5000、陕西4000、山东4000之类,等等。 但是,宦官、勋戚和文武百官见内帑堆满金银,每当大臣请求发帑以充军饷时,明思宗却说内帑没有多少钱,不肯往外拿。因此,他们也都装穷,不愿往外拿钱充饷。勋戚中,只有太康伯张国纪捐出2万两银子,被晋封为侯爵。嘉定伯周奎是周皇后之父,明思宗派太监徐高劝他捐助12万两,给其他臣工做个榜样,周奎却说:“老臣安得多金?”徐高气得拂袖而起,曰:“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他不得已,才答应捐1万两。皇上嫌少,说至少得捐2万两。周奎派人入宫求助于女儿周皇后。周皇后暗中派人送去五千两,让他拿出家中的积蓄凑足数额,周奎却“匿宫中所畀二千金,仅输三千” 。太监曹化淳、王永祚捐至三万、五万。王之心是宦官中的第一富翁,明思宗要他助捐,他以“家计消乏”为词,仅捐出万金。其他宦官纷纷装穷,在门口贴上“此房急卖”的纸条,有的则把家中的雕镂玩好诸物拿到市场上出售,装出一副破家纾国难的样子。有的太监在宫阙壁上题诗,声称“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文武百官中,辅臣魏藻德仅捐五千两,其他官司员捐助几十两、几百两不等。陈演已被罢官,但尚未离开京城,明思宗要他捐资,他“极言清苦,从未向吏、兵二部讨一缺” ,无银可捐。据史籍记载,这次大搞捐助,“合百官、勋戚、内臣所助,共得二十万(两)” ,根本解决不了缺饷的问题。后来大顺军攻下北京,大搞追赃助饷,王之心就吐出银子十五万两,周奎被抄出现银五十三万两,陈演也献出白银四万两,追赃所得共有白银七十多万两,而大顺军从大内四十多个地窖中搜出的金银竟多达“几千百万”两,具体的数字,史籍记载不一。赵士锦《甲申纪事》说,当时内库“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 。张正声《二素纪事》说,“李自成括内库银九千几百万,金半之” 。杨士聪《甲申核真略》说:“贼入大内,括各库银三千七百万,金若干万。其在户部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而已。” 谈迁《国榷》说,李自成撤出北京时,“尽运金宝以入秦,驱骡马千计,括各库金共三千七百万有奇,制将军罗戴恩以万骑护之而西。初,户部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有奇,而大内旧藏黄金四十余窖,内监皆畏先帝,不以闻” 。有学者认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白银三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 。明末的君臣,爱钱财胜过社稷,这样的朝廷哪有不亡之理!
三月十六日,明思宗召见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大臣皆相顾不发一言。同一天,他又照例召对考选诸臣,以抵御满洲贵族和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以及军饷的筹措问题,挨次召对。召对尚未结束,内侍递进密封文书,明思宗一看,大惊失色,仓皇退入后宫。原来,这是一份报告昌平已于当天凌晨失守的塘报,它预示着大顺军即将兵临北京城下了。
三月十七日,大顺军自昌平进抵北京城下。驻屯城外由襄城伯李国祯指挥的京军三大营,一与大顺军接触,立即溃降,他们的火炮都落到大顺军的手里,成为大顺军攻城的利器。城里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明思宗“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叹息通宵,大呼‘内外之臣误我,误我’” 。他仓皇召对群臣,群臣个个战栗无策,噤不发声。被赶上城墙守堞的士卒,饥不得食,也无心守御。至夜半三更,明思宗命驸马都尉巩永固领家丁护太子南下。按照规定,明朝的皇亲不得私藏武器。巩永固回答说:“臣等安敢私蓄家丁?即有,亦何足当贼?”
大顺军围攻北京之时,李自成在沙河巩华城设立临时总部,由大将刘宗敏担任前线总指挥,负责指挥攻城。三月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云梯猛攻西直、平则(今阜成)、彰义(今广安)三门,同时派遣在宣府投降的太监杜勋和在昌平投降的太监申之秀入城,与明思宗谈判,要求他主动逊位。明思宗犹豫不定,拖延不决。大顺军忍无可忍,在夜间攀城而入,占领了外城。明思宗徘徊殿廷,计无所出。太监张殷跑过来,对他说:“皇爷不须忧愁,奴辈有策在此。”明思宗忙问何策,答曰:“贼若果入城,直须投降,便无事矣。” 明思宗大怒,拔剑将他刺杀。而后与秉笔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今北京景山)四处瞭望,见城外烽火蔽天,徘徊良久;回头又见正阳门上悬挂三盏白灯,按照京城的惯例,“正阳门悬白灯,自一至三,以表寇信之缓急” ,正阳门上悬挂的白灯多至三个,表明局势已经极为危急,大势已去,又返回乾清宫,布置应急后事。他用朱笔急书一道简短的谕旨:“令成国公朱纯臣提督内外诸军,夹辅东宫。”遣内臣送到内阁。然后命进酒,连饮数杯,叹道:“苦我民尔!”随即传令两宫及懿安皇后自尽。接着命人将16岁的太子、13岁的定王、10岁的永王送往勋戚周奎、田弘遇处,由他们助其逃亡。而后来到坤宁宫见周皇后已上吊自杀,又转到寿宁宫,见15岁的长平公主正在嘶声痛哭,他说:“汝何故生我家!”挥剑向她砍去,公主举起左臂一挡,左臂即被砍断,昏厥过去。接着,又到昭仁殿挥剑砍死了昭仁公主,昭仁公主是其幼女,“年六岁矣” 。出了昭仁殿,又折回南宫仁寿殿,命宫女逼懿安皇后张氏自尽。
逼令张皇后自杀后,已是深夜时分。明思宗召来提督京营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换上轻便靴子,手持三眼枪,由王承恩领着持斧的数十名太监陪同,企图出城逃跑。他们出了东华门,走到齐化门(今朝阳门),想夹杂在百姓中混出城外,没有成功;又到安定门,同样碰壁而回。十九日,天刚破晓,大顺军已攻入内城。明思宗走投无路,与王承恩来到煤山,在衣襟前书写一段文字:“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故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又书一行,曰:“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然后与王承恩面对面地一起在寿皇亭畔的一棵大树上自缢身亡。两天后,人们在煤山发现明思宗的尸体。四月初,大顺政权派人将他与周皇后的遗体葬入昌平田贵妃的墓穴,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思陵。明思宗之死,标志着统治长达277年的明王朝的覆灭。
清代官修《明史》称:“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太祖创建的明王朝高度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按照其《祖训》的规定,“一字不可改易” ,即一成不变地运转了二百多年,到明中后期已是弊端百出,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都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幸赖张居正的改革,才使明王朝的统治危机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明神宗亲政后的倒行逆施,又将明王朝的统治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不过,明王朝毕竟未亡于明神宗亲政之时,而是亡于明思宗之手。明思宗多次声称“朕非亡国之君”“内外诸臣误我”,把明亡的责任都推到文武大臣身上。毫无疑问,崇祯朝的许多大臣如温体仁、周延儒之流,对明亡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手握军国大政最后决策大权、“沉机独断”的专制君主明思宗,则应负主要的责任。
明思宗的确怀抱中兴之梦,在继位之初有铲除魏忠贤阉党集团之功,而且一生励精图治、勤于理政、生活俭朴、不近声色,并引进西方近代的科技文化,因而不乏赞誉。但是,他对宦官势力的斗争有其始而无其终,清除魏忠贤阉党集团不久,又重新起用身边亲信的太监,培植效忠自己的宦官势力,导致政局的混乱。而勤于理政、崇尚俭朴,不过是任何阶级社会最高掌权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仅仅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并不足以治理好国家,更不要说挽回危局了。在封建社会,要想治理好国家,特别是挽回濒临危亡的局势,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必须具备深邃的目光、开阔的视野、高度的智慧、坚强的意志、果断的魄力和高超的治国能力,能够抓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制定出长远的治国方略,采取妥当的政策措施。
明思宗虽有中兴之志,却缺乏治国理政的才干,没有认识到明末深刻的社会危机的根源所在,并找到挽回危局的办法。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明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积月累,到明后期呈现纵横交错、急剧激化的状态。在东北地区,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的社会矛盾,但就关内的广大地区而言,则是阶级矛盾占据主要地位。而阶级矛盾之所以激化,则肇源于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僵化腐朽,官吏的贪污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赋役征敛的过分苛重,贫富差距的过度扩大,从而导致社会生产的严重破坏,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只有果断地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社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阶级矛盾得到缓和,从而让起义农民放下武器,回到田地上进行耕作。这样,明廷才有可能免除后顾之忧,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抵御满洲贵族的进攻,进而寻求解决民族矛盾的对策,并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这种党争很大一部分是由如何应付农民起义和后金的进攻引起的)。
明思宗见不及此,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落实其即位诏中宣布的“吏治民生,求宜于变通”的诺言,大力解决导致起义频发的民生问题,而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功利主义措施,满洲贵族打来了,就派兵抵挡,农民军崛起了,又出兵征剿,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四处用兵,需要巨额的军饷,但国库空虚,又不肯动用内帑,于是有辽饷的征派,剿饷的加派。兵力不足,又要加练精兵,于是又有练饷的加派。这种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做法,彻底剥夺了广大农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只能导致农民的大量逃亡或起义,使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而满洲贵族也就趁机加紧对明朝的进攻,使明廷更加难以应付。
不仅如此,明思宗自小在明末环境险恶的深宫里长大,养成刚愎自用而又多疑善变、急功近利而又优柔寡断、虚荣心强而又缺乏担当、专横残暴而又刻薄寡恩的性格,这导致他对许多军国大事的决策失误,措施失当。所有这一切,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覆亡,而明思宗也就以有别于古来的以酒、以色、以暴虐、以奢侈、以穷兵黩武而亡的另一类亡国之君的形象,定格于史册之中。
2020年2月15日开笔
2021年5月3日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