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族锦衣卫
最后要提及的一件事,与三位蒙古族锦衣卫指挥佥事有关。
第一位是伍丑驴。根据《明太宗实录》的记载,他原先是一名“鞑靼头目”。“鞑靼”一词在明朝专指蒙古,即“故元后也”。 152 也就是说,伍丑驴原本是蒙古某个部落的头目。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十一月,他从凉州(今甘肃西北部)来朝,被成祖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153
另外两位是扫忽儿以及察思吉朵罗赤。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他们由锦衣卫千户晋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154 而他们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的时间,应该不会早于永乐三年正月,因为他们在这个月归降。 155
关于上述三位锦衣卫指挥佥事,史籍没有更多的记载,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是归降的蒙古人。
对于归降的蒙古部落首领,太祖和成祖似乎有一套固定的做法,即委任他们担任指挥佥事一职,只不过有的担任都督佥事(正二品),有的担任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有的担任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大概是依据其部落大小以及归降人数及财产的多寡而定。例如,永乐三年,蒙古部落首领巴图帖木儿与伦都儿灰,带着他们的家小与部族5000人,以及16,000头马匹和骆驼归降,即分别被成祖授予右军都督佥事及后军都督佥事的官职,还分别被赐予汉名“吴允诚”和“柴秉诚”。蒙古部落首领阿鲁哥失里归降后则被授予大宁都指挥佥事一职。洪武年间,故元枢密知院瓒住的儿子归降后,被太祖授予会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并赐名“滕定”。 156
显然,对于在军事上颇为自信的太祖和成祖来说,将归降的蒙古部落首领编入五军都督府,有利于执行军事征伐或军事防御的战略,甚至还可以用他们来制约那些桀骜不驯的汉将。比较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何要任用蒙古人担任亲军锦衣卫的高官。
正如前文提及的,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月,太祖命锦衣卫指挥使答儿麻失里迎接前来归降的故元右丞火儿灰、副枢以剌哈、尚书答不歹等人,因此,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锦衣卫高官,并非成祖的首创。
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明朝的政治现实有关:因为明朝疆域广阔,民族众多,而且许多民族的语言和习俗迥异。毫无疑问,如果能够任用来自不同民族的人才(尤其是部落首领)在锦衣卫任职,那么,在需要他们代表朝廷去处理民族与外交事务的场合,特别是涉及“礼仪”的场合,就可以避免矛盾,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王化。另外,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执行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任务时,也更为方便。
事实上,除了蒙古人,还有不少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在锦衣卫担任武官。例如,西番人(即西羌人)李昶曾在天顺年间(1457—1464年)担任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一职。 157 会昌侯孙继宗(明英宗的舅舅)的女婿、女真人武忠曾担任锦衣卫指挥使。据说,武忠身材魁伟,精于骑射,他曾陪同给事中张宁一起出使朝鲜。在朝鲜阅兵时,他表演了两手绝活,一是同时拉开两张硬弓,并且将两张弓都拉断了,二是引弓射落横空而过的老鹰,“(朝鲜)国人大为慑服”。 158
1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一。
2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二。
3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
4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二。
5 《皇明祖训》序言。
6 《明史》,卷四。
7 《明史》,卷五。
8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一。
9 《明史》,卷五。哭临,皇帝驾崩后举行的聚众哀悼仪式。
10 《国榷》,卷十一。
11 《国榷》,卷十一。
12 有关这份遗诏是否系伪造的问题似乎不用讨论。若遗诏阻退燕师一事属实,则遗诏为真。伪诏不太可能蒙骗燕王。
13 《明通鉴》,卷十。
14 《明通鉴》,卷十二。
15 黄彰健:《读〈皇明典礼〉》,刊载于《明清史研究丛稿》。
16 《明史》,卷五。
17 《国榷》,卷十二。傅斯年在《明成祖生母记疑》一文中提出,䂵妃可能是蒙古人,也可能是高丽人,还可能是色目人。该文原载于1932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四分。
18 《国榷》,卷十二。
19 《建文年谱》,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1999年5月出版),第38册,第134—136页;《明通鉴》(卷十三)引述传言称,随建文帝出逃者有四十余人。
20 因成祖不承认建文的合法性,故延用洪武年号。
21 《明太宗实录》,卷十。
22 《明名臣琬琰录》,卷二。
23 《国榷》,卷十一。
24 《明太宗实录》,卷十五。
25 《枣林杂俎》,义集。
26 《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三。朱瞻墡是明成祖之孙,明仁宗第五个儿子。
27 《国榷》,卷十一。
28 《明太宗实录》,卷八十六。
29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一。
30 《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九。
31 “成祖即位,知人不附己,欲以威詟天下。特任纪纲为锦衣,寄耳目。”见《明史》,卷三百七。
32 《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九。
33 《明史》,卷七十五。
34 姜清:《姜氏秘史》。
35 《明太宗实录》,卷十、卷十六。
36 《明史》,卷七十三。
37 《明通鉴》,卷十四。
38 《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39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三。
40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二。
41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42 《明史》,卷一百三十。
43 《国榷》,卷十三。
44 《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五。
45 《国榷》,卷十三。还有一种说法是,耿炳文早在建文元年已殁于真定之役。
46 《明史》,卷六。
47 《国榷》,卷十三。
48 《明会要》,卷四十二。
49 《明史》,卷一百二十一。
50 《明太宗实录》,卷四十七。
51 《国榷》,卷十三。锄麑,春秋时晋国力士,晋灵公曾派他刺杀谏臣赵盾。因此,“锄麑”又指代刺客或暗杀。典故出自《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一。
52 《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九。
53 在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称为“诸生”。
54 《明史》,卷三百七。
55 据《明史》,王府长史的职责是:“掌王府之政讼,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乃事,而总其庶务焉。”
56 《革除遗事》,卷一。
57 忠义卫隶属于后军都督府。在五军都督府中,后军都督府除统属在京鹰扬、江阴、兴武、横海、蒙古左、蒙古右六卫之外,还统属在外北平、山西二都司及山西行都司并所辖卫所。这些在外都司及所辖卫所,是最早臣服于燕王的军事机构。
58 《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九。
59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
60 《明纪》,卷第八;《明史》,卷三百七。
61 《明太宗实录》,卷十四。
62 《明史》,卷三百七。
63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百二。
64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六。
65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66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67 《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九。
68 朱允炆的母亲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吕氏,朱允熥的母亲是常遇春的女儿常氏。
69 《明太宗实录》,卷十一。
70 《明史》,卷一百十八。
71 《明书》,卷一百五十四。
72 《明书》,卷一百五十四。
73 《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九。
74 《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九。
75 《明史》,卷一百十三。一说沈万三本名为沈富。关于沈万三的身世背景学界仍有争议。
76 《明书》,卷一百五十四。
77 《弘治吴江志》,卷九。
78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79 《明纪》,卷第十。
80 《明史》,卷三百七。
81 《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九。
82 《明史》,卷三百七。
83 《国榷》,卷十六。
84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85 《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十四。
86 《明史》,卷九十五。
87 《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
88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四。
89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一。
90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七。
91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一。
92 《明史》,卷七十四。
93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94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三。
95 《皇明典故纪闻》,卷四。
96 《明史》,卷七十四。
97 《日知录》,卷九。
98 《明史》,卷七十四。
99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一。
100 《明太宗实录》,卷六十八。
101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五。
102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三。
103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四。
104 《明史》,卷六。
105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百二。
106 《明太宗实录》,卷四十三。
107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五。
108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七。
109 《罪惟录》,帝纪之卷三。
110 《明史》,卷七、卷三百四。
111 《明纪》,卷第十。
112 《明通鉴》,卷十七。
113 《明通鉴》,卷十五。
114 《明纪》,卷第十。
115 《明通鉴》,卷十七。
116 《明纪》,卷第十。另,“十王邸”可能并非十位亲王的府第,也可能并非十处建筑,而是一处专门用来“招待来京朝觐的封国王爵的馆驿,是进京宗室王公的临时住所”。见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宝臣撰写的文章《明京师十王邸考》。
117 《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五。
118 《明史》,卷七十四;《五礼通考》,卷二百十九。
119 确切地说,“曳撒”二字本应是“𧙟”与“𧝠”;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
120 “袨褶”的“袨”字,本应是“𧜽”,它是明代男子穿着的一种短裙。
121 《酌中志》,卷十六。
122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九。
123 《明宫史》,卷二。
124 《明史》,卷九十五。
125 《明会典》,卷一百八十。
126 《明宫史》,卷二。
127 《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四十三。
128 Rosey Wang Ma, “ Chinese Muslims in Malaysia: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
129 Richard Gunde, “Zheng He’s Voyages of Discovery”. International.ucla.edu. 20 April 2004. Retrieved 23 July 2009.
130 《明史》,卷三百四。
131 《明通鉴》,卷十四。
132 《明太宗实录》,卷四十三。
133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十二。
134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
135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八。
136 《明太宗实录》,卷七百九十七。
137 《明太宗实录》,卷七百九十二。
138 《明太宗实录》,卷十二。
139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140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五。
141 《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142 《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九。
143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144 《明史》,卷六十八。
145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十四。
146 《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一。
147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
148 《皇明典故纪闻》,卷六。
149 《皇明典故纪闻》,卷六。
150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四。
151 《帝京景物略》,卷二。
152 《明史》,卷三百二十七。
153 《明太宗实录》,卷十四。
154 《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
155 永乐三年正月,成祖“赐来归鞑靼头目察思吉朵罗赤等银钞、文绮、袭衣”。见《明太宗实录》,卷三十八。
156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
157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