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传奉
宪宗在位期间,锦衣卫里有了传奉官。前文提到过的太监顾恒之侄、锦衣卫指挥同知顾贤,即是传奉官。 49
传奉官,指的是皇帝没有经过法定的选拔程序,仅凭个人的意愿或喜好,经太监传旨而授予的官职。这种授职方式也被称为“内批授官”。
传奉官的出现,可以理解为皇权专制程度的加深,但更不容忽视的,是隐藏在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从表面上看,有权力凭个人意愿授官的只有皇帝,实际上,除了具有自由意志的皇帝本人,那些经常可以见到或者有机会陪伴皇帝,并且了解皇帝的性情及心思的人(皇帝的宠妃、太监)完全有机会通过影响皇帝的情绪,左右他的意愿,或者刺激他对某些事情的兴趣,最终使皇帝按照自己的想法授予他们(她们)心中的“自己人”官职。
宪宗被认为是传奉官制度的肇始者。即位次月,确切地说,是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庚子日(即十七日),他任命了第一位传奉官。当日,司礼监太监牛玉传奉圣旨,将司礼监工匠姚珏任命为工部文思院副使。 50 根据旧制,授官一定要通过内阁及六部,也就是说,宪宗甫一即位,内阁及六部的人事权即被削弱。
文思院是工部下属机构,主管宫廷以及在京衙门使用的疋帛用品的设计与制造。《明会典》有载,凡宫中所用器物及祭祀器皿,以及京师各衙门使用的器物,属于疋帛类的,由文思院制造。 51 这个机构的规模原本非常小,只设正九品大使一名,从九品副使两名。 52 可当它成了传奉官的主要去处以后,很快就变得冗员无数。
太监牛玉早在英宗天顺年间就已经很有权势。天顺元年,他的侄子牛绶被授予锦衣卫百户的职务。天顺六年五月,他与太监裴当一起,在京城中为太子(未来的宪宗)选妃。 53 天顺八年正月,英宗去世前夕,召他在龙榻旁吩咐后事。宪宗即位当月,也是在他的帮助下,除去了内宫中以王纶为首的另一股势力。
宪宗还是东宫太子时,王纶是东宫典玺局的局丞。这个官职只是从五品,但因为掌东宫机务,极受重视。包括门达在内的许多内外大臣都以为,宪宗即位后,王纶一定会入主司礼监,对他百般巴结,故而他的身边聚合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可是,他显然有些得意忘形了(例如,英宗大殓期间,他竟然在丧服之外套了一件貂皮大衣),以至于宪宗十分厌恶他,将他谪往南京闲住。
牛玉也没有笑到最后。天顺八年(1464年)七月,他由于在挑选太子妃的过程中徇私受贿而被谪往南京。他为太子挑选的妃子,亦即皇后吴氏,也在当月被废。
但传奉官制度并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文思院也不再是以前那个性质单纯的机构,它成为传奉官们升迁的跳板。根据吏部的记录,截至成化七年(1471年)十二月,在文思院担任副使等官的工匠已有280余人,由副使而升为中书舍人者,已有20余人。 54
除了文思院,工部营缮所、太常寺、鸿胪寺、通政司,甚至礼部和锦衣卫等机构,都是传奉官的去处。除了工匠,任何人,包括太监的兄弟子侄、画家、方士道士、僧人等,只要他有足以引起皇帝兴趣的东西,通过受宠太监的引荐,都有机会成为传奉官。
太监的兄弟子侄被授予传奉官的,大多都进了锦衣卫当差。例如,成化六年(1470年)十一月,太监怀恩的侄子马瑛当上了锦衣卫百户; 55 成化七年十一月,太监黄赐传奉圣旨,升太监梁方的兄弟梁瑄为锦衣卫所镇抚(正六品); 56 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太监萧敬传奉圣旨,授已故太监刘斌的侄子刘政、刘敏为锦衣卫世袭百户; 57 同年十二月,太监李荣传奉圣旨,授神宫监太监尚亨的兄弟尚兴为锦衣卫所镇抚。 58 甚至太监的家仆也有机会进入锦衣卫当差,例如,南京守备太监黄赐的家仆黄涎,以及太监梁方的家仆梁顺,分别被授予南京锦衣卫所镇抚,及锦衣卫正千户的职务。 59
当然,进入锦衣卫当差的传奉官,并不限于太监的兄弟子侄。成化十一年(1475年),文思院副使王纲、高明被擢为锦衣卫所镇抚。五年后,鸿胪寺序班(从九品)许晹,通政司经历(从七品)何璋,文思院副使周贵、周六一、刘荣、冯宇等被擢为锦衣卫所镇抚,文思院大使毛祥,营缮所副使沈智、姚兴等则被擢为锦衣卫副千户。成化十八年(1482年),文思院副使顾羊保、孟林被擢为锦衣卫所百户。 60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有的传奉官甚至当上了锦衣卫指挥同知。前面提到的顾贤便是一例,杨辂也是一例。杨辂的出身不详,到底因何被授予官职亦不清楚。可以确定的是,他以传奉官的身份进入锦衣卫,而且在成化十七年(1481年)十月,他从千户晋为指挥佥事,并在两年后再晋为指挥同知。 61
如果说,太监的兄弟子侄被授予传奉官,凭的是太监与皇帝的亲近关系,那么,其他传奉官凭借的则主要是可以引起皇帝兴趣的技能。例如,“方士以炼服之术,伶人以蔓延之戏”;或者凭借其他一些可以打动圣眷正隆者(宠妃或当红太监)的东西,例如金银财宝。其实花费并不多,吏科给事中李俊提出,这帮人所进奉的财宝,不过价值百金或五百金而已,达到一千金的很罕见。 62
明人郑晓在所著《今言》一书中,即提到一则某个人以宝石换取锦衣卫镇抚官职的故事:
章瑾进宝石,求锦衣镇抚,(宪宗)命恩(即司礼监太监怀恩)传旨,恩曰:“镇抚掌诏狱,武臣极选,奈何以货故与瑾?”上曰:“汝违我命乎!”恩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改命(司礼监太监)覃昌传旨。 63
章瑾确有其人。根据《明孝宗实录》的记载,他本是御用监的工匠,因取悦太监梁芳而得到推荐。 64 成化十九年(1483年)六月,他被授予锦衣卫所镇抚一职(从六品)。次年四月,升为锦衣卫镇抚(从五品),代掌经历司印信。十二月,太监覃昌传奉圣旨,将其擢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与锦衣卫都指挥同知朱骥一同管事,负责理刑。 65 孝宗即位后,将他发配到陕西肃州卫永远充军。
出身方士、僧道的传奉官比比皆是,其中最臭名昭著者是李孜省。李孜省是南昌人,原本在江西布政司任职,因贪赃枉法而被贬职为民。他通过一种不可思议的手段重新入仕,且极受重用。他的这段经历堪称传奉官的样本。
根据《明通鉴》的记载,宪宗喜好方术,李孜省投其所好,特地学了“五雷法”,又买通得势的太监梁芳、钱义,凭借符箓之术得幸,在成化十五年四月传旨授官太常寺丞(正六品)。由于太常寺掌祭祀之事,十分重要,御史杨守随、给事中李俊等人强烈反对,宪宗不得不更改旨意,改授上林苑左监副之职(正六品)。两年后,他被擢为通政司带俸右通政(正四品)。
李孜省十分得宠。宪宗甚至赐予他两枚印章,分别刻了“忠贞和直”及“妙悟通微”的字样,并且特许其密封奏请。 66
自李孜省授官后,方伎僧道无不夤缘太监以冀恩泽,有人甚至从一介布衣直升太常寺卿(正三品)。诚如监察御史张稷在奏本中所言,有不识丁竟授文职者,有不挟一矢竟任武官者,有由布衣而骤登金紫者,有一年之内频频升迁者,有父子同坐一堂者,有兄弟分任各署者,甚至还有在逃军囚改易姓名而冒进者。 67 例如,道士邓常恩通过太监陈喜的关系进入道录司,先任右至灵(正八品),后晋为太常寺卿。 68 一位名叫顾玒的方士凭借“扶卟术”得到宪宗赏识,官授太常寺丞,很快又被擢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两年后,又晋为太常寺卿。
到了成化二十年前后,传奉官已泛滥成灾。吏科给事中李俊提到一组惊人的数字:一年所授传奉官可能多至千人,数年则多至数千;在这数千人里,官职大的岁禄可能达到千石,官职小的也有数十百石。
军队系统也有不少传奉官。根据兵部尚书张鹏的记录,从成化元年至成化二十年(1465—1484年),“传奉升授军职八百有余”。
在科道官及言官们的压力下,宪宗一度罢免不少传奉官。就在张稷等上本当月,即成化十九年十二月,宪宗将李孜省贬官一级,将太常寺卿凌中等12人罢黜。但是,正如《明通鉴》所言,这只是宪宗暂塞中外之口的权宜之计。实际上,宪宗非但没有彻底禁绝传奉官,甚至还更进一步,委任传奉官担任六部高官。成化二十年八月,太监覃昌传奉圣旨,将凭借占卜之术而担任工部司务的高凤,任命为工部都水司员外郎。《明宪宗实录》称,委任传奉官担任六部官员的先例,始于高凤。 69
两个月后,刑部员外郎林俊以及后军都督府经历张黻因上书谏言斩杀妖僧继晓以谢天下,激怒宪宗,被打入锦衣卫监狱。宪宗本想诛杀林、张二人,在司礼监太监怀恩的劝解下才作罢。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二人皆被杖责三十,林俊谪为云南姚州判官,张黻则贬为云南师宗知州。 70
方士、僧道出身的传奉官之所以得势,主要缘于宪宗对各种宗教(包括旁门左道)的痴迷。这种痴迷,在他即位后不久即表现出来。天顺八年(1464年)十二月,他封道士孙道玉为“真人”,并赐诰命,开启了“道士乞恩膺封,夤缘受赏”的时代。 71
四年后,他封藏僧札巴坚参为“万行庄严功德最胜智慧圆明能仁感应显国光教弘妙大悟法王西天至善金刚普济大智慧佛”,封其徒札实巴为“清修正觉妙慈普济护国衍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封锁南坚参为“静修弘善国师”,封端竹也失为“净慈普济国师”。到了后来,具有法王封号的番僧多至数十人。这些人皆赐诰命,其服食器用,僭用藩王规格,其出入所乘椶舆,有卫卒执金吾杖在前开路,达官贵人见之纷纷避让,哪怕是当红太监见了他们,也要行跪拜之礼。 72
根据礼部尚书周洪谟提供的资料,截至成化二十年(1484年),仅京城大慈恩、大能仁、大隆善护国三寺,就有番僧千余人,法王七人,国师、禅师数十人,以致廪饩膳夫,供应不足。只要皇帝继续沉迷于宗教的幻象,只要圣眷正隆的妃子和太监继续贪得无厌,传奉官的土壤就不会丧失活力。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初一,星变有声,呈灾异之相,宪宗心有所惧,诏群臣直言时政。于是,吏科给事中李俊率百官上本,请旨裁汰传奉官。他们想让宪宗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即传奉官对皇帝的讨好或进献,并非因为忠义,而是出于渔利。他们提出,京城大规模建造佛刹,其实是国师继晓等人的假公济私之举,他们耗费了大量财物,却并没有阻止星变发生,建议宪宗将国库用在正道上,则可挽回天意。
这一次,宪宗终于有了更大的动作,在吏部呈上的拟裁汰传奉官名单中,只御笔点留包括李孜省在内的61人,其余皆被罢黜。 73 继晓自知不容于清议,请乞归家侍奉老母,被革去国师封号,黜为平民。
但是,仅数月之后,又掀起一波“传奉授官”的高潮。十月,道士刘太极被任命为太常寺丞,鸿胪寺序班、画匠王士欢被擢为锦衣卫所镇抚,文思院副使高清被擢为锦衣卫百户。次年三月,原被削职的传奉锦衣卫副千户弓聚官复原职,礼部司务李宗义被擢为锦衣卫百户。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