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落空的期望
孝宗朱祐樘和他唯一的妻子张皇后一共生了两子三女,长子朱厚照是唯一没有早夭的孩子。厚照生于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次年三月被立为太子。在册立太子的诏书中,孝宗愉快而乐观地表达了他对太子的厚望。他说,作为皇后所生之子,太子“天资秀发,日表英奇,福庆诞钟,统承攸属”,希望太子长大后可以德照天下,成为像尧那样英明的君主。 1
太子11岁时,国舅建昌伯张延龄上本,请孝宗下旨,命太子的随侍儒臣要朝夕辅佐,谕以善道,益其见闻,勤于讲授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以及礼乐教化的重要性,要教导太子以善为法,以恶为戒。孝宗认为国舅所言很有道理,即命太子的辅导老师务必逐日进讲,不要让太子虚度光阴。 2 望子成龙之心极为殷切。但是,与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太子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愿望成长起来。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六凌晨,孝宗弥留之际,命司礼监太监戴义急召内阁首辅刘健、阁臣李东阳和谢迁(后两位都是在弘治八年入阁)至乾清宫东暖阁御榻前,他要与最为信任的三位重臣做最后一席之谈。同时在场的,还有司礼监太监陈宽、戴义、萧敬、李荣、扶安、李璋等人。孝宗在回顾了自己在位18年的经历后,谈到了他的心病——14岁的太子朱厚照。这位年仅35岁的君主握着内阁首辅刘健(他在整个弘治年间都是内阁大学士)的双手,忧心忡忡地说:“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先生辈可常请他出来读书,辅导他做个好人。”刘健等人听了孝宗所言,皆饮泣不止。刘健说:“东宫天性睿智,今年尽勤学,望皇上宽心少虑,以膺万福。” 3
不过,根据李东阳所著《燕对录》一文的记载,孝宗在谈及太子品性时,说的并非“东宫聪明,但年尚幼”,而是“东宫聪明,但年少,好逸乐”。作为《明孝宗实录》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以及孝宗临终召见的三位内阁学士之一,李东阳的记录应该是可信的。而他之所以在编修《明孝宗实录》时将“好逸乐”三个字隐去,完全是为了顾全武宗的颜面,因为《明孝宗实录》编撰于正德年间。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孝宗有关“东宫聪明”的评价,并非因为亲情的盲目,刘健等人所谓“东宫天性睿智”的表扬,也并非出于臣子的阿谀,而是有根据的。
《国榷》及《明武宗实录》皆提到,太子7岁出阁就学,在听翰林春坊学士(正五品,隶属于专责辅佐太子的詹事府)讲课时,容仪庄重,举止得体,尊师重道,勤于学习。他很快就认识所有的春坊学士。如果有某位学士没有上班,他一定会究问原因。有这么一则小故事:某日,孝宗因丧事而辍朝,有位学士误佩花哨的服饰来上课,太子发现后,对左右侍臣说:“若是在朝班中,此人一定会因为失仪被御史弹劾!”据说,孝宗每次临幸春坊,太子都会率同春坊学士趋走迎送,娴于礼节,问安视膳,恭谨无违。 4 年龄虽小却关心人事变动,对朝堂及宫闱礼仪有深刻理解,这些都是“东宫聪明”的有力证据。
召见刘健、李东阳等人的次日,孝宗将太子召至榻前,叮嘱他要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毋怠毋荒,成为一代明君。当日午时,孝宗驾崩。十一日后,武宗即位。
年少、聪明而好逸乐的武宗显然不愿意像他的父亲一样,在朝中大臣的劝诫下,成为儒家道德规范的囚徒。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太监及其他侍臣不可能无视其心理需求,他们很自然地会投武宗所好,为其出谋划策。这些人在帮助武宗扫清享受皇权的障碍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对权力的追求。
如果说,每一位皇帝的一生都是不停地在江山社稷的兴亡与个人享受的得失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那么,武宗一定非常高兴有人帮助他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享受的自由。但他对自己的弱点并非不清楚,也并非毫无挣扎,否则,他不会在临终前一日给他的母亲张太后及内阁大学士们留下这样一句话:“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