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

    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的时代终于结束。

    七月,瓦剌主力兵分三路,分别进犯辽东、宣府、大同,还有一小股兵力入侵甘肃。导致这次入侵的原因,据说是因为王振侮辱了瓦剌的入贡使节。 77

    在此之前,也先已统一瓦剌诸部,势力范围西至哈密,东至满洲,脱脱不花的势力范围则限于蒙古地区东部。二者名义上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实际上脱脱不花要仰也先鼻息。在瓦剌的三路入侵大军中,入侵辽东的东路大军由脱脱不花指挥,入侵宣府的中路大军由知院阿剌指挥,入侵大同的西路大军由也先亲自指挥。

    根据《明英宗实录》的记载,七月十一日,瓦剌兵分三路入侵的消息,随着参将吴浩在大同附近战亡的消息一起传至京城,于是就有了亲征的议论。次日,22岁的英宗下发一道谕旨,赐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的操练官军每人白银一两,胖袄袴各一件,行军鞋两双,以及一个月的军粮(“行粮一月”),兵器共80多万件。此外,每三人配备用以负载辎重的驴一头,把总、都指挥等武官则每人加赐钞五百贯。 78

    从“行粮一月”四字可以看出,英宗抱有速胜的信心和决心。这种信心主要来自征讨麓川、剿灭福建盗匪的成功,当然王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但《明史》有关“振挟帝亲征”的说法可能有失偏颇。 79 若实情如此,英宗经“夺门之变”复位之后,一定不会善待已发配辽东铁岭卫充军的王振的家人,允许他们回京卫充军,也不会派人去祭奠王振。 80

    七月十四日,吏部尚书王直率廷臣上疏,从战略、气候及水土等角度分析出征利弊,力劝英宗放弃亲征。但英宗坚持己见。次日,他命同父异母的兄弟、21岁的郕王朱祁钰居守京师,命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驸马都尉石璟、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棨、钦天监监正彭德清、翰林院大学士曹鼐、阁臣张益等随军出征。

    根据《明通鉴》的记载,内阁首辅曹鼐及阁臣张益等人,曾与几位御史讨论刺杀王振以阻止亲征的计划。曹鼐说,现在天子蒙尘,六军丧气,对王振切齿痛恨已久,要是派一名武士,当着圣驾的面刺杀王振,历数其奸权误国之罪,再派将领前往大同,则天意可回。可是,几位御史听了之后很不安,没人赞同。曹鼐本打算再与英国公张辅讨论此事,却一直找不到机会。因此,刺杀计划最终并没有实施。 81

    七月十六日,大军离开京师。《明英宗实录》写道,亲征之举,是司礼监太监王振力劝的结果,群臣虽然合章谏止,英宗都不听。决定做出仅过两日,军队就出发了,扈从文武吏士都是“仓猝就道”。 82

    两日后,大军行至居庸关。兵部尚书邝野上疏,有边将抗虏就够了,陛下是宗庙社稷之主,理应保重自己,停止亲征。英宗不从。二十三日,行至宣府,时风雨大至,边报益急。邝野与户部尚书王佐率多位大臣上呈奏章,请英宗回跸。王振恼羞成怒,以邝野、王佐带头违抗圣旨为由,罚他们跪在草地上,直至暮色降临也没有请示英宗。二十八日,王振的亲信、钦天监监正彭德清偷偷对他说,天象示警,再往前走,圣驾可能会有危险。王振回答,果真有此的话,那也是天命使然。

    八月初二,英宗驻跸大同。王振想继续率军北上,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劝阻,认为继续北上将正中虏计。就在这一日,北面明军战败的消息不断传至大同。王振知道后心生惧意,于是讨论班师回朝。第二日,车驾东还。

    在商议回京路线一事上,王振颇费了一番心思:原先议定的路线是往东南走,经紫荆关进京,这样就可以在经过他的老家蔚州时,请英宗到家里歇息,光宗耀祖。但出发之后,王振又觉得走这条线路会损害家里的庄稼,于是又调整路线,折往东北,想沿着来路,经宣府,过居庸关回京。可是,走这条路线,与瓦剌大军遭遇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八月初十,大军抵达宣府。探子来报,瓦剌大军来了,要袭击后军。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奉命断后。三日后,吴克忠、吴克勤兄弟战死。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奉旨出兵,但遇伏而死,全军被歼。

    八月十四日,英宗车驾抵达土木堡时,天色尚早,本应继续前行,行至20里外的怀来驻跸,以保平安。可是,因为千余辆辎重未至,王振决定留在原地等待。邝野再上奏本,请求派重兵断后,让圣驾快速入关。但他的奏本被王振截下。邝野不死心,径自去英宗驻跸的行宫,想当面陈情,敦促立即起驾。王振大怒:“你只是一介腐儒,哪里懂军事?再敢妄言,就是死罪!”邝野回答:“我是为社稷生灵考虑,为何拿死字来吓唬我呢!”他最终被王振的手下架走了。

    驻跸土木堡是一项愚蠢的决定。当时的形势是,瓦剌人已四面合围,驻军所在没有水源,掘井深达两丈都见不到水,人马两饥渴,驻军地南面15里倒是有条河,但也先已派兵据守。显然,明军已身处绝境。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车驾正要启程,发现瓦剌骑兵在附近窥伺,于是停了下来。瓦剌人诱敌深入,佯装撤退。王振中计,命大军南行15里补水。一场影响一个朝代及无数人命运的大变就此发生。

    行军才三四里,明军即陷入瓦剌劲骑的包围圈。激烈的交战在所难免。明军大败,“裸袒蹈藉死者,蔽塞川野,宦竖及宿卫士,矢被体如猬”。英宗试图与亲军突围,没有成功;英宗下得马来,坐在地上,被瓦剌人趁乱掳走。

    亲军护卫樊忠见到这一幕,急怒攻心,慷慨激昂地说:“让我来为天下人诛杀此贼!”拿起瓜锤砸死了没被掳走的王振。樊忠带着手下突围,杀死数十名敌寇后,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国榷》记载,明军有数十万人死于这场战役。包括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内阁首辅曹鼐、阁臣张益、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在内,共有50多位随行重臣死难。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