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彬发迹

    在锦衣卫历史上,袁彬绝对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他与英宗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他的成功是建立在英宗的失败和痛苦之上的。

    袁彬是江西新昌人,隶籍锦衣卫。其父袁忠在建文四年(1402年)被选为锦衣卫校尉。正统四年(1439年),袁忠告老还乡,38岁的袁彬子承父业,当上了锦衣卫校尉。

    正统十四年八月,英宗出征瓦剌期间,他依然是以一介校尉的身份相随。土木堡之变当日,英宗身边的太监与朝臣死的死,散的散。御用监太监喜宁降敌,将明朝的虚实托盘而出。袁彬被掳后,则继续服侍英宗,其后一直伴随英宗左右。 9

    成化元年(1465年)七月,袁彬奉宪宗之旨,将“英宗皇帝车驾北征往还事迹”记录成文,题为《北征事迹》。这篇文章成为后人研究自正统十四年八月至景泰元年八月的那段历史的重要史料,它记载了英宗的屈辱史,亦记载了袁彬的发迹史。

    《北征事迹》的文风有些类似流水账,文字简单、粗犷,十分口语化,毫无修饰,但内容上(那些明显为了烘托皇帝的身份或者强调“神迹”的文字除外)的可信度并没有因此降低,反而有所增加。那段讲述他与英宗劫后重逢的文字尤其朴素而真实: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臣在土木为回回赛伏刺所虏。十六日,皇上在雷家站高岗地上坐,众达子围着。是臣远观,认的是我英宗皇帝。臣叩头哭。上问:“你是甚么人?”臣说:“是校尉,当奉圣旨。”(英宗:)“你不要说是校尉,只说是原在家跟随的指挥。”(英宗)又问:“你会写字不会?”臣说:“会写。”就令(臣)在左右随侍答应。

    英宗让袁彬冒充“在家跟随的(锦衣卫)指挥”,为的是沟通上的方便,因为他本人亲自与瓦剌人沟通有失身份,随便派一名校尉去沟通又显得不够尊重对方,让一位亲信锦衣卫指挥代替自己,则可以解决这两方面的顾虑。

    英宗确实也需要一位识字的侍臣,以维护其作为皇帝的尊严,否则,他势必要亲自书写诏书,甚至包括那些向朝廷讨要财物的诏书。事实上,就在与袁彬相见当日,英宗就让他写了一份诏书,交给千户梁贵(英宗复位后将他擢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进京讨要珍珠六盘、黄金200两、白银400两,作为“赏赐”也先的礼物。五日后,袁彬又奉旨向大同总兵官刘安(英宗复位后晋爵广宁侯)讨要了白银15,000两,其中5000两赏给也先,10,000两赏给也先的大臣及士卒。大同当时共计只有大概14万两银子的钱粮。 10 英宗此后还多次通过袁彬向朝廷甚至军事重镇的总兵官讨要财物。

    英宗之所以将大笔银子“赏赐”给瓦剌人,为的是换来自身境遇的改善。据说,也先第一次听闻英宗已下旨向朝廷讨要财物,立即就奉上熟肉、铺盖、皮袄等物。到后来,他每日都会派人送上牛乳、马乳;每逢初二、十二、二十二日都会进献一头羊;每逢初七、十七、二十七日会都进献一头牛;每逢初五、初七、初十日都会设筵席一次。他甚至还安排了蒙古妇女打理英宗的生活起居。

    无论如何,从相见之日起,英宗与袁彬君臣二人患难与共,建立了一段特殊而深厚的情谊。

    袁彬对英宗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如果说,英宗骑马过宣府河的时候,袁彬跳入冰凉的河水中为英宗牵马坠蹬只是尽了侍臣的一般责任,那么,每夜与英宗同寝,甚至在冷夜将英宗的双脚抱在怀里为其取暖, 11 应该可以让这位8岁丧父、身处绝境、年轻而懦弱的皇帝稍得慰藉。当时,英宗22岁,袁彬则已经48岁,只比宣宗(英宗的父亲)小3岁。因此,若是英宗从袁彬那里感受到类似父爱的温暖,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情感逻辑。

    确实,在英宗眼里,袁彬是无人可以取代的。用《明通鉴》的话说,在漠北的一年时间里,袁彬周旋左右,寒暑饮食,未尝有一刻不在英宗身边,英宗也将他视为骨肉至亲(“上视彬犹骨肉也”)。 12

    英宗还在危急关头多次挽救袁彬的性命。根据袁彬的记载,喜宁与也先原本想带英宗去宁夏,但他以英宗身体孱弱,无法适应寒冷的天气为由表示反对。也先大概也担心英宗出事,就放弃了原先的计划。喜宁痛恨袁彬从中作梗,命人将他捆了,带至芦苇地,欲将其开膛破肚。忠勇伯蒋信得知消息后,偷偷派人通知英宗。于是英宗赶紧派遣通使哈铭向也先求情,这才救下袁彬一命。

    蒋信原名“把台”,本是一名蒙古军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降明,授都督佥事一职。宣德初,御赐姓名蒋信。他追随英宗北征,遇土木堡之变被俘。也先本想让他在赛罕王帐下效力,可是,蒋信虽然人在大漠,“志常在中国”,主动承担了护卫英宗的职责。景泰元年八月,他追随英宗回朝;四年后去世,被追封为忠勇侯。 13

    据说,喜宁(他已经成为也先的心腹以及军事顾问)与也先的最终目的,并非让英宗去宁夏,而是西犯宁夏,从那里掠夺足够的战马之后,直趋江表,将英宗安置在南京,与身在北京的景帝共分天下。

    也先有意将自己的妹妹嫁给英宗,但被英宗拒绝。也先的如意算盘是,让妹妹为英宗生下一个皇子,然后助其夺得太子之位,间接获取明朝的天下。袁彬没有交代英宗拒绝也先的理由,但这项功劳被《明史》的编撰者记在他的名下:

    也先将献妹于帝,彬请驾旋而后聘,帝竟辞之。也先恶(袁)彬、铭(哈铭,蒙古人,他是英宗的通事,也就是翻译)二人,欲杀者屡矣。一日缚彬至旷野,将支解之。帝闻,如失左右手,急趋救,乃免。 14

    显然,这段史料是以袁彬的记录为蓝本经过再次加工而成,可信度已经打了折扣。

    英宗甚至亲自为袁彬治病。袁彬有一次得了伤寒病,英宗十分担忧,亲自为袁彬按摩,后者大汗淋漓,竟然痊愈。

    景泰元年八月初,英宗结束为期一年的“北狩”生涯,带着袁彬等人启程回京。行至距离北京城不远的双泉铺时,已经是八月十四日的夜里。心情激动的英宗夜不能寐,索性将自己携带的衣物整理了一遍。他感念袁彬长时间地为自己效劳,劳苦功高,于是将一件自己穿过的白绫内衣以及一条也先进献的战裙赏给了他。 15

    八月十五日,英宗进京,入住南宫。十日后,袁彬被擢为锦衣卫试百户。景帝不愿意重用这位尽心服侍英宗的原锦衣卫校尉,直至七年以后,袁彬才以一种特别隆重的方式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在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位当日,定襄伯郭登(武定侯郭英之孙)奏陈八事,其中第一件事是请立太子,第五件事竟然是为袁彬求官。他建议英宗将袁彬擢为指挥佥事,与国戚会昌伯孙继宗的兄弟、锦衣卫指挥使孙显宗一同掌管锦衣卫,“以关防机密”。 16

    郭登所陈八事,多为迎合英宗之辞,原因在于,他与总兵官刘安一起镇守大同期间,得罪过英宗,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英宗的谅解。《明史》记载,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即前文提到的也先拥着英宗到大同索取财物那一日,袁彬奉旨入城索取钱财,但郭登并没打开城门,只是用飞桥接他入城。其后,英宗曾派人质问郭登:“朕与你是姻亲(郭登的姐姐是仁宗〈即英宗的祖父〉的贵妃),你何苦这样拒绝朕?”郭登回答:“臣只知奉命守城,不知其他。”郭登知道英宗对自己很不满,因此,英宗复辟之后,他担心自己会遭到报复,故而有迎合奏事之举。 17

    对于郭登所奏八事,英宗只准了将袁彬擢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一条,并以“勋戚不许干预军政”为由,拒绝授予国舅(孙太后的兄弟)、指挥使孙显宗管理锦衣卫事的权力。至于其他提议,“朝廷自有处置”。

    根据袁彬自述,就任锦衣卫指挥佥事仅六日后,英宗又将位于京城澄清坊的一座宅院赐给他。那座宅院原本是北向,英宗命内官监将其改造为南向。两个月后,袁彬娶妻,英宗又命国舅孙显宗主持婚礼,并赐黄金30两,白银200两,彩缎8表里。或许是为了达到双喜临门的效果,同月,英宗再次擢升袁彬,任命他为锦衣卫指挥同知。 18 同年十二月,袁彬晋为锦衣卫指挥使。对他来说,正六品百户与正三品指挥使之间只有11个月的距离。

    《明通鉴》记载,英宗复位之后,不时邀请袁彬参加各种歌舞宴会,回忆一起患难时的旧事,君臣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跟在大漠时一样。凡袁彬所请,英宗无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