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初丧

    而王振对锦衣卫的影响,远非控制指挥使那么简单。通过彻底改变锦衣卫世袭制度的传统,他动摇了锦衣卫的独立性质。

    正统七年(1442年)六月,原锦衣卫千户(正五品)王山连升三级,被授予锦衣卫世袭指挥同知(从三品)的官职。 37 而他之所以可以晋升,并非因为年资丰富,也并非有立功表现,只是因为他是王振的侄子。

    四年后,即正统十一年正月,王振的另一个侄子王林也被授予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太监僧保的侄子钱亮、太监高让的侄子高玉、太监曹吉祥的兄弟曹整,以及太监蔡忠的侄子蔡英,也同时被授予世袭锦衣卫副千户的官职。

    在此之前,世袭锦衣卫的官职从未授予宦官家人。有资格蒙此圣恩的,除了勋臣子弟,就是皇亲国戚。前面提到的兵部左侍郎张信,就因为是国戚英国公张辅的堂兄,被仁宗(张辅的女婿)授予世袭锦衣卫指挥同知的官职。

    宦官子弟蒙恩被授予世袭锦衣卫的官职,实在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它合乎两项最基本的原则:其一,有机会得到这种官职的,一定是被皇帝信任的家族;其二,有资格得到这种官职的,一定是于社稷或皇室有功的家族。

    毫无疑问,在宦官受到重用的时代,他们的立功机会绝不比一般朝臣少。而且作为皇帝的家臣,他们时常陪在皇帝身侧,承办的事务大多又关乎皇帝的切身利益,他们的功劳更能得到皇帝及后宫的认可。

    英宗赐予王山、王林世袭锦衣卫官职,是为了表彰王振的德行与功劳,回报王振在过去长达20年的时间里对他忠心耿耿、兢兢业业的照顾。正统十一年(1446年)正月,英宗在一份敕谕中十分动情地解释了他擢升王山的理由。

    英宗说,《诗经》有“无德不报”的说法,《尚书》有“谨忠惟始”的警句,显而易见,臣子忠君报国,帝王报答臣子,是古今之通谊。之所以厚待王振,是因为王振性格忠厚,度量宏深,深受成祖、仁宗及宣宗的器重:成祖“特以内臣选拔事我”;仁宗甚至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肆”;宣宗又念其“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英宗还说,近20年来,王振夙夜服侍在侧,无论是寝食,还是安全防卫,都无微不至,而且还经常正言忠告,朕获益良多,擢升其后人为官,是对他始终如一的耿耿忠心的回报。 38

    太监僧保、高让、曹吉祥、蔡忠等人的情况与王振有所不同,其子侄或兄弟被授予世袭锦衣卫的官职(具体情况前文已经提及),有的是因为皇帝感念其年资老,有的则是因为所立的军功。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