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支持

    除了上述内容,关于万历末年的锦衣卫,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它的一位掌事者被任命为总兵官,挂帅辽东,上阵御敌。

    前文提到过的江彬与陆炳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授予军权,但他们的情况并不相同。江彬先是以都督之职提督京营,后又奉旨提督东厂兼锦衣卫,但归根结底,他是以边将身份入职锦衣卫的。陆炳则正好相反,他曾以锦衣卫掌卫事都督的身份总督或协理京营戎政,但在有生之年,他并没有带兵上过前线。因此,在锦衣卫的历史上,掌卫事者挂印镇守边疆,李如桢很可能是第一人。史载,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四月初七,神宗“敕锦衣卫右都督李如桢为征虏前将军总兵官,镇守辽河东兼备倭总兵官,往代(李)如柏”。 49

    不过,要理解这项人事任命,仅从锦衣卫的角度去看还远远不够。

    李如桢出身军人世家。他的高祖李英是高丽人,归顺明朝后授职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李氏家族世代居住铁岭,是当地的望族。到了他的父亲李成梁这一代,李家的声望达到顶点。至迟在万历三年(1575年),李成梁已经是镇守辽东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万历七年(1579年)五月,封为宁远伯。

    但李成梁可能只是一位枭雄,而非英雄。若《明史》的记载属实,在他镇守辽东期间,大捷固然有之,冒功之举亦不罕见:亲见敌人深入内地,却以坚壁清野为借口,拥兵观望,谎报战绩,杀良冒功。他最受人诟病的一件事,是出卖已经归顺的女真建州左卫领袖塔克世,也就是清朝奠基者努尔哈赤的父亲。因为他的战功都在塞外,容易掩饰,督抚、监司只要稍稍违背他的意思,就会被处置,没人敢向朝廷禀告实情,以致整个内阁都被他蒙蔽,再加上皇帝对他十分信任,李成梁位望益隆。

    李成梁至少有9个儿子,其中5个是总兵官,4个是参将。当上总兵官的,除了李如桢,还有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樟、李如梅。长子李如松34岁时已经是山西总兵官。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是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年底带兵回到朝鲜,帮助抵御丰臣秀吉的入侵。次年年底,李如松班师回国,论功擢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他被任命为辽东总兵官。次年四月,土默特入侵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远出塞捣其巢,在抚顺遇伏,力战而死。明人谈迁对李如松的评价是,骁果有余而智计不足,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是李成梁最出色的儿子。如松一死,“诸弟俱败,溃其家声,彼纨绔又不足道矣”。 50 李如柏与李如桢即是“纨绔又不足道”的两位。

    李如柏是李成梁的次子,最初是千户,因饮酒误事而被免职,后被重新起用,当上副总兵后又被劾免职。重新起用后,官至右都督,又因病辞官。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誓师,正式向明朝宣战。两个月后,蒙古绰哈部进犯辽东。在英国公张惟贤等人的推荐下,引疾家居20余年的李如柏被任命为辽东总兵官。这位已经65岁的总兵官很走运,因为蒙古人很快就退了兵,只是他的好运气很快就耗尽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明朝兵部侍郎杨镐在辽阳誓师,兵分四路,出击后金。因为杨镐失策,军事将领刚愎自用、不遵号令,再加上军事计划外泄,这次军事行动在次月以惨败收场。率师六万(《明通鉴》的数据,应该有所夸大)从南路进攻的李如柏,竟然被20名后金哨兵的疑兵之计吓住,自乱阵脚,导致1000多名士兵因人踩马踏而死。 51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神宗做出了委任锦衣卫左都督李如桢(李成梁第三子)为辽东总兵官,顶替李如柏的决定。这项人事任命再一次显示出神宗在军事上的轻率,因为李如桢此前一直在锦衣卫任事,毫无军事经验。

    至迟在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李如桢已经当上了锦衣卫指挥使。4年后,他以都指挥使的身份调南镇抚司佥书管事,5年后又奉旨提督街道。锦衣卫官员巡视京城街道、沟渠,最早可能始于宪宗成化年间,即锦衣卫受命提督五城兵马司之后,最迟始于正德八年(1513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李如桢又以锦衣卫官卫事者的身份提督京城内外巡捕,再过3年,晋为都督佥事。 52 从都指挥使到都督佥事(都是正二品,但意义不同,前文已有解释),他用了21年,以其显赫的身世而言,这种晋升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的无能。但神宗对李家一直十分器重,李如松遇伏战死后更是如此,因此,尽管李如桢多次被言官弹劾,本人也在兵部的例行考核中多次自陈不职,其晋升之路并未中断。至迟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他已经当上右都督。

    根据户科给事中李奇珍的奏本,神宗之所以命李如桢为“镇守辽河东兼备倭总兵官”,是应兵部所请(时兵部尚书黄嘉善),而兵部又是“从辽人之请也”(即接受辽东赞画刘国缙以及巡抚周永春的建议)。 53 而廷议之所以没有反对,是顺从神宗的心意,让李如桢有立功的机会。正如前文所述,立功(哪怕是只斩敌首一二人)是皇帝擢升亲信及爱将的最佳理由或者借口。

    李奇珍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二十五日上呈的奏本中忧心忡忡而又小心翼翼地说,李如柏做不成的事情,难道就只能寄希望于李如桢吗?“但恐他日之如桢,不异今日之如柏”。 54 四月初二,即李如桢任命诏书下达前5日,李奇珍在另一道奏本中写道:“臣唯愿言之不验,则李氏之福,国家之幸也。” 55 但是,“唯愿言之不验”的心愿没有实现,而他的担心,很快就成为现实。

    李如桢进入辽东后,先是不给地方大员面子,要求总督汪可受前来见礼, 56 然后又拥兵不救,导致辽东军事重镇铁岭在七月二十五日被后金军队攻克,3位守将阵亡,余众尽歼。铁岭是李氏宗族墓地之所在,李如桢拥兵不救的原因十分简单,因为兄长李如柏接到回京的旨意后,将族人、部属及资财全都一起迁到北京。用李如桢的话说,铁岭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孤城难守,不如放弃算了。 57

    于是,言官交相弹劾李如桢。兵科给事中薛凤翔嘲讽他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不懂军事,建议撤换。巡按山东御史陈王庭请旨从速处置,以肃军法。辽东经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熊廷弼则劾其“十不堪”。福建道御史彭际遇则恳请罢免兵部尚书黄嘉善,并诛杀李如柏、李如桢,以伸国法。南京国子监学录乔拱璧请求逮捕李如桢及其奸党卢受,以清乱本。

    但神宗并没有处罚李如桢,而是让他戴罪立功,直至次年(1620年)七月,在熊廷弼的再次弹劾之下,才罢免了他的官职。当月,神宗驾崩。两个月后,李如柏自杀身死。天启初年,在言官的再一次弹劾之下,李如桢下狱论死。崇祯四年(1631年),思宗念及李成梁的功勋,特赦其死罪,将他发配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