佥事牟斌

    《明书》及《明史》等史籍都记载,刘瑾非常仰慕王振的为人(“尝慕王振之为人”)。这句话是否是附会之词暂且不论,刘瑾与王振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是在太子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侍奉太子,从而培养出比较深厚的感情;他们一开始都受到三位内阁学士的约束,王振面对的是“三杨”,刘瑾面对的是刘健、谢迁、李东阳;他们最终都在政治斗争中胜出。

    但他们胜出的原因有所不同。王振胜在“三杨”的老弱与消极,刘瑾则胜在刘、谢二人的激进,这种激进不仅表现在逼迫武宗太急,还表现在较量失利后立即提出了致仕的请求,没想到这种以退为进的做法正中武宗下怀,结果是内阁支柱三去其二。从此以后,武宗更加无所顾忌地贪图个人享受,刘瑾等则更加肆无忌惮地施展自己的淫威。

    不过,敢于挑战刘瑾权威者,大有人在。前面提到过的锦衣卫掌镇抚司事指挥佥事牟斌即是其中一位。

    刘健、谢迁上本致仕后,多位大臣上本弹劾权阉,恳求武宗挽留这两位顾命大臣,其结果是,包括刑科给事中吕翀、南京给事中戴铣、南京御史薄彦徽等在内的20余人被打入北镇抚司监狱。这些人中,有一位名叫任诺的南京御史,其上疏并非出自本人意愿,而是同僚未经其同意就在奏章上署了他的名字,他打算就此申诉,以期豁免。牟斌劝诫他,古人确实有以结党为耻者,但您参与上疏却是忠义之举,难道现在反悔了吗? 22 总之,牟斌对这些人颇为照顾,能不用刑就不用刑,想方设法替他们申冤。

    据说,戴铣的狱词将刘瑾列为权阉第一人。刘瑾听说后,要求牟斌隐去他的名字,但牟斌没有理会,据实而奏。他对同僚解释,据实保留刘瑾的名字,他日就可以保住我们自己的清白,昔日有人就是因为弄丢了狱词原件而被害,我辈一定要为自己打算。发生这些事情的时间,大概在正德元年(1506年)十二月与正德二年正月之间。

    刘瑾显然不会允许像牟斌这样的人继续执掌北镇抚司。正德二年(1507年)闰正月十三日,太监李荣传旨,将牟斌调往南镇抚司管事,命锦衣卫千户潘杰与范宣在北镇抚司理刑。三日后,刘瑾掌握了牟斌庇护言官的证据,以徇私坏法为罪名,命人在朝堂之下杖责牟斌三十大板,将他降为百户,剥夺他所有的职务。 23 直至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刘瑾倒台之后,牟斌才官复原职。次年二月,武宗命他仍在北镇抚司掌印理刑。 24 后来,牟斌因为拒绝权阉张雄提出的诬陷淮安知府刘祥的要求,再次被降为百户。 25 后来又再度官复原职。

    据说,牟斌的长子去世后,工部循旧例捐给他“三百金”办理丧事。他指着次子、三子说:“上天可能是因为我牟斌司刑不道,才降祸给长子,若是我收了这笔钱,恐怕会祸及其余二子。”

    正德年间在翰林院史馆任职的崔铣对牟斌有很高的评价。他在《洹词》中提到,牟斌虽身居要职,却清廉一世,只有庳屋敝衣而已。他甚至说,正德年间保全了臣节者,只有大学士刘忠、尚书傅珪、牟斌三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