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登台

    张太皇太后的去世,就像是一阵寒风,吹走了覆在王振脸上的面纱;也像是一把利刃,砍断了束缚王振双手的绳索。至此,这个正统年间最重要的人物才彻底露出真容。此后七年的历史将留下他独特的印记。

    王振是山西蔚州人,出身不详,何年净身不详,净身原因不详。《明史》的记载是,王振年少时被选入内书堂,当英宗还是东宫太子时,曾侍奉左右,做过局郎(“少选入内书堂,侍英宗东宫,为局郎” 12 )。“局郎”是正五品内官官职。在太子所住的东宫,设有典玺、典药、典膳、典服、典兵、典乘六局,各设正五品局郎一位,从五品局丞两位。 13

    但上述史料传递的信息仍不清晰。例如,“少选入内书堂”,指的是年少时被选入内书堂学习,还是被选入内书堂任事?

    成化二年(1466年)得中进士的陆容在《菽园杂记》一书中写道:“正统初,太监王振于内府开设书堂,选翰林检讨(从七品)、正字(从九品)等官入教。于是内官多聪慧、知文义者。” 14 这段叙述提到的内书堂的开设时间,与《明宣宗实录》以及《明通鉴》等史籍提到的开设时间(即宣德元年七月)不同。正是这一点不同,让人怀疑这段史料的整体可信性。

    但是,仍然存在这种可能,即尽管存在时间上的出入,关于王振曾在内书堂任事的记载却是可信的。因为根据《明宣宗实录》的记载,至迟在宣德元年七月,即内书堂设立的当月,王振的职务已经是正四品的太监,而且他应该时常在宣宗身边听用。宣德元年七月某日,宣宗曾就如何处置70名重罪犯一事,命王振传谕左都御史刘观等人。 15 依据常理判断,王振在当时的年龄,至少应该在18岁以上;而前文已经提到,在内书堂学习的小宦官,其年龄一般在10岁左右。因此,《明史》等史籍所谓王振“少选入内书堂”的说法,指的应该不是他进入内书堂学习,而是在内书堂任事,甚至可能主事。

    而如果王振确实在内书堂任事或者主事,那么,在宣宗去世、英宗即位的时候,内书堂那两三百名学生正好成长起来。而且,其中不少人应该会成为他的得力干将。换句话说,他应该具有相当的实力了。

    而前文提到过的那段史料(即宣宗于宣德九年十一月率军巡边时,选派王振等人参与提督皇城内外一应事务)也可以说明,至迟在宣德末年,王振已经成为宦官领袖之一,并且已经极得宣宗信任。

    《明史纪事本末》提到的一件事让人相信,王振至迟在宣德十年七月(宣宗已去世六个月)已经入主司礼监:

    (宣德)十年(1435年)秋七月,(英宗)命司礼太监王振偕文武大臣阅武于将台。振矫旨,以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为都督佥事。 16

    上述史料中的“偕”字,可能会让人误以为王振在当时已然权倾朝野。

    《明纪》与《明通鉴》提到的王振入主司礼监的时间都是宣德十年九月。《明通鉴》的记录相对更为详细,摘录如下:

    (九月)以王振为司礼监。振少选入内书堂,侍上于东宫,为局郎,狡黠得上欢,遂越金英等数人任之。时辅臣方议开经筵,而振乃导上阅武将台,集京营及诸卫武职试骑射,殿最之(最,集合意)。有纪广者,尝以卫卒守居庸得事振,大见亲昵,遂奏广第一,超擢都督佥事。自此招权纳赂,诸大臣自士奇以下,皆依违莫能制。 17

    但这条史料存在疑点。时间上的矛盾姑且不论,是否有阅兵一事也暂且不提,单就纪广在宣德十年(1435年)被破格擢为正二品都督佥事一事,就不太可能发生。因为根据《明英宗实录》的记载,直至正统七年(1442年)九月,他还只是正三品都指挥佥事。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