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平衡

    宣宗将家国重担交给母亲打理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十分明白母亲的能力。事实上,在整个宣德年间,他时常就家国问题询问母亲的意见。他的父亲仁宗在位时,也经常与她交流朝政,问问她对重要大臣的看法,尽管这种做法违反了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明史》记载了下面这个故事:

    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某日,张辅与“三杨”及金幼孜等一同觐见张太皇太后(当时还是张太后),并接受其赏赐的酒馔以及言语上的褒奖。隔了几日,宣宗向杨士奇转述她对几位大臣的看法:“皇太后……称赞你们工作尽心尽力。她说,张辅是一介武臣,深明大义。蹇义(吏部尚书)性格稳重,但有些优柔寡断。你(指杨士奇)为人正直,说话不避讳,不说假话,虽然先帝有时会因为你的话而不高兴,但最终却会听从你的意见。” 3

    张太皇太后确实没有辜负英年早逝的儿子对她的期待。当时朝野有流言说,她想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时年29岁的襄王(宣宗的亲弟弟)朱瞻墡为帝。但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她遵照宣宗的托付,把尚在稚龄的孙子扶上了皇位,并且尽心辅佐;还以“毋坏我祖宗法”为理由,拒绝了左右侍臣提出的垂帘听政的建议;更为难得的是,她以身作则,严厉约束自己的亲戚,不许外戚干预政事。她对自己的两位兄弟(彭城伯张昶以及都督张升)说过这样一番道理:“身为国戚,要想长享富贵,就要谨守礼法,不能逾越本分。若是不知礼法,有失分寸,朝廷一定不会因私废公。你们要记住这一点!” 4 因此,即便是杨士奇以张升有贤能而荐举他,太后也没有批准。 5

    关于正统初年的决策体系,《明通鉴》有这样的表述:“朝廷大政,群臣白太后(即禀告太后),太后悉令送内阁,俟杨士奇等议决而后行。” 6 《明纪》的说法则是:“(太后)推心任杨士奇、杨荣、杨溥。有事遣中使诣阁咨议,然后裁决。” 7

    无论如何,张太皇太后的存在与努力,确保了英宗朝最初几年的运行基本延续了宣德年间的风格,大变未生,朝局比较稳定。“三杨”主持的内阁,与金英、范弘、王瑾主持的司礼监之间,继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但这种平衡关系是脆弱的。一方面,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年事已高,英宗即位时,分别已是69岁、64岁和63岁;更糟糕的是,他们没有培养出强有力的接班人。可是,由于内书堂的存在,在10年的时间里,宦官人才正在不断涌现。而且不难想象,他们学习的一定是最实用的知识,而不是玄妙而空洞的理论。因此,朝堂内阁与内廷宦官,实力一减一增,影响深远。

    事实上,除了金英、范弘、王瑾三人,在宣德年间的中后期,已经出现诸如杨瑛、林景芳、李和等一批备受宣宗宠信的宦官。例如,宣德五年(1430年)十月,宣宗离京巡饬边备,临行之前,他敕谕留守北京的丰城侯李贤、都督张升、兵部尚书张本,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顾佐等人要好好当家,并叮嘱他们,若是遇上紧急机务,则要与太监杨瑛等商量。同时又敕谕太监杨瑛、林景芳、李和等人好好看守皇城内外,约束好内府各监局等衙门的内官、内使,凡事要与丰城侯李贤等同心计议,千万不要固执己见,耽误大事。 8

    宣德九年(1434年)十一月,宣宗再次率师巡边,又敕谕留守京师的武定侯郭玹、西宁侯宋瑛、都督张升等人,如果遇到紧急机务,一定要与太监杨瑛等人仔细商议施行,千万不要因为偏执而怠慢事机。同时又命太监杨瑛、李德、王振、僧保、李和等提督皇城内外一应事务。 9

    因此,当张太皇太后于正统七年(1442年)去世之后,原先那种微妙而脆弱的平衡被打破,宦官干政甚至主政的局面逐渐形成。

    在张太皇太后去世之前,杨荣已经于正统五年去世。其后,在正统九年(1444年)和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士奇与杨溥又先后去世。杨溥去世后,内阁成员主要是曹鼐、陈循、马愉三人,其总体实力与“三杨”相去较远。

    或许正是出于对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趋势的担心,英宗即位当月,“三杨”便说动张太皇太后撤回了13个布政司的镇守太监。 10 内阁首辅杨士奇还提出几项重要的建议,例如,“分遣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罢侦事校尉”,“慎刑狱”,“慎选宫中朝夕侍从内臣”等,以期遏制宦官势力的发展势头。 11 但这些建议并没有完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