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弘治宏治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40岁的宪宗驾崩。在他去世前三日,内阁大臣万安、刘吉、尹直上疏表达关切之意。宪宗安慰他们:“朕服了药之后,病症已有好转,你们不要太过忧虑,安心办事去吧。”三天之后,天人永隔。

    弥留之际,宪宗将17岁的太子朱祐樘召至榻前,命他早即帝位,又嘱他要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并就重要的国事面授机宜,诲谕备至。 1

    对于宪宗,明人李维桢引用《诗经》中的八个字作为评价:“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认为宪宗即位之初,为政可圈可点,可是到了后来,由于过分宠幸太监及僧道,大大影响了国政。在他看来,宪宗前后迥异的表现是人之常情,但就整体而言,其早期的盛德,难抵其中后期为政之过。《国榷》的编撰者谈迁则认为,宪宗在位期间,上恬下熙,风淳政简,虽有汪直擅权、传奉官泛滥等不足之处,但整体上是不错的。尺璧之瑕,无损宪宗的帝德。 2

    太子的切身感受肯定有所不同。父亲留下的遗产是多是少、是好是坏,他比外人清楚得多。他是一位“寡言笑慎”(《明孝宗实录》语)的人,无论是他的性格,还是他所处的地位,都不允许他像一般人那样评价他的父亲,他只能通过行动表达自己的态度。事实上,他只有在即位之后,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