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达反骨

    如果说,将掌理锦衣卫及镇抚司事的权力委托给毕旺是景帝犯下的第一个错误,那么,对门达委以重任则是他犯下的第二个错误,而且是在关键时刻犯下的致命错误。

    《明英宗实录》有载,景泰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景帝“命锦衣卫带俸指挥佥事门达理卫事兼镇抚司问刑”。 13 26天后,即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拥护英宗的文武大臣发动“夺门之变”,将景帝赶下皇位,英宗复位,改年号为天顺。门达因参与“夺门”有功,在英宗复位当月被擢为指挥同知,两个月后再度高升,被擢为指挥使。 14

    门达是直隶丰润人,他的父亲是锦衣卫百户。其父退休后,他子承父职,当上锦衣卫百户。他为人机警而沉鸷(《明史》语),善于把握机会,迅速上位。正统末年,英宗擢升他为千户,委任他专理镇抚司刑狱。 15

    相对于英宗对他的青睐,景帝则对他有一种莫名的厌恶之情。这或许是导致门达参与“夺门之变”的原因之一。《明英宗实录》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它讲述了英宗擢升门达为千户的缘由,以及景帝对他的评价,大意如下:

    正统末年某日。京师。锦衣卫镇抚门达正率校卒巡逻,一名手下发现有个人行踪诡秘,认出他是浙江处州府通缉的贼寇,于是向门达汇报。他们成功地将这个贼寇逮捕入狱。英宗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下诏擢升门达为正千户,让他继续在镇抚司理刑。几年时间过去了,门达还是一名千户,心有不满。景泰五年(1454年)十月,他乞恩求升。景帝斥责他“无廉耻,自求官”,虽擢其为指挥佥事,却剥夺了其理刑之职。兵科左给事中王铉等人以门达深谙刑名之事为由,建议让他继续理刑。景帝却认为,门达这个人不知进退,怎么能管理刑的事情呢,将王铉等人的建议驳回。 16

    景帝对自己的厌恶,门达不可能一无所知。因此,当景帝因立太子一事引起群臣不满、朝局暗流涌动时,他选择了倒向英宗这一边。

    平心而论,景帝的表现比他的前任、无能的英宗要好一些。他和英宗一样,性格懦弱;不同的是,他任贤用能,在国难当头之际,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他没有听信徐有贞的建议,将都城南迁,而是坚守北京,以于谦的“安边三策”为原则,制定并执行了有效的防御政策,顽强地与也先斡旋,最终保住了朱氏的江山社稷(这是景帝最大的功绩)。英宗亲政时的表现则基本完全相反:他任由王振擅权,把国家推向了危险的深渊。

    但景帝还远称不上是真正兼具魄力与能力的君主,否则,当兵部尚书于谦与总兵官武清侯石亨发生矛盾而先后递上辞呈时,他的做法应该不仅仅是将二人的辞呈退回,而是会通盘考虑,权衡利弊,防范于未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当然,于谦一直以来对石亨的佳评,可能是导致景帝无所适从、不知计将安出的重要原因。景帝对于谦十分信赖,用《明史》的话说,景帝对于谦的能力与人品十分了解,凡于谦所奏,没有不认可的。 17 因此,当于谦以及于谦极力推荐并扶持起来的总兵官石亨先后提出辞呈时,他感到困惑了。

    在某种程度上,于谦确实应该为景帝的无所适从以及后来发生的“夺门”事件负责。因为他只栽培出一个石亨,并且任由石亨独大,却没有培养出一位或者几位足以与石亨抗衡的军政人才,以至于当他因病而活力不再时,景帝无法通过权力制衡的手段,将石亨的势力限制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也正因为如此,石亨才敢在景泰五年(1454年)二月用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再度提出辞呈,而景帝也只能一如既往地不予批准。 18

    景帝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是背信弃义,不明大局,不识大体。他的登基,实在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他本人起初也并不情愿,再三推辞。确实,国家正陷于危亡之境,对于像他那样懦弱的人来说,做皇帝绝对不是一件美事。可是,当局面稳定下来之后,他又十分迷恋君临天下的感觉。当英宗结束了足以让他蒙羞一世的被掳命运,毫无颜面地返回京城之后,他没有以帮自己俘获人心的姿态来对待他受苦受难的兄长,对待那位曾在传位诏书中赞美自己具有贤德(“年长且贤”)的太上皇,而是卑劣地将其软禁在南宫。

    两年之后,他再一次做出了大失民心的决定,将5岁的皇太子朱见深(英宗的长子)废黜为沂王,将自己4岁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

    景帝同时也是十分不幸的。18个月后,即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他唯一的儿子、太子见济夭亡了。这意味着他必须将皇位传给旁系。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明智地采纳朝臣的意见,把握住挽回人心、稳定朝局的机会,重新册立见深为太子,而是以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任性态度将自己置于绝境。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二日,景帝抱病登舆,去南郊斋宫修养。两日后,他因病不能临朝,礼部尚书胡滢等人上疏问安,再次提出重新册立太子的建议。景帝的答复是:“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

    然而,大变就发生在未来三天时间里。

    景帝去南郊修养的前夕,曾将武清侯石亨召至榻前,命其代行祭祀之事。石亨发现景帝已病入膏肓,出宫之后,对都督张𫐄、左都御史杨善以及太监曹吉祥等人说,与其立太子,还不如帮助太上皇复位,更可以邀功请赏。张𫐄、曹吉祥等人都认同他的观点。他们又去征求太常寺卿许彬的意见。许彬认为这件事可成就“不世之功业”,但他又以年老为借口,拒绝参与此事,建议他们去找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徐有贞,因为徐有贞这个人善出奇策,可共图此功。于是,石亨与张𫐄当夜就去了徐有贞家。《明通鉴》写道:

    (石)亨、(张)𫐄遂夜至(徐)有贞家。有贞大喜曰:“须令南城(即英宗)知此意。”(张)𫐄曰:“已阴达之矣。”有贞曰:“必得审报乃可。”亨、𫐄遂去……是日(辛巳日)夜,石亨、张𫐄与曹吉祥矫称皇太后制,复会有贞所。𫐄曰:“报得矣,计将安出?”(徐)有贞乃升屋步干象,亟下,曰:“时在今夕,不可失。”因密语定计,仓皇出。有贞焚香祝天,与家人诀,曰:“事成社稷利,不成门族祸。归,人;不归,鬼矣。”时方有边警,有贞豫令张𫐄诡言备非常,勒兵入大内。亨掌门钥,夜四鼓,开长安门纳之,既入复闭,以遏外兵。值天色晦冥,𫐄等惶恐。有贞趣行,𫐄顾曰:“事济否?”有贞大言曰:“必济!”进薄南宫城,城门锢,毁墙入,见上皇于烛下。上皇问故,众俯伏,合声请登位。乃麾兵进舆,皆惊战莫能举,有贞率诸人助挽以行。忽天色明霁,星月开朗,上皇顾问,各以职官姓名对。至东华门,门者拒弗纳,上皇曰:“我太上皇也。”遂入。至奉天门,升座,有贞等常服谒贺,呼万岁。时以明日有旨视朝,群臣咸待漏阙下,忽闻殿中呼噪声,方惊愕。须臾,鸣钟鼓,诸门毕启,有贞出,号于众曰:“太上皇复位,趣入贺!”壬午(十七日),上皇召诸臣入朝,谕曰:“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复位,其各任事如故。”方上皇复辟,帝方病卧,闻钟声,问左右为谁。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踰月,癸丑,(景)帝崩于西宫。 19

    这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显然,20多天前才奉旨掌理锦衣卫的指挥佥事门达在这个过程中背叛了景帝,使其在最后一刻才知道自己被赶下皇位,没有机会进行补救。门达出卖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换取了飞黄腾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