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万历逐利
锦衣卫在隆庆年间(1567—1572年)的历史比较平淡,其建制并无变化;发生的最大事件,莫过于对陆炳的追戮。这段历史(仅就锦衣卫而言)平凡无奇的原因,主要是穆宗能力不足且无心政事,司礼监、御马监等内宫衙门亦未冒起兼具野心与能力的人物,内阁则相对强势。尽管其内部并不和睦,权力斗争不断,但内阁大学士们至少在两个方面态度一致:其一是耻于利用锦衣卫达成政治目的,其二是抑制皇权。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隆庆二年六月(内阁首辅为徐阶)和隆庆三年十二月(内阁首辅为李春芳),锦衣卫前后两次缩编,共计裁汰近1500名官校。 1
当然,财政上的压力,即户科都给事中魏时亮在隆庆二年七月上呈的一份奏本中提到的天下三大患——“藩禄不给、边饷不支、公私告匮”, 2 也是导致锦衣卫缩编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如何,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锦衣卫缺少表现的机会,但它仍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原因在于,尽管锦衣卫掌事者、左都督朱希孝为人“宽然”(王世贞语),能力不及陆炳,他的地位与影响力却不容小觑,而东厂太监冯保当时还处在被压制的状态。
到了神宗朝,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