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顺

    王振显然是东厂的实际控制人,即便提督东厂的不是他本人,也一定是他的心腹,因为这个机构是打击异己、收敛资财的利器。

    至于锦衣卫,尽管宣宗一再重申要“慎刑狱”,但随着宣宗的驾崩,他的训示逐渐被束之高阁。另外,在整个洪熙及宣德年间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并在任上基本做到尽忠职守的王节,也在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去世。 30 一个月后,经行在兵部尚书荐举,原直隶兴州前屯等卫的指挥使徐恭、李端,以及指挥佥事刘勉等人被调入锦衣卫任职。十二月,锦衣卫指挥使徐恭接到了执掌锦衣卫事的谕旨。

    或许与其出身行伍有关,徐恭的性情颇为鲁莽。他与执掌北镇抚司的锦衣卫指挥佥事马顺似乎有着不错的交情。正统二年四月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证明上述观点,其始末大致如下:

    宣德末、正统初,太监金英、僧保等人仗着权势,私下开了客栈、货栈11处,令无赖子弟巧取豪夺、霸集商货,为祸一时。正统二年(1437年)四月,锦衣卫与监察御史奉旨调查并处理。在锦衣卫千户李得及监察御史孙睿的协调下,被抢夺的存货退还货主,已被损耗或占用的货物,则请旨命锦衣卫镇抚司进一步究治。旨从。孙睿与李得将旨意传达给锦衣卫指挥佥事马顺。但马顺以这件差事吃力不讨好为由,拒绝执行。监察御史孙睿十分生气,骂了马顺。锦衣卫指挥使徐恭等人则支持马顺的决定,并命手下将李得杖责二十。最终,孙睿、马顺、徐恭都被打入监狱。不过,三人后来都被释放,各回原职当差。 31

    若上述这件事是代表新势力的王振与代表旧势力的金英之间的较量,那么,截至正统二年四月,马顺显然还没有成为王振的党羽,否则,他一定不会拒绝打击金英的机会。

    马顺的年龄、背景皆不详。有关他的记载,最早可溯及宣德九年(1434年)十月:因为缉获强盗有功,他从北镇抚司镇抚(从五品)的职位上被擢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仍理镇抚司事,专治诏狱。 32

    正统五年(1440年)三月,马顺又一次被关进监狱,原因还是与僧保有关,但性质比上一次严重得多。

    此前,一位名叫张能的宦官举报僧保违法,结果被逮入锦衣卫监狱,并死于刑具之下。锦衣卫指挥佥事王裕、马顺等人谎称张能死于疾病。英宗觉得可疑,命御史徐郁去调查真相。最终,王裕、马顺等人被逮,审讯后,供词上呈,英宗命人将他们禁锢起来。 33 显然,王裕与马顺事涉欺君,罪名非小。可是,三个月后,二人都被释放出狱。更奇怪的是,马顺的职位非但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至迟在正统六年五月,即出狱11个月后,他已经取代徐恭,成为“掌锦衣卫事指挥”。 34

    关于马顺的无罪释放,及其超越常规的晋升,史籍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或许王振在背后出了力(当然不能排除僧保也出了一份力的可能)。可能正因为如此,马顺正式成为王振的忠实党羽。至于王裕,他在正统六年三月以年老有疾为理由申请退休;其子王瑛子代父职,当上了锦衣卫指挥佥事。

    与工部侍郎王佑一样,马顺也以“义子”的身份追随王振。据说,马顺每次拜见王振,“必膝行,蘧蒢戚施” 35 。“蘧蒢戚施”的意思是,匍匐在地,不敢抬头。王振对他极为信任,他对王振也十分忠心。

    至于徐恭,其地位虽然被马顺取代,不过,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被擢为都指挥佥事之前,他一直都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前文已经说过,锦衣卫可以同时有多位指挥使。

    明人王世贞对徐恭以及与徐恭同时调入锦衣卫担任指挥佥事一职的刘勉都给出了“咸文无害”的评语。 36 显然,他们并不具备王振需要的素质。

    在锦衣卫历史上,马顺成为王振党羽一事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意味着皇帝最信赖的亲军锦衣卫第一次完全被宦官掌控。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发生在特殊时期的特殊人事安排,只是暂时的变化。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不过,某种做法一旦成为先例,其影响就绝不会只是一时。太祖利用锦衣卫治理诏狱,成祖重用宦官开设东厂,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权宜之计,同时又都是开创先例之举,然其影响并非止于一代,而是流毒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