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植私人

    刘瑾等人控制锦衣卫的第一项措施,不是解除像牟斌这样不识时务者的职务,而是将自己的亲信安插进这个拥有执法权力的特别机构。

    正德二年(1507年)闰正月初三,即牟斌被解职前,太监魏彬、张永、谷大用、马永成等人的兄弟——冠带舍人魏英、张容、张寰,舍人谷大玘、马山等人被授予锦衣卫世袭百户之职。四个月后,张容被擢为锦衣卫正千户,只过了三日,又被擢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与覃泰一起管理南镇抚司的事务。魏英也在当月被擢为锦衣卫正千户,谷大玘则被擢为指挥佥事,与朱成一起管理象房的事务。 26

    正德三年(1508年)二月,谷大用的兄弟——锦衣卫冠带舍人谷大宽被擢为副千户,谷大洪、谷大原授职锦衣卫百户。同月,张寰被擢为指挥佥事,马永成的家人马钊、马钺则授职百户。 27 次年十月,锦衣卫指挥同知张容被擢为都指挥佥事。

    上述人事任命,皆见诸《明武宗实录》。奇怪的是,王世贞在《锦衣志》一文中提到的锦衣卫都指挥使张文义,却未被正史记载,甚至在其他野史中也找不到有关他的资料。王世贞写道:

    瑾复用其私人张文义为锦衣(卫)都指挥使,与吏部尚书(张)彩表里作威福,时称瑾左右翼云。然文义时时以掌传瑾命,侍应对,不治锦衣。治锦衣者都指挥高得林也。 28

    “张文义”之名应是王世贞的笔误,其人实为石文义。《明史》载:“锦衣卫指挥杨玉、石文义皆为瑾腹心。” 29 又载:“卫使石文义亦瑾私人。” 30

    另据《明武宗实录》,石文义是南京守备太监石岩之侄,正德三年(1508年)四月时为锦衣卫左所正千户; 31 正德四年二月,经锦衣卫都指挥杨玉推荐,进入北镇抚司理刑,三个月后升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32 正德五年四月,太监刘瑾传旨,将锦衣卫掌镇抚司事指挥佥事石文义、理刑副千户郝凯的官阶各升一级,晋为指挥同知。 33

    上面提到的杨玉也出身不凡,其姑母是孝宗的保母卫圣恭僖夫人。

    至迟从宪宗朝开始,在锦衣卫供职者,除了宫人父兄的“女户锦衣卫”,还有皇帝保母的家人,即“保母锦衣卫”。不过,善待保母的做法,并非始于宪宗,而是始于成祖。根据沈德符的记录,永乐三年(1405年),成祖追封乳母冯氏为保圣贞顺夫人,此为追封保母的先例。 34

    应卫圣恭僖夫人之请,弘治十六年(1503年)八月,孝宗将锦衣卫指挥使杨玉擢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 35 但他后来因为犯罪而被降为千户,遇上大赦而官复原职,调万全都指挥使司带俸任职。正德元年十二月,他以卫圣恭僖夫人之墓在京师为由,恳求留在京师锦衣卫,于是又当上锦衣卫都指挥佥事。 36 很可能是刘瑾在这件事上出了力,因此,杨玉感恩戴德,成为刘瑾的心腹。一年以后,他被擢为都指挥同知。刘瑾于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倒台之前,他已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正二品)。

    王世贞提到的吏部尚书张彩,被《明史》编撰者列入《阉党列传》。同为阉党者,还有内阁学士兼吏部尚书焦芳、内阁学士兼吏部尚书曹元、兵部尚书刘宇,以及户部左侍郎韩福。他们都是刘瑾的党羽,在正德年间为祸天下。

    王世贞提到的锦衣卫都指挥高得林,乃是“八虎”之一司礼监太监高凤的侄子。《明武宗实录》记载,高凤办事得力,武宗想给他赏赐,但高凤辞免升赏,于是命其侄高得林在锦衣卫堂上管事。 37 至迟在正德元年十月,他已经是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在刘健、谢迁等人请旨诛杀“八虎”之前四日,都察院都给事中艾洪等人上本称,高得林与高凤之间的关系会导致“内外偏重”,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建议武宗罢黜之。监察御史潘镗随后也上本,高凤在内廷担任要职,高得林在锦衣卫管事,不合朝廷的体制,亦非高氏之福。兵部也呈上类似奏本。但武宗不以为然。 38

    至迟在次年八月,高得林已晋为锦衣卫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武宗在该月二十二日下旨,命高得林执掌锦衣卫印信,提督官校办事。 39 正德三年(1508年)十月,他又受命兼管提督巡捕。正德四年二月,刘瑾传旨,升锦衣卫指挥同知高得林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从一品),带俸任职。 40

    除了石文义、高得林以及杨玉,刘瑾在锦衣卫的“私人”还包括沈彬、左堂、郝凯等人,其官职为千户、百户不等。其中,百户沈彬在东司房办事,他总是以缉事为借口,蛊惑人心,为刘瑾造势。千户郝凯则与石文义一同在镇抚司理刑。左堂的具体职掌不明。他们掌握到任何线索,都会先禀报刘瑾,而不是武宗。 41

    排除异己,是刘瑾等人控制锦衣卫的另一项举措。解除牟斌的职务只是其中一步。牟斌革职两个月后,前东厂太监王岳的亲信锦衣卫百户姚景祥、小旗张锦等人被谪辽东铁岭卫戍边,并在朝堂各被杖责四十,后皆死于狱中。同月,曾在王岳手下办事的锦衣卫官校王缙、郭仁、张钦等人也都谪戍边卫。 42 除此之外,有关正德前期锦衣卫人事清洗的案例寥寥无几,因为这个机构很快就完全落入刘瑾等人的掌握之中。这一时期,东厂由御马监太监丘聚提督,西厂提督则是御马监太监谷大用,东西二厂的辑事官校主要来自锦衣卫,用《明史》的话说,“厂卫之势合矣!”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