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II节 罗马的起源与历史划分

    在关于罗马文明起源的传说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埃涅阿斯开创基业的故事。埃涅阿斯从特洛伊流浪到意大利的足迹是与伊特鲁里亚人迁徙的路线基本吻合的,这段故事早就在罗马民间流传,到了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问世之后,这个传说更是成为罗马妇孺皆知的基本事实。

    埃涅阿斯的迁徙

    在希腊城邦时代,荷马史诗所讲述的特洛伊战争是家喻户晓的:为了一位红颜海伦,希腊人对爱琴海东岸的特洛伊发起了十年艰苦卓绝的战争,无数英雄血溅沙场、命丧黄泉,最后希腊人终于用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将其烧为灰烬。荷马在史诗中就已经提到过特洛伊的大英雄埃涅阿斯,他是特洛伊国王的女婿,也是美神阿佛洛狄忒在人间的儿子。特洛伊城失陷后,埃涅阿斯扛着年迈的父亲安奇塞斯,携妻带子,引领着一批幸免于难的特洛伊人,离开了烈焰中的特洛伊城,开始了艰难的漂泊历程。

    第III节 罗马的起源与历史划分 - 图1

    埃涅阿斯逃离特洛伊

    按照罗马民间的传说和维吉尔的描写,埃涅阿斯离开特洛伊之后,先后辗转到爱琴海北岸的帖撒罗尼迦、南端的克里特岛和意大利西南边的西西里岛,并因海难被冲到了迦太基(Carthage,今北非突尼斯),与迦太基的狄多女王产生了一段炽烈的爱情。当俩人陷入热恋之时,埃涅阿斯的耳边回响起神圣的感召:“你不能停留在此,你的使命在意大利!”因此,埃涅阿斯只能忍痛割爱,不辞而别,离开迦太基,来到了意大利的拉丁平原。在意大利,埃涅阿斯通过激烈的战斗杀死了拉丁英雄图尔努斯,并迎娶了拉丁酋长之女拉维尼亚(Lavinia)为继妻,从此在拉丁平原繁衍后裔,世代为王,开创了罗马文明最初的基业。

    埃涅阿斯与迦太基女王狄多的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使得罗马与迦太基之间产生了一种极其复杂的恩怨情仇。埃涅阿斯胸怀去意大利建立基业的神圣使命,不得不割舍与狄多女王的爱情,不辞而别,从而遭到了身心俱焚的狄多女王的诅咒。狄多女王在临终之前发下重誓:从此以后,迦太基人绝不与罗马人和平相处,二者永世为敌!几百年之后,当罗马人迅猛崛起、开始走出意大利半岛时,他们遇到的第一个海外劲敌就是迦太基人。二者之间的血海深仇,酿成了一百多年间三次酷烈的战争(布匿战争),直至迦太基最终被罗马人彻底毁灭,焚城屠民,此仇方休。但是迦太基却阴魂不散,数百年后,随着罗马帝国日益衰颓,出身于北非迦太基故地的塞维鲁依仗军队攫取了罗马帝位;又过了二百多年,一支以迦太基为据点的日耳曼蛮族汪达尔人在公元455年对罗马城进行了十四天的烧杀掳掠,最终将辉煌无比的罗马城夷为一片废墟,总算是印证了狄多女王的临终诅咒。

    埃涅阿斯原来有一位妻子克列乌莎(Creusa)和一个儿子阿斯卡尼乌斯,阿斯卡尼乌斯的拉丁名又叫尤利乌斯(Julius),据说他就是后来罗马大英雄尤利乌斯·恺撒的始祖。恺撒出身于一个古老的罗马贵族家族,这个家族的姓氏就是尤利乌斯,可以追溯到阿斯卡尼乌斯那里,并且通过后者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埃涅阿斯。由此可以证明恺撒(以及被恺撒收养的屋大维)是名门之后,他在罗马的政治统治具有身世上的正统性根源。虽然这些说法难免有当权者刻意渲染的嫌疑,但是尤利乌斯家族确实是罗马的古老望族,毋庸置疑。

    关于罗马建城的传说

    埃涅阿斯和原配克列乌莎在流浪过程中失散,所以埃涅阿斯来到意大利后又娶了拉丁酋长的女儿拉维尼亚为妻,从此开始在拉丁平原生儿育女,繁衍后裔(阿斯卡尼乌斯则来到东南边的阿尔巴·隆加另建拉丁支裔)。埃涅阿斯与拉维尼亚的后裔传承了十多代之后,权力传到了一对兄弟手里,这对兄弟名叫努米托和阿穆略。按照王位传长的传统,努米托应该为王,但是弟弟阿穆略却用阴谋篡夺了权力,把哥哥赶走,并把哥哥的独生女儿西尔维娅囚禁在维斯塔神庙中当女祭司,不让她与男人接触,防止侄女将来生出一个男孩来复仇。

    维斯塔(Vesta)是罗马的女灶神,也是圣洁女神,维斯塔神庙里的女祭司是不许结婚的。在希腊,美神阿佛洛狄忒神庙的女祭司往往充当妓女的角色,以此赚钱来维持神庙的运行和修缮;然而在罗马,维斯塔神庙却是极其圣洁的,女祭司不允许与任何男人接触。

    按照罗马的传说,被囚禁在神庙的西尔维娅有一次到河边取水,犯困而睡着了,这时战神马尔斯(即希腊的阿瑞斯)乘机与她结合。不久以后,西尔维娅生下了一对孪生兄弟,就是战神马尔斯的儿子。面对这个结果,篡位者阿穆略感到非常惊慌,就叫人把这两个孩子扔到台伯河里。但是这两个孩子大难不死,被湍急的河水冲到了沙滩上,这时候恰好来了一头母狼,母狼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这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在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阿穆略的残暴统治,还政于他们的外公努米托。然后,兄弟俩又回到当年母狼哺育他们的地方,在台伯河畔建立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就是罗马。

    “罗马”(Roma)这个词,就是起源于伊特鲁里亚语中的“河流”(Rumon),而这对孪生兄弟的名字“罗慕路斯”(Romulus)和“雷慕斯”(Remus),也与这个伊特鲁里亚词语有关。台伯河因此而成为罗马文明的母亲河,就如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一样。据说这头母狼叫作卢巴(Lupa),根据语言学的研究,“卢巴”一词在伊特鲁里亚语里面既可以指称母狼,也可以用作女人的名字。关于母狼哺育罗慕路斯兄弟的传说,其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一个名叫卢巴的女人收养了这一对被抛弃的孩子,和丈夫一起把他们养大。卢巴的丈夫名叫浮斯图卢斯(Faustulus),后来被人们神化,成为罗马的一位山林之神。

    罗慕路斯和雷慕斯兄弟长大复仇之后,就在台伯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开启了罗马文明。按照罗马人的纪元系列,用现在的公历来推算,罗马城创建于公元前753年,与召开第一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公元前776年(希腊城邦文明通常以此为开端),相差不过二十余年。

    充满狼性精神的民族

    这就是关于罗马起源的著名传说。这段传说听起来会让人觉得很荒唐,人怎么可能吃狼奶长大呢?但是罗马人却对它深信不疑。而且正是由于坚信这个传说,罗马人的民族性格从一开始就浸润了狼性。罗马人绝不像希腊人那样温情脉脉,充满了“小资情调”,而是像狼一样具有勇猛、坚韧、凶残、贪婪的性格特征。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罗马人充分展现出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狼性精神。那些悲歌慷慨的罗马英雄故事,不仅激励了古典时代的罗马子弟,而且至今仍然激荡着西方有志青年的壮烈情怀。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希腊文化的特点,那就是“美”;如果也用一个字来形容罗马文化的特点,那就是“力”。罗马文化始终充满了强劲的力感,早先表现为雄浑壮丽的英雄主义,后来则表现为极尽人欲的享乐主义,这种浑厚的力感始终都与狼性有关。狼的身上虽然具有一些暴戾的特点,但是也有一些血性的东西。对于一个疲软的时代来说,读一读洋溢着狼性精神的罗马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天罗马的卡庇托尔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尊经典的青铜雕像:一头母狼哺育着两个孩子。这尊雕像原来只有一头母狼,两个孩子的雕像据说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增补上去的,但是母狼的雕像却从古代一直传承到今天。这尊雕像典型地反映了罗马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传统,罗马人始终以自己的祖先是吃狼奶长大的而感到荣耀,一直到1960年罗马举办第十七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候,所用的会徽仍然是带有一头狼哺育着两个孩子图案的五环旗;此外,今天罗马足球俱乐部的会徽也是如此。由此可见罗马文明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人固然是不可能吃狼奶长大的,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从古代开始就流传着祖先吃狼奶的故事,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自觉地把狼的秉性和精神在自己的历史传统中加以传承,并且发扬光大。所以罗马人的历史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狼性特点,既有狼的凶残暴戾、贪婪无情,又有狼的勇猛顽强、视死如归,狼身上的一切劣性和优点,都被罗马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罗马人把最初只有7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膨胀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地59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凭借的就是这种强悍的力感,就是这种永不言败、不断追功逐利和创造光荣的狼性精神。这种精神也为西方社会尤其是为军人们树立了楷模。罗马人有两个重要的图腾,一个是狼,另一个是鹰,共和国后期的罗马军旗上统一印制了鹰徽。狼和鹰都是凶悍的动物,它们对于后世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第III节 罗马的起源与历史划分 - 图2

    母狼哺育罗慕路斯兄弟

    罗马早期的历史中充斥着一些真伪难辨的传说,这些传说都与狼性相关。比如有一种说法认为,罗马城在草创之初,向所有逃亡的人打开国门,一个不论在外面犯了什么罪的人,或是杀人越货的恶徒,或是负债逃亡的奴隶,只要来到罗马,就会得到罗马人的收容和保护。罗马人非常自豪地宣称:他们从来没有把一个逃亡者交给他的追捕者,没有把一个债务人交给他的债权人。逃亡者只要来到罗马就安全了,但是他必须死心塌地为罗马效命,必须严格地遵守罗马人的规则。这样一来,最初的罗马就成为一个招降纳叛、藏污纳垢之所,因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和近代哲学家黑格尔都把罗马的起源说成一种“垃圾堆状态”。罗马人从一开始就不讲任何温情脉脉的东西,没有希腊人的那种小资情调,罗马人只讲不可伸缩的纪律和规矩,这些纪律和规矩后来就发展成为刚性的罗马法律。正如同希腊人为后人开创了各种美轮美奂的文化形态一样,罗马人对后世西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铁一般严苛的法律制度。

    另一个传说是关于孪生兄弟反目成仇的故事,据说罗慕路斯和雷慕斯刚刚建城时,兄弟两人都想当国王,结果就发生了手足相残的事情,哥哥罗慕路斯竟然把弟弟雷慕斯杀死,成为罗马的第一代国王。从一开始,罗马人就落了个六亲不认、唯利是图的坏名声,这也是罗马人身上的狼性特点的充分表露。

    还有一个传说更加有名,那就是罗马人劫掠萨宾妇女的故事。罗马城草创之初,兼收四方剽悍之徒,但是缺少妇女,面临着难以传宗接代的大问题,于是他们就打起相邻部落萨宾人的主意。罗马人以举行一个盛大的宗教祭典为由,把萨宾的男人都请到罗马,将他们灌得烂醉。然后罗马的青年人乘虚闯入萨宾部落,劫掠了萨宾的妇女,强行与之成婚。等萨宾的男人回到自己的部落,发现自己的姐妹、女儿都被罗马人劫掠了,他们岂肯甘休!于是兴兵前来讨伐罗马人。双方发生了数次战斗,不分胜负,在最后一次关键的对阵中,双方将士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这时那些被劫掠的萨宾妇女奔至两军阵前。她们现在已经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萨宾人的姐妹和女儿,又是罗马人的妻子,并且已为善待她们的罗马人生下了儿女。她们极力阻止这场即将发生在父兄和丈夫之间的残酷战争,在这些妇女和婴孩的调停之下,两方最终化干戈为玉帛,走上了和解的道路。

    西方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如普桑、鲁本斯等人都画过萨宾妇女阻止战争这个题材的油画,尤其是18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笔下展现的萨宾妇女阻止战争的画面更是具有极强的震撼力。雅克-路易·大卫的这幅《萨宾妇女》今天被收藏在卢浮宫,整幅画面充满了战争与和平、暴力与母爱的强烈对照,艺术魅力直击人心,充分展现了妇孺之爱化解族群仇恨的人道理想。

    从起源上来说,最初的罗马民族是由三个部落合并而成的,一个是以罗慕路斯为首的拉丁人,一个是以塔提乌斯为首的萨宾人,还有一个是稍后加入的伊特鲁里亚人。由于拉丁人与萨宾人的和解,罗慕路斯和塔提乌斯就共同成为罗马的统治者,不久后塔提乌斯死去,罗慕路斯继续统治罗马,前后一共达三十余年,罗马王政的历史也由此拉开了帷幕。从罗慕路斯开始,罗马相继执政的四位国王分别来自拉丁族和萨宾族,大家轮流“坐庄”。从第五位国王开始,政权落到了外来的伊特鲁里亚人手里,一直到第七位国王“骄傲者”塔克里乌斯(一译塔克文)被罗马人民推翻为止,王政时期的最后三任国王都是伊特鲁里亚人。在罗马王政时期,就形成了拉丁族、萨宾族和伊特鲁里亚族的族群融合,开启了罗马拉丁民族的早期历史。

    第III节 罗马的起源与历史划分 - 图3

    阻止战争的萨宾妇女

    罗马文明的历史划分

    根据政体形式的变化,罗马文明的历史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王政时期

    从传说中罗慕路斯兄弟建城的公元前753年,到罗马人推翻最后一个国王“骄傲者”塔克里乌斯的公元前509年,这一段长达244年的时间叫作王政时期,一共经历了拉丁族、萨宾族和伊特鲁里亚族的七个国王的统治。

    二、共和国时期

    共和国时期是罗马文明最重要、最辉煌的发展阶段。一般而言,共和国是从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民推翻王政开始的,一直到公元前27年罗马统治者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实际上将共和国转变为帝国。这一段历史长达482年,在此期间,罗马从一个七丘之城的蕞尔小国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超级大帝国,把整个地中海都囊括在版图之中。

    三、帝国(帝制)时期

    最后一个阶段是帝国时期,这个“帝国”是就政体形式而言的,即奥古斯都(皇帝)凌驾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之上,成为罗马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事实上,罗马早在共和国时期就一直奉行帝国扩张政策,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罗马政治大权之后,共和国已经在实质上蜕化为帝国了,只不过在名义上叫作元首制,而非君主制,直到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称帝时才公然推行东方式的君主专制。到了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发生了分裂,分成了东、西两个罗马帝国,其中,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毁灭;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一直到公元1453年才被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摧毁。

    因此,当我们谈到罗马文明的历史时,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算起,如果到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有1000多年的时间;如果再到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则有2000多年的时间。而且罗马文明环绕地中海,覆盖三大洲,鼎盛时期的帝国范围已经接近600万平方公里,后来从其版图中分裂出了40多个国家。所以无论是从时间跨度来看,还是从空间范围来看,罗马文明的影响都要比希腊文明更加深远和广泛。尽管二者对于后世西方社会的影响是迥然相异的,希腊文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务虚的文化形态,罗马文明的影响则主要偏重于务实的制度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