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节 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族群冲突

    常言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刚刚创立的罗马共和国只是一个小国寡民的城邦,周边强敌环伺,危机四伏。在最初发展的两百年间,罗马人相继打败了北方的劲敌伊特鲁里亚人和野蛮的高卢人,征服了南方的坎帕尼亚地区并慑服了剽悍的萨莫奈人,成为拉丁同盟和罗马同盟的盟主。

    罗马共和国的地理位置

    从文化上来划分,罗马人属于拉丁族裔,而拉丁人又属于意大利族群。在意大利半岛,除了意大利人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族群,例如伊特鲁里亚人、高卢人、希腊人等。意大利人主要指生活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地区的一些部族,包括拉丁人、萨宾人、翁布里亚人以及偏南的萨莫奈人等。而罗马人只是意大利的拉丁族裔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他们的周边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族群。

    按照传说,在罗马王政初期,罗马人就开始与周边的萨宾人、伊特鲁里亚人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三合一特点的早期罗马拉丁部族。实际上,这个传说本身很可能意味着最初的罗马人不断地被周边的萨宾人、伊特鲁里亚人等族群征服,最后整合成了所谓的“罗马人”。即使到了公元前509年共和国建立的时候,蕞尔小国的罗马仍然处于各个不同族群的包围之中,在持续不断的族群冲突中保生存、求发展。

    罗马位于台伯河畔,与河对岸的维爱等伊特鲁里亚人的城市相对峙。与罗马人同处意大利中部地区的还有拉丁其他部族,以及构成罗马人劲敌的伏尔西人(Volscinans)、萨莫奈人等。意大利北方有两条河,偏南的是卢比孔河,偏北的是波河。在卢比孔河与波河之间,以及波河流域以北的广大蛮荒地区,生活着一些完全不同于意大利人的族群,他们是利古里亚人和高卢人,后者是一个非常凶悍野蛮的民族,曾经对罗马产生过致命的威胁。而在意大利半岛的南部地区和西西里岛上,生活着阿普利亚人(Apulians)、梅萨皮亚人(Messapians)、卢卡尼亚人(Lucanians)、意大利奥特人(Italiotes,意大利土著),以及后来居上的希腊人。当时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城邦,例如库迈、那不勒斯(新城)、塔兰托、叙拉古等,这些城邦被统称为“大希腊”。再往南,在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对面的北非海岸上,屹立着西地中海的霸主迦太基。

    第I节 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族群冲突 - 图1

    蕞尔小国罗马的地理位置

    罗马人与伊特鲁里亚人的冲突

    罗马共和国刚刚创建的时候,其最主要的劲敌就是伊特鲁里亚人。当时的伊特鲁里亚人就生活在今天的托斯卡纳地区,是一个文明开化且实力强大的民族,他们最初可能是从小亚细亚迁徙而来,是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之间的重要中介。而且罗马王政时期的后三位国王都是伊特鲁里亚人,所以罗马人的文化血脉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伊特鲁里亚基因。在罗马王政后期,伊特鲁里亚人不仅攫取了罗马的王位,还在罗马城的北边形成了强大的伊特鲁里亚同盟,包括维爱等十二座城市。

    罗马城位于意大利西部,面对着西地中海,在其崛起之前,西地中海有两支强大的势力形成了对峙格局。一支是迦太基人,另一支就是希腊人,他们在西西里岛和第勒尼安海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希腊人不仅掌握着东地中海的霸权,而且他们所建立的诸多殖民城邦也散布在西地中海的海岸线上,而迦太基人则极力维护西地中海的霸权,与不断渗透的希腊势力进行着持续的较量。当时的希腊人渗透到意大利南部海岸和西西里岛的东部地区,以及高卢沿海的马西利亚(今法国马赛)、西班牙的安普里亚斯(今巴塞罗那附近)等地;迦太基人则控制着北非海岸线、西班牙南部地区、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以及西西里岛的西北角。在两强针锋相对的情形下,伊特鲁里亚人作为一个同样面对西地中海的民族,在实力上虽比不过迦太基人和希腊人,但是仍不失为一支强劲的力量。他们在两强之间审时度势,借力打力,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自古以来,希腊人和迦太基人分别作为东、西地中海的霸主,都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双方一直处于明争暗斗的对立关系中。而实力稍逊的伊特鲁里亚人选择了与迦太基人联合,共同对抗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借助迦太基人的海上优势,沿着意大利西海岸向南渗透,曾一度征服了坎帕尼亚地区。希腊人早先在坎帕尼亚地区建立了一些殖民城邦,例如今天意大利第三大城市那不勒斯(一译拿波里),最初就是由希腊人所建,其名字“Napoli”的原义即是“新城邦”。凡是地名中带有“poli”的,早先大都是希腊人建立的城邦,如北非的的黎波里,土耳其的希拉波里等。除了那不勒斯之外,坎帕尼亚地区还有一个重要的希腊城邦库迈,同样也受到了伊特鲁里亚人南侵的威胁。

    伊特鲁里亚人向坎帕尼亚地区的渗透,引起了西地中海一个强大希腊城邦的强烈不满,这就是西西里岛上的希腊重镇叙拉古。叙拉古原本是希腊本土第三大城邦科林斯在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海外殖民地,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城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状态,受母邦影响,叙拉古也走向了繁荣昌盛,商业发达,文化开放。在希腊人与迦太基人的霸权角逐中,叙拉古由于地处双方交锋的焦点区域,再加上自身的实力强盛,所以成为希腊人在西地中海的领军角色和排头兵,直接与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岛和西地中海地区展开了较量。公元前474年,叙拉古统治者希伦一世联合意大利南部的希腊城邦,打败了南下入侵库迈的伊特鲁里亚人及其盟友迦太基人。此后不久,伊特鲁里亚人在坎帕尼亚地区的统治也被意大利南边的萨莫奈人取代。

    与此同时,来自北方的蛮族高卢人越过了卢比孔河,开始频繁骚扰伊特鲁里亚北部的同盟城市,致使伊特鲁里亚人的处境雪上加霜。当时的伊特鲁里亚人三面受敌,在西南方海上受到叙拉古等希腊城邦的制约,南方的殖民地又被剽悍的萨莫奈人征服,北方的同盟城市则受到高卢人的威胁。正是由于面对多方面的压力,伊特鲁里亚文明从此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关于罗马人推翻伊特鲁里亚国王塔克里乌斯的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故事,有一种说法认为,罗马人正是在希腊城邦库迈的帮助下完成这项事业的。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在罗马人推翻王政、建立共和的最初阶段,伊特鲁里亚人的势力确实开始由盛转衰,这就给区区小邦罗马的独立和崛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虽然伊特鲁里亚人在罗马的统治被推翻了,但是分布在台伯河以北的伊特鲁里亚城市仍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同盟,其中的维爱成为罗马共和国初期的最主要的对手,双方曾发生过多次战争。由于伊特鲁里亚文明的总体趋势是日益衰落,而罗马却如同朝阳喷薄而出,勇猛顽强的罗马人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396年彻底征服了维爱。这是罗马人在历史上第一次征服了拉丁族裔之外的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意味着罗马人终于战胜了强大的伊特鲁里亚人,而且标志着罗马人真正迈出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当时率领罗马军队征服维爱的军事统帅就是被誉为第二位“祖国之父”的卡米卢斯。

    在早期罗马历史上,只有两位人物获得过“祖国之父”这个光荣称号。第一位“祖国之父”就是建立罗马城的罗慕路斯,他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祖国之父。第二位就是卡米卢斯,他不仅征服了维爱,首创罗马人开疆拓土之功,还在后来抗击高卢人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把罗马从高卢人的威胁中拯救出来。卡米卢斯曾经五次出任罗马独裁官,四次被元老院允准举行凯旋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因此继罗马奠基者罗慕路斯之后被赋予了“祖国之父”的称号。

    到了共和国后期,“祖国之父”的称号开始较为频繁地被赋予一些拥兵自重的将军或者元老院领袖,如多次连任执政官的马略、挫败喀提林阴谋的西塞罗、开创元首统治的屋大维等人,其荣誉内涵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罗马人在公元前396年征服了维爱以后,相继征服了另外一些伊特鲁里亚人的城市,如凯雷、塔昆尼、法勒里等。到了公元前4世纪末叶,罗马人已经把整个伊特鲁里亚地区全部纳入罗马共和国的统治之下。

    罗马人与高卢人的冲突

    罗马人在征服了伊特鲁里亚诸城之后,开始面对北方更加彪悍的高卢人。高卢人属于操凯尔特语的广大族群中的一支,凯尔特人是最早来到欧洲西部定居的民族,他们是今天法国、西班牙、英国等欧洲西部国家可以稽考的最早定居者。在凯尔特人迁徙过来之前,当地的原始族群已经无法考据。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凯尔特人就是欧洲西部地区最早的土著。

    在凯尔特人掀起迁徙浪潮的数百年之后,又有一些新来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西部地区定居,比如意大利人来到了意大利半岛定居。后来罗马人进行海外扩张,逐渐把凯尔特人居住的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南部(英格兰)征服,将其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之内。再往后,到了公元5世纪,原来居住在中北欧的日耳曼蛮族开始大举入侵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中的不同分支西哥特人、东哥特人(以及稍后的伦巴第人)、法兰克人分别占领了罗马帝国的西班牙、意大利和高卢地区,另外两支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了不列颠(至今人们仍然把英国人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这些入侵的蛮族把西罗马帝国大卸八块,占地为王,建立了一个个蛮族王国。正是在这些蛮族王国的基础上,经过中世纪一千年的历史演化,才衍生出今天西欧的那些民族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

    在后来的迁徙者和入侵者的挤压下,原来已经在欧洲西部定居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凯尔特人只能被迫移居到更西边的地方。直到今天,西欧国家的偏西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凯尔特文化的痕迹,生活着古老凯尔特人的后裔。比如法国最西边的突出地带布列塔尼,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英国西部的威尔士和北部的苏格兰,以及爱尔兰等地区,至今仍然生活着凯尔特人的后裔,具有明显的凯尔特文化特色。在英国威尔士地区,公路上的路牌仍然用两种文字来标示,一种是英文,另一种则是凯尔特文。

    高卢人也是凯尔特人的一个分支,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高卢人已经分布在今天法国的广大地区了,其最南端的一支来到了意大利北部。按照地理位置,古代高卢人可以分为阿尔卑斯山以南(山南高卢)和阿尔卑斯山以北(山北高卢)两部分,罗马共和国在崛起之时主要面对的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高卢人。当时高卢人的势力已经从阿尔卑斯山麓扩展到意大利的波河流域,甚至到达了卢比孔河。

    在公元前400年以后,由于处在高卢人和罗马人中间地带的伊特鲁里亚人日益衰落,高卢人就开始与罗马人发生正面接触。高卢人和伊特鲁里亚人完全不同,伊特鲁里亚人虽然是罗马人早期的劲敌,但是他们的文明水平比较高,曾经把一些重要的文化成果如文字系统、宗教信仰、建筑技术、风俗礼仪等传给了蒙昧初开的罗马人;然而高卢人却迥然相异,他们是一支野性未泯的蛮族,仍然保持着半游牧的生活习性,迁徙无定,趋利而动,喜好不断地攻掠别人的国家,自己却从来不立国。虽然高卢人已经开始接受农耕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是仍然不擅长艰苦的农业劳作,更喜欢烧杀掳掠。而且高卢人是北方民族,身材高大,剽悍骁勇,打起仗来往往都是披头散发,赤膊身子,手执刀斧冲锋陷阵,从来不讲究任何战法和阵形。仅凭着他们的高声呼啸和铺天盖地地冲杀,就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了。

    早在与罗马人发生接触之前,高卢人就成为伊特鲁里亚人的心头大患。后来罗马人蚕食了伊特鲁里亚地区,高卢人的威胁就降临到罗马人的头上。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在劫掠了伊特鲁里亚人的一些城市以后,开始入侵罗马。由于当时的罗马人还没有练成娴熟的排兵布阵战术,面对身材高大、凶悍无比的高卢蛮族,罗马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高卢人攻占了罗马城,罗马人不得不收缩到“七丘之城”的最后一个山头卡庇托尔山上。卡庇托尔山是罗马七丘之中的主山头,山上建有朱庇特神庙,这里素来就是罗马的象征。野蛮的高卢人把卡庇托尔山团团围住,然后肆意在罗马城内烧杀掳掠,将罗马城中除了高卢人的首领布伦努斯居住的帕拉蒂尼山以外的地方全部焚毁,公元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镌刻在十二张铜板上)也是毁于高卢人放的这场大火。

    尽管如此,高卢人却始终攻不下卡庇托尔山。据说有一次他们趁着月黑风高想去偷袭山上的罗马人,守卫的罗马士兵都睡着了,关键时刻山上的一群白鹅突然鸣声大作,惊醒了守卫的战士。于是罗马战士们在执政官曼利乌斯(这位大英雄曼利乌斯后来却因主张解放债务奴隶而得罪了罗马贵族,招致杀身之祸)的领导下英勇抵抗,终于击退了高卢人的偷袭。

    但是此时的罗马人已经是弹尽粮绝,退敌无望,不得不向高卢人提出了和谈的请求。高卢人开出了退兵的条件,他们并不想占领罗马人的土地,也不想统治罗马的人民,只要求罗马人提供足够的赎金,随即退兵。罗马人接受了高卢人的条件,想方设法凑足了赎金。然而在交付赎金时,却发生了一段著名的故事。

    在黄金交割的现场,当罗马人将凑足的赎金放到高卢人的磅秤上时,却显示分量不足。罗马人愤怒地提出了抗议,自己分明备足的赎金,怎么一到高卢人的磅秤上,就缺斤少两了呢?这时,高卢人的首领布伦努斯拔出宝剑“砰”地一下扔到秤盘上,说了一句极其霸道的名言:“战败者活该倒霉!”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磅秤准不准,不是由战败者说了算,而是由战胜者来判定。这就是所谓的“强权胜公理”,或者“弱国无外交”。

    当时罗马人在高卢人的威逼之下不得不咽下了这杯苦酒,但是他们却深深地记下了这段仇恨,睚眦必报的罗马人日后必定会让高卢人为这句体现弱肉强食的名言付出惨重的代价。

    第I节 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族群冲突 - 图2

    布伦努斯恃强凌弱

    后来罗马人又从这段交付赎金的故事中演绎出另一个挽回颜面的说法,那就是“卡米卢斯拯救罗马”的故事。

    就在罗马人与高卢人因赎金的分量争执不休时,罗马独裁官卡米卢斯率领一支援军从罗马城外赶来,及时阻止了这场正在进行的屈辱交易。卡米卢斯同样拔出了自己的宝剑,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我们罗马人从来只会用铁,而不是用黄金来缔结和约!”这就意味着,罗马人只会用铁剑来解决争端,绝不会用支付赎金的方式来换取和平。在这种情况下,高卢人与罗马人的战端重起,最后卡米卢斯率军打败了高卢人。高卢人的首领布伦努斯战败被俘,在罗马人面前枭首示众,行刑之时,卡米卢斯重申了布伦努斯的那句名言:“战败者活该倒霉!”

    第I节 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族群冲突 - 图3

    卡米卢斯挽救罗马

    这个故事无疑是后人为了挽回罗马人的脸面而编造出来的,卡米卢斯阻止赎金交易之说也是无稽之谈,但是不久之后卡米卢斯果然率领罗马军队打败了高卢人,并且将高卢人赶过了卢比孔河,这却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卡米卢斯也因此而获得了“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那就是在布伦努斯说了这句名言的三百多年以后,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49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他率领罗马军团越过阿尔卑斯山,把偌大的山北高卢即今天的法国、瑞士、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地全部征服,将其纳入罗马共和国的版图之内。布伦努斯这句话的报应是一百万高卢人被杀,另外一百万高卢人沦为奴隶。由此可见,罗马人的报复心之强,即使数百年后也不会减损丝毫!

    高卢人被卡米卢斯击退之后,仍然不断地侵袭罗马的北部边区,来去迅猛,行踪无定,罗马人只能采取被动防御的方式来应对高卢人的骚扰,这种对峙状态大约持续了一百年的时间。随着罗马国力的不断强盛,尤其是罗马军团战阵技术的日益成熟,训练有素的罗马兵士对付散兵游勇的高卢蛮族逐渐得心应手,在双方的交锋中也越来越占据上风。到了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人终于将高卢人赶到了波河流域以北,一些山南高卢部落在罗马军队的强大压力下,甚至开始翻越阿尔卑斯山向北迁徙。至此,罗马共和国的北方威胁终于被彻底消除,罗马人从此可以专心致志地向南部发展了。

    罗马人与萨莫奈人的战争

    罗马人吞并了伊特鲁里亚同盟的诸城市之后,开始继续向意大利中部扩张,经过持续的战争相继征服了埃奎人、伏尔西人等不同族群,逐步拓展在意大利中部的霸权,并且开始向意大利南部的坎帕尼亚和阿普利亚地区渗透,与位于意大利中南部山区的萨莫奈人处于直接对峙的状态。虽然山民萨莫奈人不像北方高卢人那么野蛮,但是他们生活在穷山恶水之地,民风剽悍,作战勇猛。萨莫奈人早在罗马人的扩张之前,就已经打败了向南渗透的伊特鲁里亚人,征服了坎帕尼亚地区。坎帕尼亚位于意大利西海岸的中南部,当地人民受到希腊文化柔软风气的影响,文明开化,过着比较富裕和奢靡的生活。在相继经历了希腊人和伊特鲁里亚人的统治之后,坎帕尼亚在公元前5世纪被萨莫奈人征服。

    罗马人和萨莫奈人的统治方式不同。罗马人在扩张过程中每征服一个邦国,一定要把这个邦国纳入以自己为首的拉丁联盟当中,以便进行控制。而萨莫奈人对于所征服的地区,则采取希腊城邦的殖民方式,任凭这些被征服地区独立发展,只需承认萨莫奈人的宗主权,并没有采取一种统一的组织体系将这些殖民地整合在一起。因此,罗马开始向意大利南部地区步步推进时,很快就将萨莫奈人在坎帕尼亚的殖民地征服了,并且把它们纳入了拉丁同盟之中。

    征服了坎帕尼亚后,罗马人就开始面对意大利中南部山区的萨莫奈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公元前343年到公元前290年,罗马人通过三次战争彻底打败了萨莫奈人。在这段长达五十多年的战争过程中,发生了一个著名的事件,这就是公元前321年的“考狄乌姆峡谷之辱”。

    位于意大利南部山区的阿普利亚人是罗马人的盟友,而罗马人是一个非常讲信义的民族,只要自己的同盟者受到威胁,罗马人必定会挺身而出。公元前321年,萨莫奈人假传消息,谎称罗马人的盟友阿普利亚人正在遭到萨莫奈人的围攻。罗马人在得知消息之后迅速派出军队去援救阿普利亚人,当罗马军队经过一个名叫考狄乌姆的峡谷时,萨莫奈人设下了埋伏。罗马军队进入考狄乌姆峡谷时非常顺利,走到峡谷尽头时却发现隘口已被障碍物堵住,罗马人赶紧掉头撤退,结果发现进来的峡谷口也被堵死了,罗马军队就这样被困在这个陡峭的峡谷之中。萨莫奈人居高临下把守在峡谷两边的山上,采用围而不打的战术,打算把罗马人困在山谷里面活活饿死。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军队的统帅为了拯救所有人的性命,被迫选择了投降。

    萨莫奈人知道罗马人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民族,所以他们并没有伤害罗马降卒的性命,而是采取了一种羞辱性的做法。他们向率部投降的罗马统帅开出了媾和条件,要求罗马人放弃在坎帕尼亚地区的利益。然后萨莫奈人把所有罗马士兵的外衣都脱掉,驱赶他们仅穿一条裤衩从一个木桩子下面钻过去,围在四周的萨莫奈人则对之进行嘲笑羞辱。这是当时意大利许多民族普遍采取的一种羞辱敌人的方式,这就是著名的“考狄乌姆峡谷之辱”。

    萨莫奈人把受到羞辱的罗马士兵羁押在营,释放了他们的统帅和部分士兵回罗马去传达媾和条件。罗马人民不仅没有惩罚这些被释放的战俘,反而像对待凯旋之师一样热烈欢迎他们。罗马人从来不会责罚那些由于寡不敌众、身中埋伏等客观原因而战败或投降的官兵,反而会积极地鼓励他们重振旗鼓、洗雪前耻。但是罗马元老院却断然拒绝了萨莫奈人提出的媾和条件,罗马人决不会在屈辱的情况下签订和约,就如同此前卡米卢斯面对高卢人的威逼时所说的那样,“罗马人从来只会用铁,而不是用黄金来缔结和约”。虽然没有受到元老院和民众的丝毫责难,但是被释放的罗马统帅和士兵们却深感羞愧,他们主动要求重新回到萨莫奈人那里,成为后者的阶下囚。面对这些重新返回的俘虏,萨莫奈人一筹莫展,最后只能再度把他们遣送回家。

    在经历了“考狄乌姆峡谷之辱”之后,罗马人继续推进对萨莫奈人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公元前290年的一次战斗中,重创萨莫奈人,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迫使萨莫奈人对罗马人俯首称臣。根据一段可能也是后世杜撰的传说,罗马人在彻底打败萨莫奈人之后,如法炮制地让一些萨莫奈战俘赤身裸体从木桩下面钻过去,以此来洗雪罗马人的“考狄乌姆峡谷之辱”。

    至此,罗马人经过两百年左右的时间,相继征服了伊特鲁里亚人、埃奎人、伏尔西人等族群,将高卢人赶回了北方,同时也慑服了意大利中南部的萨莫奈人,控制了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坎帕尼亚地区,完成了意大利中部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