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II节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要素
罗马共和国从创建之初一直到走向衰亡,其政治发展始终都受到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三者之间的权力博弈贯穿于整个罗马共和国的历史。
三大要素的动态平衡
第一个要素是以执政官为代表的高级官员,如执政官、法务官、监察官等,这些高级官员构成了罗马共和国的行政首脑,其中以执政官为最高行政长官(非常时期的独裁官除外)。共和国虽然废除了国王,但是设立了两个任期为一年的执政官。从主管内政和统帅军队的角度来看,执政官就相当于国王,只不过要受到同僚制和年度制的约束。两位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执政官都是一年一任,彼此的权力是完全对等的,二者相互监督,荣辱与共,共同掌握共和国的行政管理权和军事指挥权。
第二个要素是元老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以贵族为主体(共和国早期甚至为清一色的贵族)。元老院掌握着罗马的财政、裁判、外交、宗教等方面的权力,并且决定着执政官、独裁官等高官的任命。可以说,在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中,元老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罗马共和国的兴衰存亡。如果元老院能够协调好三大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调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共和国就会兴旺发达;否则,共和国就将走向衰亡。从王政时期到共和国时期,甚至到屋大维开创的元首政制时期,元老院一直在罗马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共和国时期发挥的作用最大,堪称罗马共和国的中流砥柱。罗马元老院的政治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当代,至今美国参议院仍然沿用罗马元老院的名称senate,其政治功能一脉相承;美国参议院议员和英国上议院议员仍然被叫作senator,即“元老”。
第三个要素是公民大会,在共和国时期,公民大会拥有选举、立法和司法的权力。罗马元老院是以贵族为主体的权力机构,执政官等高级官员也大多出身于贵族,而广大的罗马民众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机构,这就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后来又产生了以保护平民利益为己任的保民官,与站在贵族立场上的执政官形成了旌旗相望之势。罗马王政时期的公民大会叫库里亚大会,后来塞尔维乌斯统治时期建立了百人团大会,到了共和国时期又在库里亚大会和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形成了特里布斯大会。这三个公民大会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联系,但是又彼此不同。随着贵族与平民矛盾的不断激化,特里布斯大会逐渐演变为由城市平民控制、排斥贵族的平民大会,与元老院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最后甚至演成了共和国晚期的罗马内战。
以执政官为代表的高级官员,由贵族操纵的元老院,以及最初由全体罗马公民组成、后来逐渐演变为由城市平民控制的公民大会,这三大政治要素之间的权力博弈维系着罗马共和国发展演变的动态平衡。以贵族掌控的元老院为一端,以民众组成的公民大会(或平民大会)为另一端,二者之间的权力博弈构成了罗马共和国最根本的矛盾冲突,而执政官等政府官员以及平民保民官则在二者的抵牾之中不断地进行协调,极力维护双方的平衡。但是总的来说,执政官由于受其出身的影响,往往是倒向元老院一边的,正如平民出身的保民官通常会旗帜鲜明地站在平民这边一样。到了共和国后期,当那些拥兵自重的执政官(马略、恺撒等)开始倒向平民一边,利用人民的支持来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时,元老院就逐渐被架空,共和国也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在共和国的权力博弈过程中,元老院就如同一张晴雨表,元老院功能强大,共和国就兴旺发达;元老院大权旁落,共和国就要面临灭顶之灾了。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博弈
罗马共和国虽然由贵族和元老院掌握国家权力,但是在四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着罗马民众的不断维权和抗争,贵族们不得不持续地通过立法来提高民众的政治权利,满足他们的经济利益。而且随着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大,罗马又开始制定法律来协调传统的罗马公民与意大利人以及环地中海世界的外邦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持续的法制过程不仅有效地协调了罗马三大政治要素和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关系,维护了共和政制的动态平衡,而且通过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携手共进,使罗马日益壮大并成为一个地跨三大洲的世界帝国。
正是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博弈和利益调适,推动了罗马共和国的迅猛发展,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和扩张效益。这些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和调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竞争与协调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保证了共和国政治发展的动态平衡,罗马共和国不断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诀窍,就在于它把竞争与协调作为一对保证自由的基本因素。它不仅承认罗马共和国是由贵族和平民这两个利益相互抵牾的社会阶层所构成,而且承认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然后通过持续而有效的立法过程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共赢。牛津大学著名罗马史专家安德鲁·林托特在其名著《罗马共和国政制》中精辟地指出:
“罗马共和国给西方政治思想留下的最经久的遗产,也许是把对立与竞争作为自由的组成部分和效率政府的催化剂,让它们具有了合法性和可欲性。”
这种通过竞争与协调来实现自由和效率的共和制度,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西方的一些宪政民主国家。
二、官吏的权力与人民的权利之间的平衡
罗马共和国是由贵族和平民两大利益集团构成的,同时又存在着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三大政治要素,三者各自在共和国的政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罗马共和国的公权力掌握在权贵控制的元老院和执政官等官员手里,这是一种主动执行的权力,表现为发布命令、颁布法律、制定政策、宣战与媾和的权力等。广大民众虽然不掌握国家的公权力,但是他们始终要捍卫自己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权利,这是一种被动的权利,民众必须通过与权贵的对立和竞争来不断争取。因此,整个共和国时期的权力博弈就表现为民众要限制官员和元老院的权力,捍卫自己的权利。元老院和执政官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向民众做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让步,但是国家的统治权却必须始终掌握在他们手里。著名罗马史专家蒙森用一句话概括了罗马共和国的特点:
“自塔克文时代起至格拉古时代止,罗马进步人士所呼吁的,不是限制国家的权力,而是限制官吏的权力;同时,罗马人从未忘记,人民不应进行统治,而是应当接受统治。”
从罗马共和国创始之初,平民和贵族中的一些改革者就在不断地呼吁限制官吏的权力。但是除了极少数野心家之外,罗马政要包括平民保民官从来没有想到要把权力完全交给人民。他们深深地意识到,完全由人民来进行统治必定会重蹈雅典民主制的覆辙,最终使共和制蜕变为一种暴民政治。人民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保障,但是国家的统治权只能掌握在元老院和官员手里,这就是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奥秘。
S.P.Q.R.——“共和”的标志
罗马共和国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元老院代表的贵族和公民大会代表的平民之间,在罗马,有一个用四个缩写的拉丁词来表示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即S.P.Q.R.。
S是拉丁文Senatus的缩写,也就是元老院;
P是拉丁文Populus的缩写,用英文表示就是People,指的是“人民”;
Q是拉丁文介词Que的缩写,相当于英语中的and;
R是拉丁文Romanus的缩写,指的是“罗马的”。
这四个拉丁词如果用英语来表示,就是“The Roman Senate and People”,中文意思就是“罗马元老院和人民”。
这四个缩写词就是罗马共和国的经典标志,它明确地表达了罗马共和国就是由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所构成,一个是代表贵族的元老院,另一个则是罗马人民,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权力机构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比如说早先的库里亚大会,后来的百人团大会和特里布斯大会,这些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权力机构。
这样一来,两个不同的政治机构——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就构成了罗马的两个公众团体,“共和”一词的英文“republic”的含义就是“公众事务”,而中文里的“共和”一词最初则是表示两个统治者的共同执政(“周召共和”)。如果这两种不同文字的“共和”之意结合在一起,那恰恰就是指两个公众团体之间的对立与竞争,就是指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协调共赢。所以这个标志就成了罗马共和国最重要的标志。古代的罗马共和国并没有国旗和国徽这些东西,但是罗马军团是有军旗的,自从公元前1世纪初马略开展军事改革之后,罗马军旗统一使用鹰徽,鹰徽下面都印有“S.P.Q.R.”的字样。这就意味着,凡是有罗马雄鹰标志和“S.P.Q.R.”字样的军旗飘扬之处,就是罗马人的国度。在罗马疆域的辽阔大地上,“S.P.Q.R.”随处可见,甚至到了罗马共和国已经转变为帝制,这个标志依然是罗马国家的经典指称。古罗马经过中世纪和近代,一直到今天的意大利,“S.P.Q.R.”仍然在罗马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就连今天罗马下水道的窨井盖上,都镌刻着这个标志。
罗马街头随处可见的“S.P.Q.R.”标志
罗马共和国的三对矛盾
罗马共和国从建立之初到最终瓦解始终存在着三对矛盾。
第一对矛盾是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平民不断地向贵族争取政治权力。比如说,政府高官和元老院都被贵族垄断了,人民也应该选出能够维护自身基本权利的议会领袖,公元前494年产生的平民保民官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人民也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立法机构(平民大会),可以主动地创制法律,而不是仅仅被动地对元老院的提案进行表决。公元前3世纪颁布的《霍腾西阿法》,就明确规定平民会议(特里布斯大会)的决议对于全体罗马人民均具有法律约束力,而无须元老院的批准。这些政治权利都是平民在与贵族的不断斗争中获得的。这就是罗马共和国的第一对矛盾。
第二对矛盾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穷人不断地向富人争取经济权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穷人和富人的矛盾与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往往是相互重合的,但是由于后来平民中的一些成功者获得了大量的经济资源,从而跻身富人阶层(骑士),因此罗马的一部分富人也是平民出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穷人和富人的矛盾与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并不完全一致。在罗马共和国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穷人总是在不断地要求维护和增加自己的经济权益,特别是随着罗马版图的迅猛扩张,罗马社会开始出现大地主运用战俘、奴隶来从事农业经营的情况,于是就导致了残酷的土地兼并,致使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城市无产者。这些流离失所的农民无法维持日常的生计,就会向富人索要殖民地的土地和廉价的粮食等经济权利,于是穷人与富人的矛盾就开始取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而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与第一对矛盾非常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引发了罗马社会的混乱和内战。
第三对矛盾是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意大利同盟成员以及外省人向罗马人要求拥有充分的公民权。罗马最初是一个弹丸之地,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膨胀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超级大国。罗马共和国最初的公民只有罗马城和拉丁同盟的人民,但是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被征服的意大利地区以及外省人民也开始要求拥有罗马公民权,特别是那些曾经与罗马人并肩战斗的同盟者,他们也要享受充分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概言之,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政治矛盾、穷人与富人的经济冲突,以及罗马公民与非公民自由人的身份抵牾,这三对矛盾如同梦魇一般始终笼罩在罗马共和国的头顶上,推动了罗马社会一次又一次的权力博弈和改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