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II节 从共和到帝制
公元前30年,屋大维消灭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将埃及纳入罗马版图,完成了罗马帝国的统一。他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频繁内战,开创了长期和平,雅努斯神庙的大门终于关闭了。现在战争已经结束,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把恺撒的未竟事业进行到底,实现从共和向帝制的转化。
重组元老院,开创元首制
屋大维和恺撒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恺撒具有雄才大略,武功文治兼备,且深有文学修养,待人宽宏大度,比屋大维更加富有人格魅力和浪漫情操。而屋大维则是少年老成,工于心计,冷酷严厉,深通政治权谋和韬略运筹。屋大维的最初崛起固然是借助了恺撒的名义,但是他在艰难坎坷的发展道路上却充分展现出自己出众的政治智慧和精明头脑。
时势造英雄,屋大维利用恺撒被刺后的罗马政坛乱象,异军突起,纵横捭阖,年仅19岁就担任了罗马执政官,20岁就缔结了“后三头同盟”。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打败安东尼、统一罗马的时候年方33岁,可谓雄姿英发。但是擅长韬光养晦的屋大维却深深汲取了恺撒锋芒毕露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历史教训,凯旋后不显山不露水,按部就班地开启了政治变革的历程。
屋大维消灭了安东尼之后,他的敌人基本上都已土崩瓦解,他将国家权力尽收囊中。当年腓力比战役结束后,屋大维就趁着安东尼忙于东方事务、雷必达远赴非洲的大好时机,在罗马培植自己的党羽,把心腹都增补进元老院或者提拔为各级官员,为日后的政治统治奠定组织基础。当年恺撒之所以功亏一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忠诚的党派团体,他的麾下汇集了大量的叛党残余和逐利之徒。所以年轻的屋大维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培育自己的忠实部属,并把他们安插到国家的重要机构中。
在缔结了“后三头同盟”后,共和国由三位巨头来共同管理,大家都不再担任执政官(只有雷必达出任过公元前42年的执政官,在安东尼和屋大维率兵进行腓力比会战期间镇守罗马)。在后三头统治的十年期间,执政官实际上已经成为他们的代理人,沦为罗马政坛上的二流角色。到了公元前33年,雷必达被解除了军权,屋大维与安东尼处于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中,“后三头同盟”已经瓦解,这时屋大维再度出任罗马执政官。两年以后(公元前31年),与安东尼重启战火的屋大维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此后就一直连任多年。在此期间,屋大维已经消灭了安东尼和一切敌对势力,如同当年的苏拉和恺撒一样,在罗马树立了绝对的权威。
当苏拉和恺撒大权独揽的时候,他们都曾迫使元老院授予其一个至高无上的官职——独裁官,而且是无期限的。但是在恺撒遇刺之后,当时的执政官安东尼在与元老们协商之后,宣布永久性地废除“独裁官”职位,因为这个官职已经变得声名狼藉,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专制君主。因此,在独裁官被永久废除之后,罗马就再也没有比执政官更高的官职了。
到公元前27年,屋大维已经像马略一样担任了七届执政官(其中有五届是连任)。在此期间,他对罗马元老院进行了彻底改组,将其中的异己者加以清除,把自己的党羽增补进去。经过重新组合,到了公元前18年,屋大维将元老院人数从恺撒时代的九百人压缩到六百人,又回到了苏拉当年的议员规模。到此时,经过血腥的内战冲刷,罗马元老院里传统的名门望族早已是风雨飘摇,现在增补进来的大多是新生代的暴发户,其中也包括一些外省人甚至获释奴隶。“他们的举止和谈吐是粗鄙的;他们的异族名字是对罗马贵族的讽刺。”(塞姆)他们的出身和背景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曾经为屋大维立下过汗马功劳,对屋大维忠心耿耿。实际上,此时的罗马元老院已经成为屋大维的私家庭院,元老们都成为替他看家护院的马弁,唯其马首是瞻。一个以元老院为核心的屋大维党已经卓有成效地建立起来了。
屋大维被重新洗牌的元老院授予了一个重要称号——“元首”(Princeps),意即“元老院首席”(Primus Inter Pares)。这个称号其实早已有之,最初是用来指称元老院中那些最受人敬仰的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例如西庇阿、梅特鲁斯、西塞罗、小伽图等人。“元首”同时也被称作“第一公民”(The First Citizen)。屋大维通过“元首”或“第一公民”的称号来表明自己并非凌驾于元老院和罗马人民之上的专制君主,仍然还是共和国的公民,只不过是坐在元老院的首席交椅上,或者排在共和国公民行列的排头兵而已。“元首”或“第一公民”的称号完全符合罗马共和国的“S.P.Q.R.”的精神内涵,与国王、僭主、法老、皇帝乃至独裁官等专制统治者有着本质区别。
在现代世界中,各国最高领导人仍然被称为“国家元首”。
至高无上的“奥古斯都”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已经是第七次担任罗马执政官的屋大维突然在元老院里发表了名为“恢复共和”的演讲。他庄严地宣布,现在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已经开启,罗马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因此自己将放弃一切权力和职务,将共和国交给元老院和罗马人民来管理:
“内战平息之后,经全体国民的一致同意,我掌控了所有的权力。在我第七次担任执政官时,我决心将自己的所有权力归还到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的手里。”(《奥古斯都功德碑》)
屋大维的这个决定非常类似于公元前80年苏拉的急流勇退,而此时他尚未年满36岁。群情激动的元老们纷纷恳请屋大维不要放弃他一手打造的共和国,没有他的英明领导,国家将不可能长治久安。屋大维勉强地接受了元老们的请求,同意继续履行职务,尽力为共和国服务。3天以后,元老院再次举行会议,有人建议赋予屋大维“再世的罗慕路斯”的称号,但是老将普兰库斯却提议授予他一个全新的荣誉称号:“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一词具有“神圣的”“庄严的”“至尊的”含义,它源于罗马宗教活动中的“庄严的占卜仪式”(Augusto Augurio),这是一个比“伟大的”(Magnus)更加神圣崇高的称谓。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前曾经经历过七王的统治,但那时的王国只是弹丸之地,国王的权力也非常有限。在共和国成长的四百多年间,罗马再也没有出现过国王,更没有东方式的专制君主(如波斯的皇帝或埃及的法老)。在罗马共和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就是年度制和同僚制的执政官,他们充其量只是国家的公仆,而不是集权的统治者。偶尔产生的独裁官虽然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那只是一个有限期规定(6个月)的非常设官职,而且自从恺撒被刺杀以后就已经永久性地被取消了。由于罗马人民一向对专制君主深恶痛绝,所以此前所有的专权者(马略、苏拉、恺撒等)都不敢贸然接受帝王的称谓和象征(恺撒曾在公众集会时3次拒绝了安东尼献给他的王冠)。现在这个全新的尊称“奥古斯都”倒是为屋大维的集权统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名头,它更多地具有神圣的意味,而无专制的嫌疑,正好适合深受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爱戴的屋大维的身份。从此以后,“奥古斯都”就成为一个比执政官更加庄严神圣、也更有实权的至高称号,使屋大维既享有了东方皇帝的集权之实,又避免了专制君主的坏名声。
在中国,第一个使用“皇帝”名号的人是秦王嬴政,他自称为“始皇帝”,即第一个皇帝。中国先秦时代曾有过“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即伏羲氏(泰皇)、燧人氏(天皇)和神农氏(地皇),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召集君臣商议更名之事。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人上奏,称其丰功伟绩“五帝所不及”,上古有泰皇、天皇和地皇,以泰皇最贵,故而建议秦王取“泰皇”为名号。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决定:“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司马迁《史记》)
在罗马,与中国的“皇帝”一词相对应的至高称号就是“奥古斯都”。自从屋大维之后,罗马帝国以及后世西方形形色色的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都被称为“奥古斯都”,意即“皇帝”。所以,研究罗马历史的学者们通常都把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奥古斯都”称号作为共和制与帝制的分水岭。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屋大维的正式名称改为:英白来多·尤利乌斯·恺撒·奥古斯都(Imperator Julius Caesar Augustus)。
手握军权的“英白来多”
在意大利和欧洲的一些地方,古罗马时期修建的凯旋门上面都会镌刻着一些重要的词语或缩写语,如“CAESAR”(恺撒)、“DIVINE”(神圣的)、“AUG.”(奥古斯都)等,而写在第一位的往往是“IMP.”。“IMP.”是“Imperator”的缩写,意思就是“凯旋将军”或“大统帅”。这个名称原本是军队将士自发地赋予他们所敬爱的带兵将领的尊称,后来逐渐演变为执掌兵权的军队统帅的光荣称号,庞培、恺撒等人都曾获得过这个光荣称号。公元前36年,屋大维依靠阿格里帕打败了小庞培之后,也被士兵们赋予了“Imperator”的称号。
公元前29年,从东方胜利归来的屋大维在罗马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式,然后就开始解散军队和安置老兵。现在罗马已经进入和平时期,不再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屋大维把战时扩充和收编的70个罗马军团仅仅保留了26个,布置在高卢、叙利亚、西班牙等边疆地区,其余的军团尽数解散。他给老兵们分配了殖民地的肥沃土地,发放金钱物资奖励,赢得了广泛的人心。
屋大维虽然解散了军队,但是他深知军权不可放弃。屋大维时代的罗马帝国不仅包括意大利和希腊等核心区域,而且还覆盖了西边的西班牙,北边的高卢,东边的小亚细亚和西亚,南边的北非和埃及等地区。按照共和国的惯例和苏拉所强化的规定,意大利本土是不允许驻军的;而希腊、西西里、撒丁以及北非等高枕无忧之地也不需要驻军。但是高卢面临着莱茵河彼岸的日耳曼人的骚扰,叙利亚面临着幼发拉底河以东的帕提亚人的威胁,这些地区必须派遣军队驻守,以便御敌戍边。而西班牙虽然面对大海,但是这里的土著民族经常发生叛乱,而且西班牙长期以来一直是庞培派的大本营,所以也需要派兵镇守。公元前27年屋大维发表“恢复共和”演讲,受到元老们的极力挽留之后,他表示自己愿意在以后的十年中承担一项艰难的使命——负责治理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包括塞浦路斯和西里西亚)这三个边疆行省。这不仅是罗马帝国最大的三个行省,而且也是需要驻扎重兵的地区。这样一来,罗马的行政区划就被分为驻军的皇帝行省和不驻军的元老院行省,前者由奥古斯都本人指派代理人进行统治,后者则由元老院任命总督来进行管辖。于是,军权就牢牢地控制在奥古斯都的手里了。
当年“前三头同盟”在卢卡划分势力范围,恺撒统治高卢,庞培治理西班牙,克拉苏管辖叙利亚,三人共拥有二十多个军团。而此时,屋大维一人就将这三个地方全都变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驻扎在这三个行省的总兵力也是二十多个军团,可见屋大维的格局要比“前三头”大得多。除了西边的西班牙、北边的高卢和东边的叙利亚之外,屋大维还将南边的埃及设置为皇帝的私人领地,由他委派专人进行管理。后来随着一系列扩张征服,屋大维又把新纳入罗马版图的诺里库姆、潘诺尼亚、伊利里库姆、默西亚等地(多瑙河沿岸直至黑海的帝国北部地区)以及小亚细亚西部的加拉提亚等地都变成了皇帝行省。屋大维在执政的早中期还不断地到各个行省去巡游视察,加强与统兵将领们的联系,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奥古斯都的绝对忠诚。这样一来,罗马帝国的四周地带以及主要的军队都掌握在屋大维手里,只要他一声令下,他的心腹部属们马上就会率领军队开进意大利,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岂敢不俯首听命?
除此之外,屋大维还建立了禁卫军团(Praetorian),包括9个大队,每个大队的编制为1000人,包括步兵和骑兵。禁卫军分别驻守在罗马和意大利各地,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同时也对元老院产生了重要的威慑作用,这样就弥补了行省军队远水救不了近火的缺憾。屋大维的亲密战友阿格里帕担任禁卫军团总指挥,禁卫军的主要来源是忠诚勇猛的罗马骑士阶层青年,其神圣天职就是保护元首和罗马的安全(屋大维深深汲取了恺撒解散卫队毫不设防的沉痛教训)。禁卫军团的年薪待遇远远高于罗马军团,这支卫戍部队完全听从奥古斯都和阿格里帕的号令。
历代罗马皇帝都深知,军队是保障集权统治和政权稳固的根本。因此,纪念皇帝丰功伟绩的凯旋门上,往往都会把“IMP.”写在最前面,在中文里这个缩写词就被译为“皇帝”。
人民领袖和宗教领袖
屋大维不仅成为元老院的“元首”,拥有“奥古斯都”的至高权力,掌握“英白来多”的军事统帅权,管辖罗马帝国四周的重要行省,而且他还获得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力,那就是保民官特权(Tribunicia Potestas)。
自从罗马共和国建立之日起,罗马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决定了共和国的兴衰存亡。到了共和国后期,从格拉古兄弟开始,历经马略、苏拉、庞培、恺撒,一直到屋大维,他们都致力于协调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各自的立场互不相同,有人偏重于平民,有人偏重于贵族。恺撒和屋大维都是依靠平民的大力支持而发迹的,但是他们却属于贵族阶层(屋大维原本并非贵族阶层,后因成为恺撒养子而继承了尤利乌斯家族的贵族身份)。按照罗马法律的规定,贵族(指古老的血统贵族)出身者不能担任平民保民官,因此恺撒和屋大维只能利用安插在公民大会中的保民官来推行自己的政治路线。
当年贵族出身的克劳狄乌斯为了成为平民保民官,曾自贬身份,由贵族变为平民,最后成功地担任了保民官。到了屋大维执政时期,他虽然碍于身份和法律的限制不能成为平民保民官,但是他却通过公民大会的支持,获得了保民官特权,特权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是具有保民官召集公民大会的权力;第二是拥有保民官在公民大会中的政策提案权;第三是拥有保民官对元老院决议的否决权;第四是享受保民官人身神圣不受侵犯的权利。这样一来,屋大维不仅成为控制元老院的“元首”,而且还成为享受保民官特权的“人民领袖”,因而就把这两个长期以来相互对峙的社会阶层——贵族和平民——全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公元前13年,被解除兵权后担任罗马大祭司长的雷必达也寿终正寝了,于是屋大维就顺理成章地接过了这一终身制头衔(恺撒一直到死都保有这个头衔),从而又成了罗马的最高宗教领袖。虽然这个职务并没有太大的政治权力,但是在虔信宗教的罗马人民心中却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屋大维作为人民领袖的权威地位。在一些罗马雕塑中可以看到,成为奥古斯都之后的屋大维较少身着戎装(不同于后世的许多罗马皇帝),更多时候是穿着大祭司袍,更像是东方的神王(如埃及的法老)。
身穿大祭司袍的奥古斯都
建立“元首的辅助机关”
公元前23年,在经历了一场关乎生死的大病,以及平定了一次未遂的叛国阴谋之后,屋大维终于辞掉了执政官的职务(至此他已担任了十一届),而把更多的国家事务交给他所信任的忠实战友阿格里帕、精明的梅塞纳斯(Maecenas)以及他的妻子李维娅来管理。屋大维现在已经是至高无上的奥古斯都了,执政官头衔变得无足轻重,他只需要抓住两样最重要的东西——行省军队统帅权和保民官特权就行了。事实上,屋大维与恺撒一样,始终就是靠着军队和民众的拥戴而掌握政权的。
到了统治的晚年,早已不再担任执政官的屋大维越来越意识到建立一个由自己亲信所组成的内朝的重要性,于是他就筹划了一个常设的行政中枢机构。这个被称为“元首的辅助机关”(Concilium Princepium)的内朝就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内阁,但是其权力却凌驾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立法权之上。罗马共和国原本是没有政府内阁的,所有的重要事情都是由执政官和元老院共同商议,然后交给公民大会表决。现在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权力越来越流于形式,所以屋大维索性就建立了这个“元首的辅助机关”来取代它们。这个机构由奥古斯都本人、两位在任执政官和几位其他重要官员,以及通过抽签产生的15位元老共同组成,屋大维本人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有任期限制的官员和由抽签产生的元老不断变更,但是奥古斯都却永远不变(另一个不变的核心人物就是奥古斯都的重要搭档阿格里帕),操纵着这个以自己为核心的行政中枢来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政方针。于是,国家元首或“第一公民”现在又成了内阁首脑,这个精简高效的内朝凌驾于拥有立法权的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之上,同时也兼理司法事务。至此,共和国已经成为奥古斯都的一人之天下,他把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统帅、人民领袖、宗教领袖等重要职位和相关权力全部集于一身。
从立法上来说,屋大维身居元老院首席之位,并且拥有保民官的一系列特权,同时控制了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从行政上来说,屋大维是“元首的辅助机关”的核心与首脑(司法权也属于“元首的辅助机关”的职权范围);从军事上来说,屋大维是三军大统帅;从宗教上来说,屋大维是罗马大祭司长。此外,屋大维还拥有一个超越所有机构和权力的至高无上的头衔——“奥古斯都”,他生前就已经被罗马人民崇奉为神明,和遇刺的恺撒一起与诸神并列,接受罗马人民的崇拜。
公元前2年,元老院又赋予屋大维“祖国之父”的光荣称号,这是罗马城的奠基者罗慕路斯、共和国的捍卫者卡米卢斯,以及打败了凶悍的辛布里人的伟大将领马略曾经享受过的荣耀。“祖国之父”与“奥古斯都”相映生辉,使屋大维成为罗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雄。
屋大维去世以后,“奥古斯都”的称号也被载入了罗马历法。由于屋大维是在公元前30年8月率军进入亚历山大、征服埃及的,而且他也是在公元14年8月去世的,所以罗马历中的8月就改为“Augustus”(英文为“August”);而尤利乌斯·恺撒是7月出生的,因此罗马历中的7月也相应改为“Iulius”(英文为“July”)。罗马历法中的一些月份都是献给神明的,如1月献给双面神雅努斯、3月献给战神马尔斯、6月献给朱庇特的妻子朱诺,等等,只有7月和8月这两个月份是分别献给神化了的恺撒和屋大维的。
罗马统治下的和平
在屋大维时代,独裁官被永久废除了,但是“奥古斯都”却应运而生,一个新历史纪元由此开始。从表面上看,屋大维实行的元首政治仍然属于共和政制的范畴,并没有多少人明确地意识到它已经转向了帝制。尽管在元老院和执政官之上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奥古斯都”,但是罗马仍然被视为共和国,它的标志仍然是“S.P.Q.R.”。而且身为奥古斯都和元首的屋大维在一些重大事务上并不独断专行,他仍然尊重元老院的意见,与元老们——大多是屋大维的心腹党羽——精诚合作。屋大维虽然大权在握,却并非东方——波斯、埃及等——意义上的专制君主,他开创了所谓的“两头政治”,即元首为一头,元老院为另一头,双方相互协调,元老院在罗马政治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屋大维去世之后,继任的奥古斯都们都要尽力处理好与元老院的关系,碰上一两个孱弱无能的皇帝,往往还会被强势的元老院玩弄于股掌之间。
从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奥古斯都”称号开始,一直到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称帝,在这长达300年的时间里罗马政制被称为元首制。在或多或少发挥作用的元老院和形同虚设的公民大会之上,有一个执掌军权的奥古斯都统管全局,罗马的政治状况取决于奥古斯都与元老院之间或松或紧的联盟关系。这种以元首制为特征的“两头政治”在名义上仍然属于共和政制,只不过现在不再是元老院与公民大会之间的共和,而是元首或奥古斯都与元老院之间的共和。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登上皇帝宝座后,开始把元老院踢到一边,将法律的颁布和废止完全掌控在手中,甚至把首都从罗马转到东方的尼科米底亚(小亚细亚北部),一种东方式的绝对君主专制才最终鸣锣上场。
屋大维一方面通过循序渐进的集权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了从共和向帝制的转化。但是另一方面,他也结束了内战,给罗马人民带来了和平和秩序。屋大维统治罗马长达44年之久(从公元前30年到公元14年),在此期间,屋大维对外息兵罢战。他与东方宿敌帕提亚帝国握手言和,帕提亚人也归还了当年缴获的克拉苏军团军旗和一些幸存的罗马战俘。在北方,强大的罗马军团沿着莱茵河、多瑙河一线布防,两条河流彼岸的日耳曼民族尚未形成气候,不足以对罗马帝国产生威胁。西边和南边则面对着大海和沙漠,罗马人更是可以高枕无忧。自从屋大维关闭了雅努斯神庙大门之后,地中海周边世界在罗马人的统治下度过了长达200年的和平时代。小规模的对外扩张时有发生,但是没有再爆发过大型战争,整个国家处于一派和平安宁的景象中。
屋大维在对外息兵的同时,也对罗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他大兴土木,修建公共工程,使罗马的面貌焕然一新。他斥资修缮了年久破损的弗拉米尼亚大道,并支持阿格里帕和其他部属新修了从罗马通向四面八方的许多道路和城市水渠。屋大维还着手实施在罗马广场上修建恺撒神庙和在帕拉蒂尼山上修建阿波罗神庙的计划,以战神马尔斯神庙为中心的奥古斯都广场也在筹建之中。按照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的说法,屋大维曾“向意大利诸神做庄严不朽的誓言,要在全城建造300座大庙”。公元前13年,屋大维在罗马的战神广场上修建了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即和平祭坛(Ara Pacis),以此来标榜自己所开创的和平时代。这座大理石建造的和平祭坛后来被整体搬迁到今天的罗马和平祭坛博物馆室内安置,紧挨着面目沧桑的奥古斯都陵墓。和平祭坛的四周墙面上雕刻着大地女神特瑞斯怀抱人类婴儿、罗马人始祖埃涅阿斯向家神佩纳特斯(Penates)献祭、母狼哺乳罗慕路斯兄弟,以及屋大维的家族人物和元老们的雕像,以此彰显罗马的神圣起源和屋大维的丰功伟绩。
屋大维曾经夸耀说,他接手了一座砖土的罗马城,却留下了一座大理石的城市。按照罗马人的说法,诸神喜爱大理石,为了取悦神明,所以要把罗马城全部翻新。罗马的许多恢宏建筑都是从屋大维时代开始建造的,在他所奠定的基础上,后来的统治者们薪火相传,终于建成了一座灿烂辉煌的“永恒之城”。屋大维也因此成为“罗慕路斯再世、祖国之父和罗马城的再造功臣”。
在屋大维统治期间,意大利人甚至外省人已经迅速地开启了罗马化的历程,许多成功人士跻身罗马元老院和权力中心。“罗马”的含义早已不再局限于那个狭小的七丘之城,甚至也不限于意大利,而是代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中海世界帝国。罗马帝国的人口在几十年间稳步增加(根据罗马人口普查的结果,享有罗马公民权的成年男子人数从公元前28年的406.3万增长到公元14年的490.7万),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罗马帝国进入了繁荣昌盛的鼎盛时代。
罗马和平祭坛
屋大维还大力推动传统宗教的复兴运动,整饬道德,颁布《婚姻法》和《通奸罪法》来保障家庭权益,鼓励人民结婚生子,遏制愈演愈烈的淫乱风气,弘扬古朴的美德精神。同时屋大维也热衷于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他的重要助手梅塞纳斯不仅擅长外交,而且也善于招揽天下文人墨客,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艺术家都聚集在他的门下,其中最重要的有维吉尔和贺拉斯。因此,屋大维也开启了罗马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
罗马伟大的桂冠诗人贺拉斯对屋大维统治时代的和平强盛景象赞美道:
“恺撒(指屋大维)啊,你的统治
已为各处的农田复活了丰盛的蔬果,
已从帕提亚人傲慢的门柱上为我们的
朱庇特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军旗,
已在全境消弭了兵祸,
关闭了罗慕路斯建造的雅努斯拱门,
为逾越正确秩序的放纵套上了缰绳,
清除了泛滥的罪,重新召回了
古老的美德,正是靠它们,
我们拉丁民族的名字和意大利的力量
才不断增强,罗马帝国的名声和威望
才从太阳栖息的西方一直
延伸到它每日升起的东方。”
自由还是和平?
英国历史学家林托特在《罗马共和国政制》一书中写道:“共和国后期,富有魅力的官员,以其对人民大会的重大影响,再度成为共和国的典型特征,它始自西庇阿·埃米利安乌斯,终于庞培和恺撒,更准确地说,可能是恺撒的继承者(即屋大维)。由于长期地、连续地出任同一支军队的统帅,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自马基雅维利以来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都把这一点作为共和国垮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格拉古兄弟之前,很少有罗马官员通过操纵公民大会来实现政治目的;在马略进行军事改革之前,临时征召对外作战的罗马军团也不会对罗马内政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到了共和国后期,随着罗马版图的迅猛扩大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传统的共和机制已经无法应对新的时代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共和国压舱石的元老院的领导作用和政治权重被不断削弱,而广大民众的怨恨情绪和暴力倾向却日益强化,特别是效忠于统兵将领——而非共和国——的职业军队在政治舞台上势力剧增,从而就使得一些“富有魅力的”政治野心家利用军队和民众的支持成为罗马的集权统治者。这就是共和国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纵观罗马的历史演变过程,从王政时期的君主政体,到共和国早中期的贵族统治,再到共和国后期的民主改革和内战冲突,罗马终于在经历了革命的混乱之后,到奥古斯都时期又回归到新一轮的集权统治。这个政治轮转过程恰如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恺撒与基督》中所言:
“共和沦亡于法尔萨卢城之后,而革命结束于亚克兴岬一役。罗马刚好完成了柏拉图和我们所知道的政体演变说: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治、民主政治、革命混乱、独裁政治。在历史回轮的运转中,一个自由的世纪已过,接着来的是一个纪律的世纪了。”
在法尔萨卢会战中,以及六年以后的腓力比会战中,代表革命力量的恺撒、屋大维等人战胜了代表共和势力的庞培、布鲁图斯等人,从而宣告了共和国的沦亡;而在亚克兴海战中,随着屋大维打败安东尼,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也行将结束,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集权统治者将要收拾革命造成的乱局,重新给人民带来和平与秩序。随着奥古斯都和元首政治的产生,自由也就伴同共和一起走向了终结。和平及秩序必须与纪律相共生,而纪律往往又需要靠强权来维系。塞姆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历次内战期间,每个派别、每个领袖都宣称自己在同时捍卫自由与和平。但这两个概念是不能彼此共存的。当和平真正到来的时候,那是专制统治下的和平。‘和平将随主宰一同到来’(Cum domino pax ista venit)。”
奥古斯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结束了内战,给罗马人民带来了和平,修建了宏伟的和平祭坛。从此以后,贵族们不再要求权力,平民们也不再进行革命,大家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享受幸福安宁的美好生活。相比起乱哄哄的自由,和平是一个弥足珍贵的好东西!
公元14年8月19日,76岁高龄的屋大维在享尽人生辉煌之后溘然长逝。临终前,他向亲属和朋友们交代完后事,然后像希腊喜剧演员一样说了一段精彩的终场词:
“既然我已经出色地扮演了我的角色,
你们就鼓掌吧,
让掌声伴送我退出这舞台。”
(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