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罗马造型艺术的早期发展

    在文明发展的早期,罗马人在艺术方面深受伊特鲁里亚人的影响,并通过后者而受到希腊风格的濡染。罗马文明的初始阶段通常也被叫作伊特鲁里亚文明,伊特鲁里亚人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他们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日常生活情景的壁画,而且也在墓葬雕塑方面卓有建树。例如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的某一石棺雕刻<注:"伊特鲁里亚人的石棺雕刻和人物壁画可参见本书第Ⅰ卷中的第二、第三、第四张插图。">中,一对夫妇相偎斜卧,笑容可掬;较晚时期的另一石棺棺盖上,雕刻着一对夫妻相拥而卧,四目对视,身上还搭着一条薄如蝉翼的被单,鲜明地展现了伉俪二人昔日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恩爱情景。从这些石棺上的人物造型来看,男人均蓄有络腮胡须,与崇尚修饰的希腊人颇为相似,而与朴素净面的罗马男子全然不同,由此可见伊特鲁里亚艺术在希腊与罗马之间的意义。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1

    公元前4世纪表现伊特鲁里亚夫妻恩爱的石棺棺盖

    除了墓葬雕刻外,伊特鲁里亚人在青铜造型方面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今天珍藏在罗马卡庇托尔博物馆的母狼哺乳罗慕路斯兄弟的著名青铜雕塑,其中的母狼就是公元前5世纪伊特鲁里亚人的创作,而那对孪生子据说是两千年后米开朗琪罗巧夺天工地增补上去的。与母狼雕塑相类似的另一个伊特鲁里亚经典艺术品,就是希腊神话中三头怪物喀迈拉的青铜雕像。这具收藏在佛罗伦萨博物馆中的精美雕塑将狮头、羊角和蛇尾巧妙地集于一身,非常形象地展示了这头喷火怪兽的凶猛特征,也充分体现了伊特鲁里亚人造型艺术的高超水准。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2

    伊特鲁里亚人的三头怪物喀迈拉青铜塑像

    公元前3世纪以后,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罗马人在造型艺术方面也逐渐开创出独具一格的风格特点,与希腊人和伊特鲁里亚人相比可谓是各有千秋。希腊人喜欢将神话中的神祇和英雄等虚构的角色作为艺术表现对象,而罗马人的雕塑作品则更加强调“真实之美”,造型对象大多为历史中和现实中的真实人物。相比而言,罗马的雕塑作品不像希腊艺术那样充满了浪漫色彩,而是更多地反映了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

    罗马人的雕塑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叙事浮雕,另一类则是肖像雕塑,二者都是以表现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主。

    与希腊浮雕渲染神话故事的虚构性不同,罗马的浮雕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即通过浮雕画面去表现一个历史事件。罗马叙事浮雕的代表作品有奥古斯都修建的和平祭坛、提图斯凯旋门、图拉真纪功柱等。这些宏伟建筑上面的精美浮雕生动地展现了奥古斯都家族成员和众元老参加祭祀的景象、提图斯皇帝镇压犹太人起义和掠夺战利品的情形、图拉真皇帝指挥罗马军队征服达西亚的场面等。这些场景都是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的反映。

    罗马人的肖像雕塑最早起源于有关祖先遗容的蜡模面具,早期的罗马人为了纪念先祖,往往会在父辈刚刚去世时,将融化的蜡涂抹在亡者脸上,等蜡凝固了之后,将其取下做成遗容面具。这种蜡模面具由于是直接从新逝者尚未变形的脸上拓下来的,所以非常逼真。后来,罗马人就以蜡模面具为基础,逐渐发展出人像石雕和青铜雕塑。由于艺术作品直接源于真人形象,罗马的人物塑像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精准程度,不仅是面部轮廓极为相似,而且也活灵活现地展现出表情特征。在人物肖像创作方面,公元前1世纪的一尊老人塑像堪称典范——刀凿一般的深刻皱纹和坚韧倔强的深沉表情充分表露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岁月风貌;另一尊身穿托加袍、手拿祖先头像的男子雕塑也颇为经典,显示了罗马贵族祖功宗德、不忘根本的传统美德。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3

    罗马广场的提图斯凯旋门内壁上反映提图斯征服犹太后凯旋的浮雕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4

    老人塑像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5

    手拿祖先头像的罗马贵族

    到了帝制时期,一些皇帝的肖像雕塑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人物的面部特征和精神气质。例如,韦斯巴芗塑像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农民的质朴和狡黠,图拉真塑像充分展示了军人的威武和干练,卡拉卡拉塑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暴君的凶残和戾气,君士坦丁巨像则淋漓尽致地表露出专制君主的自恃和霸道;更为经典的人物造型作品如威风凛凛的奥勒留骑马青铜雕像<注:"这尊经典的奥勒留骑马青铜雕像是古罗马时代唯一留存后世的皇帝骑马雕像,这尊雕像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基督教的解放者君士坦丁大帝的雕像而摆放在罗马拉特兰宫门前。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才证实这是马可·奥勒留的雕像,于是将其移至卡庇托尔山上放置。后来人们为了避免风蚀雨淋损害它,又将这尊青铜雕像搬进卡庇托尔博物馆中保存,而在原来的位置上重新塑造了一尊石材仿制品,这就是游客们今天在卡庇托尔山上所看到的奥勒留骑马石像。">、貌似赫拉克勒斯的康茂德大理石塑像,以及卡拉卡拉浴场中发掘出来的赫拉克勒斯巨型雕像等。特别是今日珍藏在罗马梵蒂冈博物馆的那尊奥古斯都身着戎装的著名雕像,更是将雄姿英发的屋大维君临天下、踌躇满志的豪迈气概一展无遗——不久前被元老院赋予“奥古斯都”称号的屋大维以凯旋将军的胜利姿态巍然而立,右手指向前方,英武俊秀的面庞上透露出一统天下的自信和荣光,右腿下面有一个爱神丘比特的造型,昭示着伟大统帅的仁爱之心。这尊经典的大理石人物塑像大约完成于公元前19年至公元前13年,充分展现了奥古斯都开创的罗马统治下的和平时代的新兴气象,同时也奠定了寓理想精神于现实素材之中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6

    经典的奥古斯都雕像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7

    罗马美神维纳斯雕像

    罗马造型艺术的辉煌成就

    除了刻画现实人物的雕塑作品之外,罗马人也仿效希腊人塑造了大量神话人物的雕像,如朱庇特、密涅瓦、马尔斯、维纳斯等神明石雕,以及许多精美细腻的传说浮雕,如反映希腊人与阿马宗人之间战斗的浮雕,雕刻在石棺上的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奥瑞斯忒斯弑母替父报仇)、希腊诸位英雄在卡吕冬狩猎的故事等。这些雕塑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充分表明罗马人在造型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堪与希腊人相媲美。

    罗马时代最经典的人体造型艺术作品当数《拉奥孔》,这尊呈现为金字塔结构的石雕讲述了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特洛伊祭司拉奥孔由于识破了希腊人的木马计而得罪了雅典娜,后者派了两条巨蟒把拉奥孔父子三人活活缠死。这件雕塑作品惊心动魄地展现了拉奥孔父子在蟒蛇的缠绕下痛苦挣扎的惨烈情景,居中而立的拉奥孔由于遭受巨蟒的缠困噬咬而面容痉挛、身体扭曲,他一边竭力将张开大口的蛇头从自己的臀部拉开,另一边则试图把儿子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而两个被蟒蛇紧勒的儿子则绝望地仰视父亲,将所有的生存希望都寄托在同样面临绝境的拉奥孔身上。整个艺术品充满了雄浑的力度,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于静穆凝固的大理石造型中透露出一股血脉偾张的巨大动感,于凄楚痛苦的绝望处境中展现出一种崇高悲壮的不屈精神。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将高贵典雅的维纳斯雕像与这尊寓动于静的悲剧性雕塑并称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德国杰出美学家莱辛以这组雕像为名而撰写了《拉奥孔》一书,在对这一古典艺术杰作极尽赞美的同时,也深刻阐释了造型艺术与诗歌之间的美学差异。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8

    表现希腊人与阿马宗人战斗的浮雕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9

    惊心动魄的拉奥孔雕像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这尊拉奥孔雕像是由希腊罗得岛的哈格桑德罗斯(Hagesandros)等三位艺术家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完成的,但是晚近的研究却越来越倾向于把这件作品归于奥古斯都以后的时代,因为制作雕像后部祭坛的一块卡拉拉大理石板是从奥古斯都时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的。而且这件作品是从提图斯皇帝所建的罗马浴场中被发掘出土的(16世纪初),再加上作品中所充溢的强烈力感完全不同于希腊化时期婉约秀美的“小资”情调,因此这件以往一直被视为希腊艺术的雕塑作品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归于罗马艺术的范围之内,至今仍然作为镇馆之宝珍藏在罗马教皇的梵蒂冈博物馆中。

    到了罗马帝国时期,由于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一些模仿希腊艺术风格的雕塑学校也纷纷建立,许多希腊艺术精品被仿制出来,有些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时至今日,由于时光的侵蚀,一些珍贵的希腊原作(如公元前5世纪米诺的《掷铁饼者》等)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大量的罗马复制品却流传后世,同样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10

    保存在罗马国立博物馆的米诺的《掷铁饼者》(罗马复制品)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11

    保存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的米诺的《掷铁饼者》(罗马复制品)

    除了石雕和青铜雕塑之外,罗马人在玉雕(cameo,即宝石浮雕)和瓶雕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前一方面的杰作包括表现诸神为奥古斯都加冕的奥古斯都宝石、提必略和李维娅端坐正中的尤利乌斯-克劳狄家族大浮雕(亦称“法兰西大浮雕”)等;后一方面的代表作品无疑当数珍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波特兰花瓶,花瓶的黑色陶瓷上面饰有两幅白色的浮雕画面,讲述了希腊英雄帕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爱情的结晶就是特洛伊战争中大名鼎鼎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这些宝石浮雕和花瓶浮雕都显示出非常精湛的工艺,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帝王家族的显赫权势和美丽浪漫的神话故事。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12

    奥古斯都宝石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13

    波特兰花瓶

    罗马造型艺术的另一种形式就是马赛克镶嵌画,虽然希腊早在城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马赛克镶嵌艺术,但是罗马人在这一领域却取得了更加引人瞩目的成就。古希腊时期的马赛克制作工艺远远无法与罗马的马赛克制作工艺相比,再加上时代久远,许多镶嵌作品已经无存于世,人们今天看到的马赛克镶嵌画大多是罗马时代的作品。例如,保存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的著名的马赛克镶嵌画《伊苏斯战役》——画作题材是关于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伊苏斯会战——是公元前100年前后的罗马艺术家仿照公元前4世纪希腊画家菲罗克西诺斯(Philoxenos)的原画而作,原为庞贝城一所豪华宅邸的巨幅地面镶嵌画,无疑算是罗马艺术的产物。庞贝城、蒂沃利、卡萨尔以及罗马帝国各地的一些豪宅的地面和墙壁上,都保留着大量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遗迹,它们记录了罗马人征战狩猎、举行凯旋式、捕捉和运送珍禽异兽等情景。意大利南部的卡萨尔庄园遗址中,还有一幅别开生面的镶嵌壁画,它表现了妇女们进行体育游戏的有趣场面。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14

    马赛克镶嵌画:《伊苏斯战役》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15

    反映罗马人运送各种动物的马赛克镶嵌画

    第I节 罗马艺术的“真实之美” - 图16

    表现罗马妇女进行体育游戏的马赛克镶嵌画

    无论是雕塑、浮雕还是镶嵌画,也无论是采取了大理石、青铜、玉器、琉璃或者马赛克等何种材质,罗马的艺术品都同样表现出注重“真实之美”的基本特点,生趣盎然地再现了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的具体场景。与希腊艺术充满了浪漫虚幻的神话氛围不同,罗马艺术更多地表现出罗马人立足现实、经世致用的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