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I节 “伟大的庞培”

    如果说在苏拉派的三位重镇中,卢库鲁斯忠实地推行苏拉的政治路线,维护“苏拉体制”,克拉苏见风使舵,唯利是图,那么庞培则是率先突破“苏拉体制”的人。尽管庞培立场坚定地站在苏拉派一边,在紧要关头义无反顾地捍卫苏拉所修复的贵族政体,但是他却依凭战功贸然对“苏拉体制”中的一些规则进行挑战,成为导致“苏拉体制”瓦解的关键因素。

    少年得志、心高气傲的“罗马第一战神”

    格涅乌斯·庞培(Gnaeus Pompey Magnus,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8年)的名字后面往往被冠以“伟大的”(Magnus)称号,他通常被叫作“伟大的庞培”或者“庞培大将”。“Magnus”是一个非常荣耀的称号,它也曾被用在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身上,即“亚历山大大帝”。在苏拉派的三位重镇之中,庞培最为年少,他比卢库鲁斯和克拉苏都要小十岁左右,但是他却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巨大的功勋。

    第II节 “伟大的庞培” - 图1

    “伟大的庞培”

    庞培出身于权贵家庭,但是庞培家族并非罗马本地的名门望族,而是罗马东部靠近亚得里亚海的皮克努姆地区的财富豪门。庞培家族是皮克努姆的大地主,拥有大片沃土良田和许多门客家丁,在当地人气颇旺。庞培的父亲斯特拉波(Strabo)曾经出任过公元前89年的罗马执政官,是一个作战勇猛却为人刻薄的统帅,既令人畏惧又招人嫉恨。斯特拉波后来死于一场雷击,他的部属们纷纷额手称庆。但是与其父相比,庞培却因品性高洁和功勋卓著而受到罗马人民的普遍敬仰。关于他的人品,古代传记作家普鲁塔克非常生动地描写道:

    “没有一位罗马人能与庞培相比,不论命运的枯荣盛衰,能够长远获得同胞衷心的善意和挚爱,更不要提他的崛起是那样的快速,他的成就是那样的伟大,他的不幸是那样的恒久。……庞培有很多长处使他获得大众的拥戴,诸如节制的个性、用兵的素养、雄辩的口才、正直的精神,以及友善的谈吐……总之,他的施与决不摆出傲慢的神色,他的受惠尽量保持尊贵的身份。

    “……即使是玉树临风的年华,就能表现慷慨的习性和高贵的品格,等到成年更加成熟以后,自然流露威严的气势和王者的风范。”

    公元前83年,苏拉大军在布林迪西港口刚一登陆,年仅23岁的庞培就率领在皮克努姆招募的3个军团加入苏拉的阵营,极大地加强了苏拉的军事实力。或许是受其父的影响,庞培从年轻时代起就擅长用兵作战,而且每次战斗时他都冲锋在前,以身垂范。有时候他甚至与敌方主帅进行一对一的决斗,最后将敌酋斩杀于两军阵前,他的军功也因此益显光辉。

    庞培既出身于名门,又建有军功,因此当他率军投入苏拉麾下时,苏拉对他礼遇有加,格外青睐。当克拉苏等罗马权贵来投奔苏拉时,苏拉往往只是坐着接待来者;唯独年轻气盛的庞培进入苏拉营帐时,苏拉立即脱帽起身前去迎接。此时苏拉已经年逾五旬,庞培方才23岁,苏拉可谓是慧眼识珠,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年轻人将来前程无量。苏拉为了笼络庞培,还把自己的继女嫁给了庞培。当时已有家室的庞培迫于苏拉的劝告只得休妻另娶,成为苏拉的乘龙快婿。由于苏拉之妻梅提拉来自罗马权贵梅特鲁斯家族,于是庞培一下子就与炙手可热的苏拉和梅特鲁斯家族结下了亲缘关系,从而在苏拉派阵营中的地位和名声扶摇直上。

    如虎添翼的苏拉带领大军在意大利南部地区迎战秦纳、马略的军队,进逼罗马,同时派遣庞培率部相继前往高卢、西西里、北非等地清剿平民派势力。深得苏拉信任的庞培独当一面,充分发挥其高超的指挥才能和勇悍的战斗精神,率部转战各地,所向披靡,屡建奇功,被属下将士赋予了“英白来多”(Imperator,即“凯旋将军”)的崇高称号,并且被崇拜英雄的罗马民众尊称为“罗马第一战神”。

    到了公元前81年,苏拉已经攻占了罗马城,在共和国进行公敌宣告,肃清秦纳、马略余党;与此同时,庞培也已在北非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平民派军队土崩瓦解。苏拉实现了罗马的权力更迭之后,就开始遣散军队,着手进行政治改革。于是他命令驻扎在北非的庞培解散属下的军队,只允许庞培保留一个军团,等待元老院的命令再进行军权交接事宜。尽管庞培的部下怨声载道,但是胸襟宽广的庞培还是按照苏拉的指示遣散了军队。他回到罗马时,受到苏拉和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苏拉引导热情洋溢的民众高呼“Magnus”的称号。从此以后,罗马人民都以“伟大的庞培”(Pompey Magnus)来称呼他,庞培本人也经常在信函等文件上如此署名。

    庞培虽然遵照苏拉的命令解散了军队,但是他却提出了一个令苏拉大为惊诧的要求,他要为自己的显赫军功在罗马举行一次凯旋式。对于苏拉来说,这是一个非分的要求,因为按照罗马共和国的惯例,只有大获全胜的执政官或法务官才有资格举行凯旋式。而庞培此时才刚刚25岁,虽然战功卓著,却尚未谋得任何官职,连个元老都不是,仅为苏拉麾下的一员副将而已。当时苏拉正在酝酿制定“年功序列”,严格规定出任各种官职的年龄限制,而现在这个连担任最低阶的财务官(年满30岁)都不够格的初生牛犊,竟然要求为自己举行凯旋式,岂不是异想天开!因此,苏拉断然拒绝了庞培的要求,并且劝告庞培不可锋芒毕露。结果庞培就向四周的人说出一些具有挑衅意味的话语,大意为:人们究竟会崇拜初升的旭日,还是西沉的夕阳?他暗示自己的力量正在日益壮大,而苏拉的权势已经盛极而衰了。这些话传到了苏拉耳边,苏拉惊愕地发现,庞培现在已经羽翼丰满,功高震主,难以驾驭了。出于重建传统贵族政体的需要,苏拉必须笼络军功卓越且深孚众望的得力臂膀庞培,因此最后不得不允准庞培举行凯旋式。公元前81年,年仅25岁的庞培在罗马举行了人生的第一次凯旋式,如此的荣耀自从共和国建国以来,可谓是绝无仅有。据说当时庞培为了炫耀功勋,特地从北非带来了4头大象,准备用大象拖曳战车来举行凯旋式。无奈罗马的城门太窄,4头大象无法并排进入,所以他才不得不改用4匹白马来牵引战车。

    庞培虽然少年得志,厥功至伟,但是他却并无政治野心,绝非马略那样的居功擅权之人,他只是心高气傲,珍视荣誉而已。庞培后来又不断地创立新功,声望日盛,一生中举行过3次凯旋式,可谓是极尽辉煌!但是他并没有依凭军功而僭取共和国的政治权力,成为专制君主。如果庞培也像马略和苏拉一样拥兵专权,恐怕就没有后来的恺撒和屋大维的颠乾倒坤了。虽然在恺撒崛起之前,卢库鲁斯和小伽图等元老政要一直在谆谆告诫人们要提防庞培的野心,但那只是因为庞培的功劳太大,他难免有恃功僭越之嫌。但是庞培本人确实未曾像马略和恺撒那样有过颠覆共和国的妄念,也不愿效法苏拉通过独裁手段来恢复旧制。庞培虽然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在政治上却胸无大志,因此每当他建立了功绩,他凯旋后就一头扎进自己的私邸中,金屋藏娇或怡情养性去了。庞培有时候也会走进公民大会,争取平民们的支持,但是他一向心性高洁,矜持孤傲,不愿过分迎合讨好偏于激动的普罗大众。至于后来缔结的“三头同盟”,那也是恺撒精心策划的结果,庞培在其中只不过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罢了,而且他始终都没有与元老院真正决裂过。所以当恺撒再度挑起内战时,庞培立场坚定地与元老院站在一起,终至兵败身亡。

    庞培最后的悲剧命运,恰恰是因为他过于高洁,而非耽于野心。

    平定西班牙,再次凯旋

    举行了凯旋式以后,庞培在罗马政坛上的影响力迅猛提升,连独裁官苏拉时常也要对他礼让三分。苏拉退出政坛后,年轻气盛的庞培在政治上更是竿头日上,羽翼渐丰。公元前78年,庞培不顾苏拉的苦心劝告,鼎力支持野心家雷必达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罗马执政官,后者上台之后即开始推行反苏拉的平民派措施。不久后苏拉病故,雷必达更加肆无忌惮,成为反苏拉派的领袖。虽然庞培曾经帮助雷必达当选为执政官,但是当雷必达公然反对苏拉的政治路线时,庞培却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曾经的恩主苏拉一边。在关于苏拉葬礼的问题上,庞培与雷必达针锋相对,雷必达坚决反对为双手沾满平民派鲜血的苏拉举行盛大葬礼,庞培却认为苏拉是平定叛党、拯救共和国的功臣,死后理应受到荣耀的待遇。虽然苏拉临终之前已经对庞培极为不满,在其遗嘱中竟然对庞培只字不提,但是胸怀大度的庞培却不忘旧恩,利用自己的政治声望,力排众议,最终成功地为苏拉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不久以后,以雷必达为首的反苏拉派与以卢库鲁斯为首的苏拉派公开决裂,内战再起,庞培起初举棋不定,但是很快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征讨雷必达、塞多留等人的战斗中。

    在对立两派激烈较量的紧要关头,庞培一方面站在苏拉派一边与雷必达等人对抗,另一方面却开始突破“苏拉体制”。公元前77年,当苏拉派和反苏拉派双方兵戎相见时,罗马元老院在由谁来担任军队主帅的问题上陷入了彷徨。声望日盛的庞培毛遂自荐,主动要求掌印挂帅,然而他此前虽然举行过一次凯旋式,却由于年龄限制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重要官职。按照苏拉“年功序列”的规定,一个人年满30岁才能出任最低官阶的罗马财务官,而年仅29岁的庞培连当财务官的资格都没有,遑论执掌帅印!但是当时的罗马共和国蜀中无将,许多元老都认为,军队主帅非庞培莫属,在军事方面无人可以与“伟大的庞培”相提并论。面对雷必达等平民派势力的威胁,元老院只好打破“年功序列”的限制,授权庞培出任罗马军队主帅。这样一来,庞培就在非常时期率先突破了“苏拉体制”。当年苏拉为了笼络人心,破例允许庞培举行凯旋式,而凯旋式毕竟只是一种荣耀,并非具有实权的官职。现在羽毛丰满的庞培却一跃成为执掌三军的罗马统帅,直接打破了苏拉苦心孤诣制定的规矩。

    庞培指挥的罗马军团很快就在战场上打败了雷必达,雷必达兵败之后逃到撒丁岛,在那里生病而亡。雷必达手下有一位副将名叫布鲁图斯,他原本是贵族出身,却追随雷必达,兵败之后投靠了庞培,但庞培授意部下将其杀死。这个布鲁图斯就是后来刺杀恺撒的马可·布鲁图斯的父亲。因此,马可·布鲁图斯与庞培有杀父之仇,虽然后来他出于捍卫共和国的立场而站在庞培阵营一边与恺撒为敌,却始终与庞培形同陌路。

    庞培打败了雷必达之后,又奉元老院之命开赴西班牙去讨伐另一位平民派领袖塞多留。作为马略余党的塞多留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不仅擅长用兵打仗,而且颇有政治头脑。当年秦纳被消灭以后,塞多留逃到北非躲藏起来,等到雷必达掌握政权后又东山再起,跑到西班牙纠集了一些旧部,并且领导当地土著卢西塔尼亚人共同反对苏拉派。当时的西班牙虽然在名义上是罗马的海外殖民地,分为远西班牙(包括今葡萄牙及西班牙西部地区)和近西班牙(今西班牙东部地区)两个行省,但是西班牙的一些剽悍的土著族群,经常发动叛乱来反对罗马人的统治。因此塞多留就联合西班牙土著,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与罗马军团相抗衡。尽管庞培享有常胜将军的美誉,但是这次一踏上西班牙的土地,就遭到了塞多留军队的迎头痛击。从公元前76年开始,庞培和另一位资深的罗马统帅梅特鲁斯深陷于塞多留领导的游击战中,罗马正规军团在卢西塔尼亚人神出鬼没的骚扰攻击之下处于劣势。在苏克罗河的会战中,庞培还身负剑伤,差一点被敌军俘获。庞培与梅特鲁斯的军队不得不退到高卢南部休整,直到公元前73年塞多留被自己的部下杀害,庞培才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将塞多留残部和卢西塔尼亚人彻底征服。庞培在对西班牙的征战中,不仅呕心沥血,历尽艰辛,还耗费了他本人和国家的大量财富,好在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从此以后,西班牙就成为庞培势力的根据地或大本营,在庞培死后仍然由他的儿子和部属所控制,最后才被恺撒和屋大维收服。

    苏拉死后,雷必达所代表的平民派势力很快就被苏拉派打败,但是罗马共和国不久之后又受到了三方面的挑战: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在东方寻衅、斯巴达克斯在意大利起义、马略余党塞多留在西班牙叛乱。罗马元老院分别指派卢库鲁斯、克拉苏和庞培去平定三方。到了公元前71年,卢库鲁斯已经在米特拉达梯战争中占据了上风,克拉苏在意大利镇压了斯巴达克斯起义,庞培则在西班牙大获全胜。庞培从西班牙凯旋,回到意大利顺势又消灭了斯巴达克斯起义军的5000名残部,捡了一个大便宜,从而把镇压奴隶起义的功劳也记到了自己的头上。因此在公元前71年,庞培因西班牙战功而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凯旋式(后来卢库鲁斯也因东方战争胜利而举行了凯旋式)。这已经是庞培人生中的第二次凯旋式了,而那时他不过才35岁。相比之下,克拉苏镇压奴隶起义的战果却只让他享受了一次规模有限的小凯旋式,这种屈辱性的对照令财大气粗的克拉苏一直耿耿于怀,所以他才会在10多年后不顾年老体衰,铤而走险与帕提亚人开战,最后自取其辱,殒命疆场。

    突破“苏拉体制”

    虽然因平定斯巴达克斯起义之功和举行凯旋式等问题,克拉苏与庞培之间心生芥蒂,但是两个人毕竟都是苏拉的左膀右臂,所以他们就联手共同竞选公元前70年的罗马执政官,并且都如愿以偿地达成了目标。这一年克拉苏45岁,已经超过了苏拉“年功序列”规定的执政官年龄(42岁);然而庞培才36岁,连出任法务官(39岁)的资格都不具备,但是他却顺利当选。因此,庞培再一次打破了“苏拉体制”,“年功序列”至此也被彻底废弃。在出任执政官的一年期间,两个人虽然相互掣肘,在政绩上乏善可陈,但是他们却为了迎合平民和骑士阶层,一同将“苏拉体制”中的其他内容也加以颠覆。

    首先,克拉苏和庞培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恢复了保民官卸任之后竞选和担任其他官员的权利,打破了“苏拉体制”关于保民官卸任后不能继续担任其他官职的限制。此外,他们也再次强化了《霍腾西阿法》,保证了平民大会的决议无须经过元老院批准就自动成为法律的有效性。这样就大大地加强了保民官和平民大会的权力,庞培与克拉苏也因此得到了广大平民的拥戴。

    其次,他们重新加强骑士阶层的政治权力,恢复了骑士在陪审团中的地位。最初盖乌斯·格拉古把陪审团的司法权交给了骑士阶层,后来苏拉又把司法权从骑士手中剥夺过来交给了贵族阶层,规定只有元老才能担任陪审团成员。到了庞培和克拉苏担任执政官的时候,他们又打破了元老对司法权的垄断,将司法权在三个阶层中平均分配,规定元老、骑士和平民各自在陪审团成员中占三分之一。而且在此之前,公元前74年的罗马执政官科塔(Cotta)恢复了小格拉古制定的《粮食法》改革方案,再次决定由国家采购粮食以低价配备给平民,甚至免费发放给城市贫民;此外还解除了对那些被苏拉宣称为公敌的逃亡者的惩罚,恢复了他们的公民权和财产。因此,到了克拉苏、庞培届满卸任的时候,苏拉殚精竭虑制定的那些旨在恢复贵族集权的改革法案基本上都被废除殆尽了。

    尽管庞培当时在罗马元老院和广大人民中间威望极高,手下又有着众多忠心耿耿的旧将部属,但是他本人却并无更多的政治野心。因此,在即将卸任执政官的时候,他突然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主动放弃手中的军权而退役。这是一种古老的罗马习俗,古代的贵族骑士们在完成了服役之后都会主动地在监察官面前宣布解甲归田。庞培此举或许也是受了苏拉当年急流勇退的影响,但是苏拉当时已经年近花甲,而庞培正处于年富力强之际。放弃军权和卸任执政官之后,庞培博得了罗马人民更多的爱戴,那些猜忌他会步苏拉后尘的元老也无话可说。于是功成名就的庞培就在世人的敬羡之中过起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无独有偶,克拉苏卸任之后也对政治生涯兴致淡漠,转而潜心经商,敛聚财产。然而不久以后,在地中海东部海域活动猖獗的海盗又使得罗马元老院不得不再次起用赋闲在家的庞培挂帅出征。

    建功东方,梅开三度

    西里西亚位于小亚细亚的南部沿海地区,与塞浦路斯岛隔海相望,那里的海盗素来以冥顽凶悍而著称,劫掠民船,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甚至恺撒在年轻时也曾被海盗绑架过。这些海盗以西里西亚为大本营,在整个爱琴海和地中海东北部海域兴风作浪,锋芒最盛时其舰船数量超过了1000艘,他们对沿岸400多座城市进行过洗劫。虽然西里西亚在名义上是罗马的同盟国,但是当地的统治者和人民根本不听从罗马的号令,希腊和爱奥尼亚地区的一些小城邦的人民迫于生计纷纷沦为海盗。公元前67年,西里西亚海盗攻击了从埃及开往罗马的运粮船,从而造成了罗马城的饥荒。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元老院决定从根本上惩治海盗,于是再度起用庞培,让他率军前往西里西亚去清剿海盗,授以他全权来征用船只、钱粮和人员。在罗马元老院和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庞培很快就集结了一支由120000名步兵、5000名骑兵和500艘舰船组成的庞大军队。他把军队分别配置在东地中海周边的10多个地区,采取分兵合击的战略,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元老院希望他在3年内完成的肃清海盗的任务。在庞培的高超战术和强大攻势之下,西里西亚的海盗势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量船只被缴获,20000余名海盗沦为俘虏。庞培宽大地对待了这些战俘,将他们安置在内陆地区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性和谋生手段。

    由于庞培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元老院交付的艰难任务,因此他班师回到罗马以后,再度受到了罗马民众的热烈欢迎。于是,被成功的荣耀所激励的庞培,利用平民的崇拜和元老院的支持,又获得了米特拉达梯战争的指挥权。公元前66年初,公民大会通过了保民官马尼利乌斯的提案,任命庞培为东方战场的军事统帅,取代了几年来一直与米特拉达梯六世作战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的卢库鲁斯。庞培再次把握住了创建军功的大好时机,但是也因此与卢库鲁斯产生了龃龉。

    此前庞培已经在南方的非洲和西方的西班牙先后取得了辉煌胜利,现在他又想去东方的小亚细亚再创光荣,为此不遗余力地从卢库鲁斯手中抢夺东方战场的指挥权。由于卢库鲁斯在近几年的艰苦征战中已经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曾经雄奇威武的米特拉达梯六世现在已陷于穷途末路的窘境,因此当具有非凡军事才能的“罗马第一战神”庞培接手战争指挥权之后,他很快就取得了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公元前63年,统治本都王国57年,先后与苏拉、卢库鲁斯、庞培等罗马名将打了26年仗的米特拉达梯六世终于在军队哗变、四面楚歌的困境下自杀身死,本都、亚美尼亚等东方王国纷纷与罗马签订了停战和约,对罗马俯首称臣,开始接受罗马人的保护。至此,小亚细亚地区多年动荡不安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了,罗马人终于在亚洲的土地上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结束了米特拉达梯战争的庞培又乘胜前进,进一步吞并了叙利亚。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他手下的3位大将把亚历山大帝国的西部地区一分为三,其中在西亚地区(包括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塞琉古王国,与希腊和小亚细亚的马其顿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分庭抗礼。到了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日薄西山的塞琉古王国处于群龙无首的分裂状态中,它的东部地区美索不达米亚早已被强大的帕提亚帝国吞并,西部的叙利亚则被亚美尼亚国王提格兰二世控制。庞培打败了米特拉达梯六世、慑服了提格兰二世之后,公元前64年顺势把亚历山大帝国的这个孑遗兼并到罗马的版图当中,塞琉古王国从此灭亡,成为罗马东部的叙利亚行省。此外,庞培还对小亚细亚和西亚的其他地区进行了政治干预,在加拉太、卡帕多西亚、犹太等国扶植了新国王,使东方的一些国家都处于罗马人的控制之下。他还出兵支持受到叛乱威胁的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与埃及托勒密王国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征战和外交斡旋,庞培在东方建立了广泛的势力范围,他本人也成为东方诸王国的无冕之王或事实上的“万王之王”。到了公元前62年庞培从东方凯旋时,他的权力和威望都达到了巅峰状态,他成为罗马共和国最具有权势的政治人物,也是自罗马建国以来践行亚历山大理想的最伟大的“东方征服者”。

    公元前61年,在相继征服了非洲(北非)和欧洲(西班牙)之后,再度征服了亚洲(小亚细亚和西亚)的庞培在罗马举行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凯旋式,也是最辉煌的一次凯旋式。据说他身穿亚历山大的战袍,乘着驷马高车,押着无数战利品,在万人空巷的盛大欢迎仪式中穿过罗马大道,驰向卡庇托尔山上的朱庇特神庙。日本学者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中记载了这次凯旋式上所展示的庞培的丰功伟绩:

    一、在从黑海到里海,以至红海的全部地区,确立了罗马霸权。

    二、把1200万人口纳入罗马霸权的统治之下。

    三、把1538个城市列入罗马的管辖范围。

    四、使罗马的国库收入和以前相比翻了一番。庞培自己上交国库的货币形态的战利品高达2亿阿司。

    五、分配给庞培属下士兵们的报酬总计为2900万阿司。

    六、与埃及、帕提亚、亚美尼亚等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保证与之相邻的罗马行省的边境安全。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庞培率军驰骋于非洲、欧洲和亚洲的战场上,他所创建的辉煌功勋,自罗马共和国开创以来可谓是旷世未有、无人可及。虽然在布匿战争之后罗马人已经把地中海变成了“我们的海”,但是真正地实现了地中海世界的长治久安,使其有效地归附于罗马人的统治之下,这件无量的功德应该首记在庞培的名下。此前有人曾在北非和西班牙建立过功勋(如大、小西庇阿和马略),也有人曾在东方创造过光荣(如保卢斯和苏拉),但是同一个人在地中海南岸的北非、西岸的西班牙和东岸的亚细亚相继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在罗马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而在人生的奋进过程中,能自25岁起每隔10年就举行一次荣耀的凯旋式,也只有“伟大的庞培”一人!庞培拥有如此赫赫功勋和熠熠人生,此后恐怕也只有恺撒才可以与之媲美。恺撒不仅像庞培一样再度征服了罗马西方的西班牙、南方的埃及和北非、东方的西亚和小亚细亚,而且在此前还征服了北方的高卢,因此功德圆满的恺撒在公元前46年一连举行了4次凯旋式,从而超越了被他打败的“伟大的庞培”。

    公元前61年,打遍地中海世界无敌手的常胜将军庞培不仅在罗马举行了一场极其壮观的凯旋式,而且还用从东方获得的大量钱财在台伯河畔建造了一座献给罗马人民的希腊式剧场,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卓著军功和慷慨情怀。庞培剧场是罗马人修建的第一座剧场,包括宏伟的半圆形剧场和巨大的回廊庭园,剧场于公元前5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可以容纳4万人观看表演。庞培剧场中的一间大厅后来曾被罗马元老院临时借用为会议中心,公元前44年3月15日,踌躇满志的恺撒就是在这里被布鲁图斯等元老刺杀身死,倒在了曾经被他打败的庞培的雕像下面。

    第II节 “伟大的庞培” - 图2

    庞培剧场复原图

    战场挥洒,政坛蹇滞

    公元前61年的庞培可谓是功德圆满,气势如虹,在罗马人眼里如同神灵一般伟大。然而,尽管庞培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但是他返回罗马政坛之后,在那些工于权谋的元老院文官面前,往往就显得捉襟见肘、蹇滞困顿了。庞培为人矜持高傲,孤芳自赏,视荣耀如同生命,却并无非分的政治野心。但是由于他的功劳过大、声名太盛,他难免遭到保守元老们的猜忌——将他看作另一个“马略”或者“苏拉”,有僭取共和国权力之嫌。尤其是元老院的领袖人物小伽图、被庞培夺去了军功的卢库鲁斯,以及与庞培过节颇深的克拉苏等人,这些政界大佬都对功高望重的庞培加以猜忌,不断告诫罗马人民,尤其是权贵阶层要提防庞培独断专权。面对着保守派的猜忌攻讦,庞培一筹莫展,只能在元老院与平民大会之间首鼠两端,一方面试图与小伽图等保守派元老改善关系,另一方面又想通过操纵极端平民派势力来对元老院施加压力。

    按照罗马共和国的法律规定,庞培回到罗马举行了凯旋式之后,就必须放弃军权。庞培在解散军队之前,为了安抚跟随他东征西讨的将士们,不仅向他们发放了大量金钱奖励,还承诺给士兵们分配殖民地的土地,为他们开辟一条长久的谋生之道。但是土地分配方案必须经过元老院的批准,而元老院却不接受庞培先斩后奏的做法,于是就对庞培提出的议案一直拖而不决。在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庞培试图通过政治联姻来拉拢元老院领袖小伽图,于是就引出了一段轶闻趣事。

    庞培早年曾迫于苏拉的要求而休掉了原配,另娶苏拉继女伊米莉亚为妻,但是后者很快就因难产而亡,庞培后来又迎娶了出身于罗马豪门穆西乌斯家族的穆西亚作为第三任妻子。在庞培东征期间,风流成性的恺撒与穆西亚发生了私情,闹得满城风雨。庞培凯旋后,一怒之下就把妻子休掉了。此时庞培正急于与元老院疏通关节,于是鳏居的庞培就欲图和比自己年轻11岁的小伽图缔结政治姻缘。小伽图有两个外甥女,罗马政治人物在婚姻方面并不在乎年龄和辈分问题,只考虑政治利益,因此庞培就向小伽图提亲,请求后者将两个外甥女分别嫁给庞培父子。然而在罗马政坛上素来以刚正不阿、疾恶如仇而著称的小伽图对时下盛行的政治联姻深恶痛绝,面对庞培的提亲,他明确表示,自己绝不会把外甥女嫁给庞培父子。在他看来,庞培是威胁共和国的政治野心家,高尚正直的伽图家族决不会与这样的居心叵测者进行肮脏的联姻交易。

    小伽图不仅断然拒绝了与庞培的联姻,而且与卢库鲁斯等人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共同阻止庞培法案在元老院的通过。眼见疏通元老院无望,庞培只能转而求助于保民官和平民派势力,他笼络了一位名叫克劳狄乌斯的青年冒险家,后者在罗马平民中具有很强的煽动力,经常组织一些城市暴徒与贵族元老们相对抗。于是,庞培就与元老院渐行渐远,利用自己的赫赫战功来影响民众,但是他深知仅仅依靠这些乌合之众是难以成事的,他需要一些在罗马公共社会中具有实力的政治盟友。在这种情况下,精明的恺撒不失时机地走进了庞培的生涯,调解庞培与克拉苏的矛盾,三人共同组成了一个政治同盟。此外,恺撒虽然曾与庞培的前妻穆西亚有过私情,但是他却利用庞培的政治联姻计划遭到小伽图拒绝的机会,乘虚而入,主动将其独生女儿尤利娅嫁给了比自己年长6岁的庞培。尤利娅不仅相貌美丽,而且端庄贤惠,庞培在娶得恺撒之女以后,又转向了金屋藏娇的悠闲生活,对权力斗争心灰意懒,在政治上开始力挺自己的可靠盟友恺撒。

    从表面上看,“三头同盟”的缔结是恺撒在调和庞培与克拉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却是恺撒想要借重二者在政治上为自己站台,以便实现个人的权力目标。在“三头同盟”中,恺撒与庞培更是具有翁婿之缘,所以二者的关系就格外亲近,后来如果不是尤利娅难产早夭(公元前54年),庞培与恺撒之间的决裂可能就不会发生,或者至少会推迟一段时间。因此,当时有人责怪小伽图过于刚烈,不懂得因势变通,如果小伽图先前答应了庞培的联姻请求,庞培也不会转而去倾力支持恺撒,从而有可能避免共和国的灾祸。事实上,小伽图本人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导致罗马共和国灭亡的原因不是恺撒与庞培的分裂,而是他们的联合。”就此而言,把功德圆满的庞培推向雄心勃勃的恺撒一边的,正是小伽图等元老院的保守派人士,正是他们对庞培的猜忌抵制促成了共和国的灭亡。

    公元前60年,在恺撒的调和之下,明争暗斗的克拉苏与庞培握手言和,三人秘密缔结了“三头同盟”。从此以后,罗马政坛上的主导者已不再是日影西斜的庞培,而是旭日东升的恺撒了。于是,比“伟大的庞培”更加伟大,兼具文韬武略的尤利乌斯·恺撒就鸣锣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