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I节 第一次布匿战争
擅长“师敌长技以制敌”的罗马人
引发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之间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索是“墨西拿事件”。墨西拿是位于西西里岛东北角的一个小城市,意大利半岛的“靴尖”和西西里岛之间有一个很狭窄的墨西拿海峡,这个海峡就是因墨西拿城而得名。当时西西里岛东南部有一个重要的希腊城邦叙拉古,那位发现浮力定理和杠杆原理的古代伟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就出生在这个城邦。叙拉古早先是希腊城邦科林斯所建立的海外殖民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西西里岛上的强国。
公元前288年,一群叙拉古的雇佣兵在其首领玛尔美提的率领下占领了墨西拿城,他们对当地人民实行暴戾统治,并骚扰周边的乡村和城市,成为一群横行在西西里岛东部地区的盗匪。公元前264年,叙拉古王国的希洛二世即位后,决心剿灭这批盗匪,他出军围攻墨西拿。面对着叙拉古大军压境的威胁,玛尔美提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提出了救援的请求。
自从罗马人在公元前270年占领了意大利本土最南端的雷焦以后,与雷焦隔海相望的墨西拿就选择了依附罗马,玛尔美提还与罗马人签订了同盟条约。所以当墨西拿面临叙拉古人的威胁时,讲信义的罗马人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罗马人就应玛尔美提的请求,挺身而出,向叙拉古宣战。
叙拉古人此前虽然没有与罗马人发生过战争,但是他们深知罗马人的厉害,连具有雄才大略的皮洛士都不是罗马人的对手,叙拉古人自然不敢与罗马人为敌。所以面对罗马人的宣战,叙拉古的希洛二世很快就表示了妥协,他与罗马人签订了和平协议,表示愿意成为罗马的盟国,罗马人也针对叙拉古制订了非常宽厚的同盟条约。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期以来一直与叙拉古人处于敌对状态的迦太基人眼见叙拉古倒向了罗马,深感罗马的崛起对自己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于是在公元前264年,迦太基人就与罗马人发生了直接冲突,引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
罗马共和国过去是没有海军的,而迦太基却拥有非常强大的海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迦太基的海军甚至比希腊的海军还要强大。当时战船的级别和战斗力是根据船桨的数量来区分的,一艘战船上的船桨越多,它的行进速度和容载量也就越大。希腊人拥有三层桨战船,甲板下面的水手们坐在高低不同的三层椅子上来划桨,每人一支桨,越上层的桨越长,越下层的桨越短,三层桨战船上的水手往往可以达到100人。而迦太基人则发展出了五层桨战船,叫作“蓬特船”,甲板下面有五层的水手在划桨,一艘战船上的水手可以达到200至300人。相比之下,罗马人最初既没有五层桨战船,也没有三层桨战船,他们从来没有进行过海战,在战船的设计和建造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但是罗马人有一个优秀传统,那就是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为了与迦太基人在西地中海一较高下,罗马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仿照迦太基人和希腊人的战船模型,制造出大批三层桨战船和五层桨战船。
罗马人素来心灵手巧,他们不仅模仿迦太基人和希腊人制造出了各种战船,还发挥自己擅长陆战的优势,发明了一种名叫“乌鸦吊桥”的机械设备。罗马人在战船船头安装了一种巨大的机械滑轮吊桥,这种设备就像起重机的塔吊一样,通过底部的滑轮与铁索来控制吊桥的起落。“乌鸦吊桥”平时在船头保持竖立状态,发生海战的时候则通过机关来松动滑轮,致使吊桥倾倒下来砸向敌船。吊桥的顶端装有非常尖锐锋利的铁镰头,砸下来后就会紧紧地嵌入敌船的甲板,从而将双方的战船连锁在一起。当海战发生时,罗马人就径直将战船驶向敌船,然后操作机关将吊桥砸到对方的甲板上,将两艘战船紧钩在一起,这样罗马军人就可以踏着倾倒下来的吊桥冲到对方的战船上,将海战转变为自己擅长的陆战,用刀剑对迦太基人大肆砍杀。罗马人正是通过这种技术革新,成功地在海上打败了擅长海战的迦太基人,赢得了布匿战争的首战胜利。
“乌鸦吊桥”模型
公元前260年初,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岛东北部米拉佐海角之外的海域展开了第一场海战。当时迦太基出动了130艘战船,罗马则临时建造了103艘战船迎战。迦太基人远远看到始终排不出阵形的罗马战船时,不禁开怀大笑。海上作战不同于陆地作战,战船需要排出阵形,根据风向、洋流等自然条件来控制战船行进的方向和速度,而罗马人却缺乏这方面的经验。然而,正当迦太基人对凌乱无序的罗马战船极尽嘲笑时,罗马人却驾驶着战船直接冲向迦太基船队,双方靠近之后,罗马战船纷纷放下“乌鸦吊桥”钩住了迦太基战船,然后罗马人顺势冲到迦太基战船上挥刀砍杀,致使迦太基人死伤惨重。这场海战结束后,迦太基人损失了40多艘战船,将士伤亡和被俘近万人,全军士气遭到了极大的挫伤。而罗马人却损失轻微,并且克服了对海战的畏惧,树立了必胜的信心。
作为海上霸主的迦太基人与初出茅庐的罗马人的第一次海战,就以罗马人的完胜而告终。在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海战中,双方互有胜负,缺乏航海经验的罗马战船还曾经数度遭受风暴海浪的摧残。但是善于总结经验的罗马人却在挫折中迅猛地成长起来,不仅在西西里岛的陆战中频频告捷,攻占了迦太基人的不少据点;而且在海战中也越战越勇,让迦太基人深深地领略到了“吃狼奶的民族”的勇悍和顽强。
雷古鲁斯一诺千金
虽然罗马人在与迦太基人的海上交锋中日益得心应手,但是渐占上风的罗马人并不开心,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与迦太基人所进行的海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防御,而罗马人素来喜爱进攻,所以他们亟待与迦太基人在北非大陆上进行一场决战。
公元前255年,罗马执政官雷古鲁斯(Regulus)率领军队在迦太基东面的阿斯匹斯附近海岸登陆,随后一路攻城略地,兵锋直指迦太基城。迦太基人在连遭败北之后,聘用了希腊斯巴达职业军官赞提帕斯(Xanthippus)为军队统帅,动员深陷危机中的本国民众与招募的雇佣兵一同参战。背水一战的迦太基人利用地理环境,集中优势兵力,再加上数量众多的战象,终于在巴格拉达斯战役中打败了气势汹汹的罗马军队,大量罗马士兵被杀或者被俘,罗马统帅雷古鲁斯本人也沦为迦太基人的阶下囚。眼看即将结束的布匿战争由于罗马人在北非战场上的失利而再现转机,罗马人不得不与迦太基人在海陆两线继续作战。
虽然迦太基人在北非本土获得了一次军事胜利,但在素有传统优势的海战中却连遭败绩。随着战事的延续,迦太基人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罗马人的确是一个惹不起的民族,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尽快结束战争。公元前249年,迦太基元老院派了一个使团带着被俘虏的执政官雷古鲁斯前往罗马,试图与罗马元老院商议媾和条约。迦太基人希望雷古鲁斯到达罗马之后能够说服元老院接受和约,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雷古鲁斯在临行前也做出了庄严承诺:作为迦太基人的战俘,无论此行前去罗马的和谈结果如何,他都会如约重返迦太基。
当迦太基使团带着雷古鲁斯来到罗马以后,面对着当时罗马主战派与主和派僵持不下的局面,雷古鲁斯在元老院里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告诫罗马人一定要继续战斗,绝不能与迦太基人缔结和约。雷古鲁斯的演讲极大地激励了罗马人的战斗意志,致使主战派占据了上风,最后罗马元老院一致决定不接受迦太基人的和谈要求,双方之间的战争将继续进行。在罗马元老院明确地向迦太基使团表达了决定之后,雷古鲁斯毅然告别了家人,跟随迦太基使团重返迦太基。雷古鲁斯回到迦太基以后,被愤怒的迦太基人放在一个铁制的圆笼子里面,然后让大象来回踢踏这个笼子,雷古鲁斯被活活折磨致死。从雷古鲁斯一诺千金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罗马人的信义精神——可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雷古鲁斯一诺千金
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的地中海格局
和谈不成,战端再起,虽然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但是迦太基人在海陆战场上的总体态势却日趋衰颓。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斯群岛海战中大败迦太基海军,迦太基内部也发生了雇佣兵骚乱,内外交困的迦太基人不得不向罗马人表示臣服。迦太基元老院委派著名的军事统帅哈米尔卡在西西里岛与罗马主帅卡图卢斯签订了停战协议,而哈米尔卡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迦太基军事天才汉尼拔的父亲。在双方签署的停战协议中,甘拜下风的迦太基人不得不接受了罗马人提出的屈辱性条约,其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迦太基人退出西西里岛,并承诺不向罗马盟国发动战争;
第二,双方释放战俘,互不收取赎金;
第三,迦太基在10年之内向罗马赎偿3200银塔兰特(Talentum)(塔兰特是古代希腊和罗马使用的一种较大的货币单位,1银塔兰特大约相当于26千克的白银)的战争赔款;
第四,罗马获得了原本由迦太基统治的科西嘉岛、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等地区,同时承认迦太基的独立自治权利。
根据这个停战协议,迦太基虽然丧失了西西里岛、撒丁岛等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但是至少保证了本土的独立自治,北非的广大海岸线和西班牙南部地区仍然属于迦太基的势力范围。公元前241年双方签订的停战协议,标志着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结束。
自此之后,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维持了23年的和平。在此期间,迦太基内部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迦太基原本是一个商业共和国,它跟罗马一样,也是由元老院掌握着国家的权力。但是由于迦太基的商业比较繁荣,所以商人集团在国家内部拥有强大的势力。此外,迦太基所在的北非地区土地非常肥沃,发达的农业也被强大的土地阶层控制。因此迦太基内部就形成了两派:一派代表着商业集团的利益,极力主张保护海外殖民地,进行海外扩张;另一派则代表着农业集团的利益,他们更加强调保障迦太基本土的安全,对海外利益不感兴趣。
当时代表农业集团利益的派系首领是汉诺家族,而代表商业集团利益的领军人物就是巴卡家族的哈米尔卡·巴卡(Hamilcar Barca,公元前275年—公元前228年)。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到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之前的这段和平时期里,迦太基内部的两个派系之间相互争权夺利,较量激烈。不久之后,哈米尔卡所代表的商业派势力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于是失势的哈米尔卡就举家迁移到西班牙东南部的沿海城市卡塔赫纳,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新迦太基城。从此以后,哈米尔卡家族就以新迦太基为基地蓬勃发展起来,并且积蓄实力准备与罗马人再决雌雄,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种子正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悄然孕育。
此时地中海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罗马人通过第一次布匿战争占领了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等西地中海上的重要岛屿,这些地方原本都属于迦太基或者希腊的势力范围。其次,迦太基当时仍然拥有北非的海岸线,哈米尔卡离开迦太基来到西班牙,在卡塔赫纳建立了新迦太基,与迦太基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掎角之势,双方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应对罗马人日益壮大的海上霸权。最后,东地中海世界除了希腊城邦以外,还有三股比较大的势力。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部将们把亚历山大帝国的西半部版图一分为三,形成了希腊北部安提柯的马其顿王国,小亚细亚和西亚的塞琉古王国,以及埃及的托勒密王国,这三个希腊人的王国在东地中海区域相互争锋。从下面的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前的地中海格局,此时罗马人主要面对的仍然是西地中海的迦太基和新迦太基(西班牙)。
局格海中地的前发爆争战匿布次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