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审查诉讼主张有什么作用?

审查诉讼主张有什么用呢?从主张责任的理论和实践看,审查诉讼主张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避免当事人遗漏诉讼主张。诉讼实践中,大多数当事人诉讼知识非常缺乏,甚至连自己的请求权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根据法律基础规范提出自己的诉讼主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证据材料了。根据主张责任的特点,如果法官不审查诉讼主张,而当事人又未主张相应的法律基础规范构成要件的话,有可能会直接导致败诉的后果。

第二,帮助当事人穷尽证明资源。当事人不能穷尽证明资源,一方面与其不知道自己在诉讼中到底应该提出哪些事实主张有关,另一方面与其诉讼主张混杂或模糊有关。从前一个方面看,一个连诉讼主张都没有意识到的人,怎么可能会围绕诉讼主张提出自己一方的证据呢?实践中,有不少当事人证据资源不能用尽,与对自己的诉讼主张不明晰有相当大的关系。法官审查当事人是否提出了应当提出的诉讼主张,就会让当事人更加清晰地展开诉讼证明活动。从后一个方面看,在诉讼主张模糊不清、混同在一起的情况下,法官帮助当事人明确诉讼主张,还可以迅速地让当事人明白自己一方的举证重点。实践中,有的当事人会出现举证时“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举出一大堆证据,但这一大堆证据中,大部分都是证明其中一两个要件事实的,而关于其中某一个要件事实,却鲜有证据。而更应让我们担忧的是,当事人自己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一方比对方的证据在数量上有压倒性优势。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不明晰,因为我们不少当事人提出的诉讼主张都是混杂在一起提出来的,有的事实主张甚至可能是隐隐约约地隐含在某一句话里。这种情况并不能表明他没有提出主张,只是由于法律知识的匮乏,当事人并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这一大段话里面,到底包括了哪几项事实主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当然不可能按照诉讼主张条分缕析地提出自己的证据。

第三,促进争点形成。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对于争点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有明确的诉讼主张时,当事人才有可能围绕该项主张展开辩论和诉讼活动。如果当事人应当提出而未提出诉讼主张,那就意味着诉讼争点不能形成。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当事人因诉讼主张不明确而不能形成诉讼争点的情形。关于这个问题,详见第十章。

第四,提高诉讼效率。讲到诉讼主张的审查,有审判经验的法官可能会思索,其审理的案件中,大部分当事人都会提出自己的诉讼主张呀,还需要审理吗?确实如此,实践中大部分当事人都具备基本的逻辑,基于诉讼利益的本能,多数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自己一方应当提出的诉讼主张。但我们需要强调三点:其一,前面讲到的,不少当事人虽然会提出自己的诉讼主张,但其提出的诉讼主张是模糊、混杂在一起的,有的主张甚至是隐含在某些语言当中,当事人大脑中并不明确自己到底提出了哪些主张,这势必影响其诉讼思路尤其是举证重点,其结果势必影响诉讼效率;其二,当事人虽然提出诉讼主张,但其提出的过程并不是积极主动的,并不是在一个清晰思路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是伴随着诉讼过程的不断推进,在争执过程中慢慢提出来的。这种情况,虽然当事人会提出来,但是其提出的过程是缓慢的,这势必会影响诉讼效率的提高。在我所在法院一些老案的发生,诉讼主张不及时固定是三大原因之一。比如,有一起案件,审理了八九个月以后,当事人忽然发现,其中某一项事实主张比较重要,于是提出要将其中涉及的质量问题送去鉴定,由于出具鉴定结论时间的不确定性,势必造成审期的延长和案件的积压。但如果在诉讼开始之初就帮助当事人固定诉讼主张,在诉讼初期送去鉴定就可以节约审期,提高效率,减少案件的积压;其三,仍然会有少部分当事人遗漏诉讼主张。虽然大部分当事人或早或晚、或自觉或不自觉、或清晰或模糊地提出自己的诉讼主张,但仍然会有少数当事人会遗漏提出自己的诉讼主张。显然,这样会影响诉讼效率和案件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