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号再连接

中国人在意面子,那些有抱负的企业更讲究里子。

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掌管通用电气(GE)公司时要求每位员工都有一张价值观卡,列着9点警戒。首要的三条是: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由此可见,即使杰克·韦尔奇面对企业的里子,办法也不是很多。

在管理思想和观念中一直有一堵内部信息不对称的巨大的墙,伟大的管理者和企业家能够做的就是给这堵墙开一扇窗,或者立一道门。但时隔不久,因人因事,这窗户又会被重新关上,门也不再被打开。

像海底捞这样服务和口碑一流的公司也遭遇过这堵墙。跟其他公司一样,海底捞也开发了不少基于PC端的APP和OA办公系统,辅之以线下各大门店公告栏上张贴的纸质公告。但就结果而言,依然“不通畅”“成本高”,一词以蔽之:“动而不畅”。

以前,为了统一规范店内大堂员工与进店后刚就座顾客的语言互动准则,海底捞通常是这样发布信息的:由海底捞大学运营总监、海底捞大学具体部门负责信息传递,经门店经理、门店领班再到门店员工。除此之外,那些统一规范则是通过公司办公OA系统以文件方式发送给每个员工。

根据海底捞提供的消息显示,2015年5月海底捞传统OA访问人次是127次,2015年6月仅有81次。对于两万多名员工来说,这些访问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像海底捞这样“费时费劲难监控”的情景是传统OA弊病的常态的缩影,问题出在哪里?很快,海底捞发现那些传统的信息传递路径是一种近乎麻木的常态,会造成以下三种后果:

第一,这种传递方式本身带有“命令性”“单向性”,过于简单粗暴,员工对此有“抵抗”心理,觉得“不友好”。

第二,在口头逐级传递中,信息真实度不断衰减,到了门店员工一级,信息的保真度到底还剩下几成?

第三,因为传统OA传递渠道打开率太低,信息传递更多依靠口头,效果监控无数据支撑,导致结果监控层面只能“听天由命”。

于是,2015年2月,海底捞企业号正式上线应用。

1.企业号再连接 - 图1

与海底捞一样受困扰的还有大众点评。

我们都知道,作为高层管理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可能真的很传统:召开会议、听取下属汇报、查阅财务报表、接受来自员工的邮件、电话会议、飞到供应商或者客户的城市与高管会面。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员工们所接受的信息都是被精心“加工”过的。

如果是一家创业型企业,伴随员工数的快速递增,管理层与员工间的互动关系难免趋“冷”,大众点评正面临类似的管理窘境。

大众点评H平台研发负责人唐建军讲述了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场景,当一个部门需要公布一项事情,为了把信息传达下去,往往会首选邮件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但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

·邮件发出去了,但是你无法获悉有多少信息接收者收到了邮件,又有多少人可能没收到。

·无法监控有多少人最终打开邮件阅读,如果内容涉及商业机密,也无法监控该邮件是否安全。

发邮件效率其实比较低,但发微信也有问题,现在微信群太多,而且很多人未必时时查看。2014年7月,大众点评得知微信内部开始做企业号产品,决定成为尝鲜者,除了腾讯投资大众点评这一层关系之外,唐建军说:

企业号构建于微信之上,微信已形成的用户高打开率的习惯和社交的特点,可以解决信息直达及方便打开的问题。

外部各种应用可以以模块的方式对接企业号,解决了统一办公入口的问题。

大众点评微信企业号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信息传递,为各部门设置栏目发布新信息或者进行文档政策查询,并建立分模块,如公司公告、政策查询、组织架构、联系信息查询、报表查看、系统通知等;二是内部办公工具,主要包括销售管理工具(比如销售产品信息、销售报表、销售信息查询处理)、内部BBS微社区、行政事务通知以及IT系统账号密码管理等服务。

事实上,早在此前,大众点评曾开发了内部移动办公APP版本,但由于APP需要适配各种机型,开发起来整体工作量比较大,一直进展比较慢。通过微信企业号,大众点评把大部分的内部HR、IT、行政、财务等办公业务迁移到了企业号上并分别建立部门窗口,从而将企业号作为大众点评移动办公的最大入口。由于微信的便捷性和丰富的能力,一些以前无法在PC版本实现的办公系统功能陆续被置入大众点评企业号移动办公中,一切都变成了现实。唐建军举例说:

我们在企业号为每个大部门设置专门频道,即子栏目,要传达下去的事情会在频道里说,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最大价值在于公司可以清楚知道有多少人看了。

再比如,信息被直接推送到个人的微信上,员工可以随时随地打开阅读,系统可以获取哪些人打开了信息、哪些人没有打开过等反馈信息,以利于信息管理。那些不便于对外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加密,跟踪信息的打开及传递过程,而非圈定的接收者打不开相关信息内容,从而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