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万物都需要一个ID

传统企业受限于渠道层级,只知道产品大概的销售方向,但对于具体是谁在消费,以及在什么场景下消费,大都缺乏有效的了解。

并不是传统企业不想了解,而是这种连接成本极其高昂,不得不放弃。

物联网,连接硬件,就如人的世界一样,有一张可识别的身份证(ID)。条形码的发明就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但条形码的成本依然不低,因为条形码的生成并不方便。

现在万物有了比条形码更为普通但唯一的身份证(ID),那就是二维码。

二维码已经成为万物连接的最佳通行证。我们可以看到,在微信的世界,表示一个用户、一篇文章、一个红包、一个链接、一次交易、一项服务,都可以以二维码作为唯一标识。

微信官方说,一个二维码可以唯一标识一个设备,微信支持原生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绑定微信用户和设备。

二维码是进入微信世界的通行证,支付、名片、群、用户、服务都可以通过生成二维码来标识,二维码可以印在纸上,也可以放在屏幕上,甚至可以用厂商的APP来显示。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的出现,企业与顾客建立连接通路的成本迅速降到接近零。

洋河对微信连接的作用是极其敏感的,“只要识别出酒和人的连接,或者识别出这瓶酒在什么地方被消费,我们就可以为用户做更多,防伪、溯源,一些针对性的活动,甚至针对每一瓶的活动,都可以去做,可玩的东西,可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可以无限多。”洋河市场总监朱昭鑫说。

2.无可争议:微信硬件以人为中心

人与硬件的连接中,是人去管理、控制、驱动,即使是硬件之间的信息交换,也是通过人之间的社交关系的融入才有价值和意义。

因此,微信硬件的原始设计理念从未离开人。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一个人与多个硬件连接是很常见的,比如你同时拥有手环、血压计、空调、电视,它们需要去连接和控制。

因此,微信硬件团队意识到,一个人拥有多个硬件的场景是常态化的情况。从2014年年底开始,允许一个ID绑定多个设备了。

这个设计方案在乐心健康产品总监杨志强看来,其实就是硬件到服务的真正回归。

杨志强举例说:其实可以没有秤的,用户需要的是秤上显示出来的体重数字,以及这个数字背后所能带来的服务,比如体重超标后的健身建议。所以不能纠结在秤这个硬件本身上。

第二节 让硬件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