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小米冷落的低频刚需

早在2012年5月24日,闫栋手上就有一个摩托车防盗管理系统,计划开发APP方便老百姓使用。微信出来后,他们放弃了原本的APP开发计划,想找微信合作,但苦于当时没有合作渠道。

那时小米的米聊很火,于是闫栋找到小米的一位技术合伙人,这位技术合伙人说:“你这东西不是老百姓经常用的,小米想做高频在线、高频使用的。”小米拒绝了南沙公安的合作需求。

2013年年底,原先负责“广州公安”微信公众号的蔡育明调到南沙公安分局担任政委,到任不久就找到闫栋问:“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这个渠道,推出一些便民服务。”

闫栋就把之前的微警方案拿出来,并很快付诸行动。当时他的想法是,把所有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警务服务工作全部搬到微信上来。

选择好的服务切入口非常重要,但为什么低频刚需是最佳切入口呢?

公安机关跟老百姓打交道主要包括三个领域:第一是身份证,谁都会用,比如住旅店、买机票、坐高铁都会用到;第二是出入境服务,旅游会用得到;第三是机动车、驾驶证的管理。

而当时闫栋面临一个问题:新组建的研发团队、经费有限,如果选择用户量特别大的警务服务进行切入,对于团队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处理量最小、用户活跃度最低,但又是刚需的服务就是车主服务。”闫栋首先敲定了目标用户群:买车上牌后,老百姓可能很长时间不与公安机关打交道,但是一旦有违章或者车辆需要年检的时候,就必须找公安机关。

选择车主人群有一个好处,虽然车主活跃度不高,但是用户注册量会上去。

因此,交通违法缴费服务进入了微警团队的视野。

有了用户量,“我们再慢慢把较高频的服务,比如驾驶人管理,往来港澳再次签注、缴费以及户籍管理等服务叠加上去。”闫栋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量逐步由低走高,服务器慢慢扩容,能够更加稳定地把微警服务做起来。

相反,如果一下子就做一个高频率大容量的东西,却没有相应强大的技术团队和服务能力作为后台支撑,就会造成较差的公众体验,被公众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