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流动起来的硬件数据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运动数据与天天酷跑的融合。

微信运动与天天酷跑、腾讯公益联合发起了一个酷跑+运动场的公益项目,让用户的运动步数变成运动包送给山区的孩子们。这个活动的策划是考虑到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受限于经费,缺乏合适的体育运动设施,通过运动的方式满足公益捐赠的需要。

比如你想参与活动,关注天天酷跑微信公众号,金融酷跑+选择快乐运动场,选择捐助学校,开始计步,天天酷跑联合公益机构捐出运动包,一起完成学校步数目标。

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数据在不同参与者之间快捷流动的方式创造更多玩法的案例。

在微信硬件团队看来,连接起来的硬件,通过微信可以顺畅地建立起数据交换的通道,在社交关系的牵引下,实现多种服务的融合。

而融合的背后,则是数据可以通过微信这个安全的通道在不同的第三方服务商之间进行分享和连接,从而创造更多的服务场景。

孙丹青还描绘了另外一个场景:

比如说你有血压仪、血糖仪、体重秤、计步器,那么通过微信,你可以把这些数据分享给第三方的医疗服务机构,比如春雨掌上医生或者快速医生合作。

然后你就可以向这些医疗服务机构提出定制服务要求,比如每天医生根据你测量的数据给出吃药或者运动的建议。

孙丹青在微信公开课上曾经举过一个接入手环和家里空调的例子:

当它们都接入微信以后,你可以在微信里制定某种规则,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

比如你下班后,坐在车里就可以通过敲击手环向家里空调发出指令,回家以后就有一个非常舒适的环境。同样是手环跟空调的例子:当后半夜环境温度变低时,儿童房里的空调若保持原有温度小孩可能会着凉,装有感应设备的空调发现这个问题会向你的手环发出指令,这下你就知道小孩处于可能会着凉的状态,可以做下一步处理。

在这个案例中空调是一个信息获取方,手环就是一个信息供给方。这个例子说明微信使物与物连接一起,发生了非常好的变化。当然,做到这一步的前提也是数据共享。

事实上,很多做微信硬件的厂商,在一开始接入微信的时候,也并没有想明白接入之后到底能有什么好处。

比如乐心。在个人健康领域,类似乐心这样的公司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乐心从2010年开始就做硬件,在接入微信之前,乐心也有自己的APP,但后来基本放弃了APP,乐心认为,现在绝大多数的APP都不是刚性需求,也不是高频应用,因为大部分都被用户忽略掉了。其次,微信公众号具备轻应用的能力,大部分的服务其实都可以放在微信公众号上实现。

当然,作为打开频次最高的应用,接入微信也极大地降低了APP的开发、推广、升级的成本。

乐心医疗创始人潘伟潮一直强调,血压计这样的产品在乐心始终处于亏损状态。其实作为一个几十元的产品,单纯依靠硬件的销售也很难获得良好的收入和利润。

所以不能从硬件本身赚钱,要寻找硬件的服务所带来的商业机会。

“要治疗血压,背后要花的钱真的很多,”潘伟潮说,“(在这方面)虽然现在我们的量远远没有秤那么大,但是这一块应该是乐心最看重的,它的价值应该比运动和瘦身更大。”

那么,在乐心看来,其实所做的第一步还是沟通连接。

“我们的下一个改版,第一个是多参数的采集硬件产品,第二个是面向老年人群,为其提供与儿女、社区医生或者是私人医生之间的点到多点的连接。”

而在这个连接中,沟通是基本问题,不过对不同的对象,沟通的要求不一样,比如对于医生,沟通的基础是老人的健康数据。

那么,在连接之后,是不是一定会陷入要给用户推荐药品、推荐产品的悖论境地呢?

在潘伟潮看来,这并非是必然路径。

做好用户的服务是第一位的,围绕用户的数据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而不是总是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比如基于血压或者血糖采集数据的健康咨询服务、用药提醒服务,都是非常必要且对用户有用的服务。

“对目前中国的商业环境来说,真正高质量的服务种类和数量还很少。另外很多人对服务的认识还比较初级,会认为服务不值钱,”潘伟潮说,“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发生积极、缓慢的改变。”

诚然硬件是入口,它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硬件只是工具。一个人使用了硬件血压计,他绝非只是想每天看看血压到底是多少。

所以,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要先有互联网思维,把用户圈进来。“现在不用想那么多,但是你知道,迟早会需要,先把人圈了再说,因为现在想多了也没用!”潘伟潮说。

第三节 在社交中让硬件增值

如果你想更好地关心爸妈的健康,你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在微信硬件团队看来,典型的应用场景是这样的:如何把老人和子女通过第三方设备连接起来。

比如血压计的例子,父母的身体状况以前你只能通过电话询问,如果给他们拿来微信血压计以后,他们每天测量的血压数据都会发到你的微信上,当你看到数据发生变化时可以及时跟父母进行沟通,这方便了子女和父母沟通感情。

乐心在服务上走得更远,杨志强举例说:

考虑父母跟子女相距甚远的实际场景,在血压计当中插入一个芯片,这个芯片就是中国手机的移动卡,父母只要测试了血压,就会自动发到子女手机上,子女就知道了父母的健康情况。

子女收到数据以后,会有一系列应用。子女会收到测量结果,测量结果上面会有父母血压数据,还有血压判断,并且对血压状况进行智能分析。乐心会做七天血压报告,这份报告由乐心和广州医疗单位共同给出,是专业医生给出的报告。子女发现父母血压上升的时候该怎么办?现在可以非常简单地在乐心血压微信公众平台上找24小时医生在线咨询。

这是微信硬件在运动健康领域的典型解决方案:智能体重秤、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等家庭健康设备采集用户体质数据后,可利用微信的消息收发能力,将测量数据及时传递给用户,在微信上实现家庭成员远程关怀以及健康数据记录与信息管理。

接入微信之后,对这些硬件的改变显而易见。

对于个人而言,以前的血压计等设备的测量数据只存储在本设备上,不具有连贯记录性,尤其是当设备故障或者更换的时候历史数据容易丢失。当血压计等健康设备与用户的个人微信账号绑定之后,所有的历史测量数据将存储在对应的用户ID下,用户可以长期记录与管理自己的健康数据。

社交关系的引入,改变了健康数据测量结果仅用户本人可见、场景较为单一的局面,比如数据通过服务器传输到微信,子女可远程接收父母的健康测量结果,与家庭成员共享健康信息。

对于医疗健康服务商而言,其完善的服务资源不缺但是用户数据很缺的局面,基于微信的数据管道及其定义相关API,可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获取用户从设备上产生的健康数据,从而提供分析指导。

1.微信运动连接公益,带来一种新的公益玩法

或许忘掉硬件才是微信硬件的王道,数据及其背后的服务才是真正核心。

潘伟潮举例说:“我们收集用户平时的生活习惯,还有用户希望的减重方式。就是说让用户选择,比如用户可以选择只控制饮食而不进行运动减肥。通过收集这些数据,我们给用户列出一个非常详细的减重计划,然后帮用户细化到每一天,比如用户要运动多少,摄入多少热量。”

孙丹青说:我们一直在强调,微信硬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微信硬件能够产生的数据。大部分的硬件最开始也就是用户能够看一下,或者在微信上排个名。

不过真正有价值的是数据背后能够给用户带来的服务,而这种服务,只有做到精细化才有价值。

乐心微动是乐心公司的一个公众号。

在乐心微动里面,乐心融合了运动和体重的数据,包括血压数据。用户只要设定一个体重目标,乐心就可以根据用户的身高、年龄、性别以及生活习惯进行测算,给出最佳的体重控制建议。

同时也要鼓励用户分享,比如乐心微动,会对达标的用户在微信上给一些奖励,用户可以分享出去,告诉朋友自己有多努力。

当然,乐心也在寻找一些新的玩法。

2015年3月31日,乐心联合壹基金,利用微信天然的社交关系链启动了一个名为“日行一善,始于足下”的公益活动:用户设定一周运动的总目标,然后用户可以把这个目标分享到好友圈,让自己的朋友去认捐你的步数。假如说按照规则每一步价值一分钱,那么你的好友在认捐你的步数之后,就可以按照你走的步数捐助善款。

这是一个典型的打通了硬件、数据、公益、服务多环节的玩法,将微信运动、微信支付、微信服务号三者结合,改变公众参与公益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成为运动公益客,随时、随地、随手做公益。这种玩法能够刺激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链的强度,也能带来口碑传播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