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为什么微信红包是工具革命
水平进步就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水平进步很容易想象,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什么样子。而垂直进步,要探索新的道路——是从0到1的进步。垂直进步较难想象,人们需要尝试从未做过的事。
——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从0到1》
微信创造了两个现象级产品:一是全民打飞机,二是全民抢红包。
打飞机早已落幕,但抢红包却历久弥新。红包不仅仅是娱乐和游戏,已经成为营销工具、超级媒体、场景入口,甚至是商家打击假货、保险公司理赔、政府部门改造政务流程的革命性工具。
红包在满足人的贪、嗔、痴欲望的同时,也具备了打通社交、商业和公共服务任督二脉的威力。微信红包的力量还刚刚开始。
第一节 为什么微信红包是超级入口
1.“偷袭珍珠港”
说起微信红包,很多人会想起2014年春节的红包大战。
微信支付2013年才上线,生存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撬动支付?从微信支付上线第一天开始,质疑就随之而来:多年来,支付宝与淘宝、天猫、聚划算等产品的整合已经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缺少支付场景是微信支付的硬伤。
如果说微信是底层架构、生态系统,那么微信支付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基础服务,而不是产品,这也决定了支付无法与摇一摇、WiFi、iBeacon的入口价值相提并论。
但一场红包大战意外打破了僵局。
2013年11月,微信支付产品总监弓晨和同事们正在头脑风暴——腾讯公司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统,农历新年后上班的第一天,马化腾及公司的高层都要亲自给员工派发红包,员工内部把这个传统叫做“刷总办红包”。
弓晨回忆道:“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会上有同事提议,2014年春节可不可以玩点不一样的,延续着现实世界的传统,把公司内部发红包的传统变成一个应用,在虚拟的世界中搭建一个向朋友‘讨红包’的系统,‘讨红包’还可以在微信好友之间传播,多好玩!”
看似美好的想法却意外被微信支付总经理吴毅给推翻了。理由很简单:“讨红包”是不是真的好?用户可能会遭遇尴尬。面对突然出现的讨要红包者,给还是不给,给多还是给少都会让人难以拿捏,如果不是特别熟的朋友,搞不好还有可能带来误会。
但是,弓晨依然不死心,2014年1月初,红包方案再次摆在吴毅的办公桌前,这次不是“讨红包”,而是“抢红包”。此时离过年已经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了。弓晨和同事们的灵感来自微信群的掷骰子游戏,把骰子套在“抢红包”中,变成了“抢”随机红包的设计,这或许可以极大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
早在2013年,行政部通过微信向员工发了每人200元的微信红包,虽然只是财付通的一个简单链接,但是,这是微信红包最初的原型。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微信红包将人性中贪、嗔、痴的因子全都激发出来。微信以零成本的产品撬动了市场,一场全民普及微信支付的浩大工程就这样通过“全民红包游戏”轻松完成了!
于是更多的用户了解了微信支付,绑定了银行卡。
2004年就起步的支付宝,历经十年才实现用户破亿,完全统治整个电商交易平台用了整整四年。与之相对照,微信让用户自觉绑定银行卡的速度是指数级增长的,银行卡的绑定破亿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
马云将微信红包事件形容为“偷袭珍珠港”。
微信内部曾统计过一个数字,收到微信红包的用户,之后大概2~3个月之内有80%都会转化为微信支付的用户,通过红包方式加快了微信支付的发展速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万事大吉,支付的价值最终在于用户是否深度使用,红包仅仅是一个开始。
现在,微信红包带给用户越来越多的乐趣,他们在各个群里玩得乐此不疲。而520、七夕等节日更是被用来发祝贺和表白。来自微信官方的数据是:秀恩爱“520红包”收发总量达到4亿次,儿童节的“61红包”收发总量达到5亿次,七夕收发总量更是达到14.27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