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正义是所有个人意志的向量和
表面上,个人意志的平等可以体现在数量相等上,如表决的一人一票。但是世间本无一模一样的个人意志,每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看法,理论上可能指向 360°球面的任何方向,而非只有表决的 yes/no 两个方向。因此,始终需要将个人意志与向量属性捆绑在一起,把不同个人之间通过充分直接沟通寻求平等的合作与节制视为向量求和的过程,达成的结果便是不同个人意志的向量和。
三百年前牛顿提出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仍能最直观地说明个人意志的向量求和。下图的箭头线段表示向量,长度代表大小,箭头表示方向。从天赋人权的角度,个人意志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先以两人的个人意志向量求和为例,两条长度相同、方向不同的线段,其向量和为二者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对角线的长度为向量和的大小,箭头所指为向量和的方向。
向量和当然也是向量。两向量的夹角(即分歧)越大(图5),向量和越小;夹角越小(图6),向量和越大。
向量求和的价值在于二者不管分歧多大,哪怕是179°,也构成平行四边形,尽管能得到向量和非常小(图7是比例不准确的示意);而二者不管分歧多小,哪怕只有1°,同样构成平行四边形,且向量和就在1°的中间(图8)——只要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的向量和,永远是在两个向量的中间位置,即通常所说的折中。
平行四边形只是比喻。但是在“无知之幕”下,双方考虑互换位置的可能,不以损害对方而以奉行“最大化最小值规则”的方式追求满足,被双方共同当作最好结果达成的求和,因此的确会像精确的对角线那样恰好公平,既是双方的合作所在,又是平等的节制所在。
进一步考虑多个向量的相互求和,只需按照同样方式扩展:让两个向量求出的和(亦为向量)与第三个向量构成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便是三个向量的和,再与第四个向量构成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是四个向量的和……直至求出所有向量的和。
现实当然不会如此机械,一个群体总是在交叉地相互沟通与求和。而多个向量同时求和,前提是所有参与者都能充分直接沟通,既能准确地表达自身个人意志,又能准确地了解其他参与求和的个人意志,才能在互动中不断趋近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正义存在于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是居高临下的道德信条,是对所有人形成“平等的节制”。在群体关系中,能够持久让个人意志满足的不是自己占了他人便宜(那会造成他人不满而不利自身),而是大家都不占便宜,每人得到不多也不少的份额,做出不多也不少的让步。只有个人意志的向量求和才能找到并动态跟随这种精确位置,并被所有参与求和者认可(或是在群体的制约关系中不得不认可)。因此可以说,对于共同体而言,正义即是共同体内所有个人意志的向量之和。对整个社会而言,正义即是所有社会成员个人意志的向量之和。
从“无知之幕”回到现实,向量之和不一定让群体内每个成员都满意。一是在没有形成“向量文化”前,总是会有人力图占便宜,比别人得到更多;二是向量求和将矫正历史的不公,消除以往通过损人而固化的利己,被减少了多占利益的人会因此不满,可能造成僵局或冲突,使公平界限和平等节制无法达成。
解决方法是开放自由流动,不接受向量和的成员可以离开共同体,用脚投票,或自己另组、或参加对其更合适的共同体。这类似美国乡镇自治的理念。同时要看到生活是复杂的,即使能自由选择,人也面临诸多羁绊,需权衡取舍,绝非一走了之那么简单。在开放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虽不满仍留下,说明权衡结果是留下比离开对自己更有利,因此是其相对的满意。在不可能随心所欲的世界中,满意只能是相对的,因此只要是在自由状况下做出的选择,就是个人意志的满足。
同时,如果某些成员离去会对共同体整体利益造成较大损失(如带走资本),共同体内其他成员是能够认识到的,从而在向量求和过程中做出权衡,对历史不公的矫正保持在不使那些成员离开的幅度。经验范围内充分直接沟通的互动总是可以恰到好处地找到维系共同体最佳利益的平衡点,同时却不会停止矫正不公,继续以渐进的节奏走向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