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分层不是障碍
有了随时选举,理论上可以随时更换在上级层块背离共同体意志的当选者,但是当选者会不会利用层块之间的隔离,使其背离不被选举其的层块发现呢?以下逻辑可以杜绝这种情况:
a)既然层块是经验范围,层块成员对当选者的充分了解,除了其能力,也包括其为人——究竟可信赖,还是爱搞鬼,是表里如一,还是阳奉阴违,从而事先保证当选者的品德。
b)即使隔了层次,层块成员也不会对当选者在上一级层块的作为全不知晓。毕竟上下层块有重叠部分,大事都了解。借用“母子结构”的概念,子结构(下级层块)会对母结构(上级层块)有一定的经验延伸。图14中“子”压住“母”的部分即表示这种延伸,图15是图14的俯视图,可看到每个母结构之下有若干子结构(一个村民组有若干村民家庭,一个行政村有若干村民组……),每个子结构都对母结构有延伸。这使得当选者在上级层块的作为受到多个下级层块的监督。
c)母结构中的任何决策与行为要么直接施加于子结构,要么迟早影响子结构,因此即使一时未发现当选者在上级层块背离了共同体意志,也会因为造成的实际影响而被发现。
d)当选者在上级层块的行为会处于选举竞争者的密切监督下,也是制约。
以上针对的是相隔一层的情况,若是隔着多级层块,是否仍然可以保证“和载体”不背离共同体意志?或即使背离也能被随时发现和换人呢?
首先,不管上升多少层,相应层块的成员仍属同一经验范围。哪怕全球五大洲首长组成世界联邦的顶级层块,驻地相距数千公里,不像村民那样世代交往随时见面,但他们拥有的沟通科技可以弥补。通过全息影像系统开会与同坐一室相差无几,且电流跨越千百公里比人腿从村东走到村西快得多,比同村人见面还方便。他们无疑不会聊张家长李家短,只是共商全球政事,不必了解对方是否忠于妻子,或钓鱼水平高低。然而他们的项目就是全球政事,无关之事毋需沟通。如果有一天是否忠于妻子真与全球政事有关,以各洲首长的情报能力随时可以查清。
其次看经验延伸的制约。一般来讲,自下而上的层块经验延伸只适用相邻的母子结构,难跨更高层次。但既然每个层块的选举者都受下级层块经验延伸的制约,基层只要能向上延伸一层,即会通过层层延伸的关系延伸到最高层。图16如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最高层”虽不是被“基层”直接压住,但是“最高层”的任何动作都能连锁地传递到“基层”。在这个系列中,所有层块都被“基层”压住,形象地表明递进自组织“基层”的意志要被层层体现和服从。
想象从俯视角度看图16,前面谈的“每个母结构之下有若干子结构”会展示出层层扩展——最高层被若干“次高层”所压,每个“次高层”又被若干“次次高层”所压……一层压一层的每一层都是以多压少,基层的子结构最多,相当于“最高层”被众多的“基层”所制约。
对分层的主要质疑是传递失真。有人批评——“十次选举选出中央政府,就意味着民意被稀释了九次……只要一次间接选举中民意被曲解或背弃了,即使其他所有的间接选举都严格尊重了选举人的意愿,所产生的政府也是与民意背道而驰的”——若是单纯传递,当然如此。但是层块结构不是层层传递,而是层层求和。社会意志不是从“基层”传递到“最高层”,而是从“基层”求和到“最高层”。既然不是传递过程,就不存在传递失真和被稀释。层块提升只是求和的扩大。每提升一个层次,意味更多的个人意志加入向量求和。较小的向量分和不断地求和为更大的向量分和,直到最终求出社会意志。
即使从传递角度看,也可以举一个反向例证,专制权力体系有同样多的层次,皇帝只任免其下的大臣,就可通过自上而下逐层任免的阶梯将意志施加给民众。同样逻辑,民众在递进自组织中推举其上一层,再利用逐层递选(相当于权力任免)的序列,为什么不能把民众意志延伸到最高层呢?二者区别只是任免方向调转了180度。事实上,因为自上而下的权力是以少制多,皇帝一人盯一大堆官僚无法做到信息对称;自下而上的权力却是以多制少,每个当选者都受来自多方的时刻监督。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专制皇帝能让意志延伸到基层,递进自组织的民众应该更能让意志传递到高层。当然,前者有一套保证的结构,因此后者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