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摆脱消费主义

认为多数人追求消费,就断定社会意志只能是消费主义的——那是数量求和的思维。人的完整意志除了追求消费,还有对环境、生态、安逸、审美等方面的多种追求,以及对自己和家庭的长远愿景。例如在经验范围,人们尽管有欲望,但懂得量入为出,不浪费,有储备,打扫卫生,房间空气要新鲜,宁愿花钱喝干净水,前院种花,屋后种树……对此无人强迫,完全自由,正是在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日常操持中,自我节制保护生态的各种因素都有。谁家水缸被他人撒尿,一定不会容忍。对人们在经验范围的这种明智、节制和守护进行向量求和,形成的社会意志一定不是消费主义的无尽索取,而会是善待地球和考虑后代的。

代议制把人放在关系疏远且作用渺小的宏大规模中,转化成同质的数量进行求和。面对宏观事物,个人过于渺小,无论是破坏还是保护,作用似乎都可忽略不计,利害也无足轻重。有人往太平洋撒尿,自己能被污染多少?挺身阻止而发生争执是否值得?对于个人,自我是完整的“一”,在代议制中是百万千万分之一。当民主对个人进行简化,个人也会对民主进行简化——对自身而言百分之百的事放在前,百万千万分之一的事放在后。从计算成本与效益的理性角度,搭便车是个人面对宏观公共事务的最好选择,结果却会让社会整体趋向无所作为的纳什均衡。

因此,建立社会的自我节制,首先需要把数量求和结构变成向量求和结构。让个人从经验范围做起,即把交给个人负责的问题放进类似自家水缸的范围。水缸对世界虽再小不过,对靠它吃水的人却是全局,一定精心守护,不容污染;再通过逐层向量求和,把每人对自家水缸的守护聚合成对村庄水井的保护,扩展到对地域河流的保护,最终汇集成人类对大洋大海的保护。

以往的历史进步一直是推动自由和解放。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资源逐步匮乏的今天和未来,仅靠自由和解放不能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必须对无度扩张进行节制。环保人士的呼吁,心灵教育,少扔一些垃圾多保护一些鸟,不足以消除生态危机的前景。呼吁科学家尊重伦理也阻挡不住人类科技发展可能制造的灾难。根本解决只能是建立人类社会的全面节制。那节制当然不能出自老大哥的铁腕,而是递进自组织提炼的理性——随着递进自组织每上升一层,选举人和当选人理性更强一分。这种递进“提炼”形成的社会意志才会把保护地球家园和人类安全放在首位。那时即使普通民众尚未感受气候变化的直接危害,科技似乎只带来利益未造成灾难,递进自组织的高层也敢于实施抑制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划定科技不得逾越的禁区。隔层保护使他们不怕“得罪”大众, 那不是出于专制,而是向量之和优先于数量之和——唯有这种机制才能摆脱以往的两难,做到既有自由又有节制,让生态主义从口号变成价值体系,从哲学变成全民实践的生活方式。

节制须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平等节制。具体的节制是什么,现在无法预见。递进自组织不会主动追求结果平等,但因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意志是等值的,对等值的向量求和会导致整个社会趋向平等。那种平等并非是事先确定的目标,而是自然达到的结果。这必然涉及财富和分配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对“计划”再现的担心——毕竟节制、平等、正义的概念似乎都有计划的基因。然而无需对计划闻之变色。现实世界中比比皆是计划。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沟通,自由市场一样存在种种计划。对计划不信任的理由主要在于单中心不可能准确模拟市场,无法形成合理的价格成本体系,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什么都不会比覆盖整个社会的递进自组织有更多中心,其无所不知,因为需要知道的正是其自身,全部资讯也产生于其自身。由所有社会成员组成的感应系统不存在任何死角,没有比其更充分的信息来源和处理能力,加上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和物联网,形成的计划完全可能比市场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举例,交通的自发秩序是行车者根据经验和行车所见各自选择路线的结果,却仍会有的路塞车,有的路空闲。当所有车的数据被车联网联在一起,电脑系统根据每辆车设定的导航目标和即时方位、速度等,随时算出会在什么时间和路段形成拥堵,据此调整交通灯时间长短和潮汐车道数量,同时给行车者分别规划更快捷的路线,将车辆平均分散于各条道路。这种计画的秩序既优于自发秩序,却对自由没有任何妨碍,只让人更加自由——此例说明即使被广泛认定会导致极权主义的计画系统,也可以是自由的,而非一定通往奴役。

市场经济并非是“历史的终结”。利用递进自组织有计划地改变消费主义,最终形成一个人们共同走向自由平等、实现公平正义、物质富足而不奢侈、从摇篮到坟墓皆有保障的社会。那时的社会发展动力将从物质追求转为审美追求,人类将从物质人变成精神人,完成堪舆动物变成人相比的又一次文明越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