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压力调整

一般来讲,社会意志的反扭力在达到极限前,对权力始终是压力状态,超过极限才可能爆发为强力。强力是特殊情况,压力则是日常状态,时刻都在或大或小地发生作用。

压力本质上是社会对权力实施的沟通进行抵制,导致社会紧张。压力根据不同的社会形态、历史条件、权力集团的态度与能力而变化,除了造成权力体系指挥不灵, 也会因为社会活力下降,内耗增加,影响社会财富增殖和运行效率,对权力集团自身利益与目标造成损失,甚至动摇权力统治。因此明智的当权者不会铁了心与社会意志对抗,一条道走到黑的偏执也与统治的基本原理不容。相对明智的当权者会辨察来自社会意志的压力,调整权力意志与社会意志“吻合”,从而减小社会意志扭曲,缓解所受的压力。有些王朝维持数百年未遭强力改朝换代,正是权力意志在社会意志压力下不断调整,缓解社会意志扭曲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调整,一味脱离社会意志,再强大的权力也不可能一直维持。

权力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吻合”有的是出自权力集团的派别斗争。在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的权斗中,争权者为了战胜对手,往往打起“为民”旗号,扮演社会意志的代言人。他们有意利用社会意志的压力,把人心向背当作权斗武器。尤其是权力集团的新生代,更是需要以此弥补自身弱势,虽然他们内心深处并非真有人民的位置。

权力集团内部层出不穷的“改革派”、“保守派”、“温和派”、“强硬派”,表面看只是政见不同,或是出于野心的争斗,与社会意志无关,但是细究一下,为什么他们要打“为民”的旗号?为什么把人心向背当作武器?归根结底是社会意志的压力在起作用。迎合了社会意志的当权人物,的确也常常在权力集团内部的你上我下中成为赢家。

即使不是出于权斗,仅出于当权者为了自身利益——诸如政权稳定、流传功名,或是职责感和功名心等——去迎合社会意志,也等于是受到社会意志的制约。

社会意志形成对权力的压力,不需要专门结构,也不需要组织,通过完成其他社会功能——经济的、生活的或社会交往的——网络和管道就能传递与汇合,作用于社会各个层面。这种特点使得社会意志利用压力远比使用强力安全、方便、收发自如,因此成为社会意志制约权力意志的主要方式,持久地作用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