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提炼理性

有人说由“庸众”推举“精英”是代议制的悖论。当选举规模远大于选民的经验范围,选民既不能真正了解竞选者,也无法把握领导人应具备的素质。无知可以作为数量相加,但是再多无知也相加不成智慧,智慧却因向量的方向不同无法以数量相加,结果单看都是聪明人,结为群体却成了庸众,道理就在这里。

然而,偏见和局限是相对的。一个公司经理考虑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免不了局限,考虑其公司事务却最全面。农民谈外交政策肯定是瞎说,但再权威的学者也不如他们对本村事务了解。当今世界分为越来越难跨界的多种专业和领域,使得人们不可能得到针对共同事务的同等智慧与参与能力。哪怕给他们再多的平等教育与闲暇时间,也做不到人人成为万事通的全才。当民众在代议制中选举总统或议员,当然只能从国民经济或外交关系而不能从公司或本村事务做判断,落入偏见和局限毫不奇怪。

置身大规模社会的个人有局限和偏见是正常的,没有理由要求人人胸有全局。但是局限和偏见若以数量求和,便被迭加成愈发局限的“深井”, 局限程度与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对权力的压力越大。选举的意义本在择优,在代议制普选中追求数量和的当选者却明知民众是错也得迎合,否则就会被其他操纵数量和的竞争对手超越。权力顺应那种压力对社会不利,也与社会意志的长远目标相违。局限和偏见看似来自民众,却不是社会意志,而是被“数量求和结构”强加于民众的。

解决大众局限不在把每个人都提高到可以把握全局,那永远无法指望,只能用向量求和取代数量求和。那首先要让人们在自己有智慧的领域从事民主,而不是非把他们推到无知领域去从事民主。递进自组织把层块限定在经验范围也是出于此种考虑。对经验范围内的事务,常人无需特殊教育皆能胜任,局限和偏见降到最低。其实全局与局限并不矛盾,全局正是由局限组成,处于不同局部的人视角也一定不同,提炼社会理性就是把所有的局限以向量求和拼接成全局而消除局限,把不同角度的偏见综合在一起而成为正见。

这种方法适用处于同一层块的个人,也适用处于同一层块的“和载体”。递进自组织的上级层块由下级层块组成,每个层块的自我利益和立场即相当于各自的局限与偏见,向量求和将这些局限和偏见逐层拼接为全局和正见,层层递进,达成整个社会的全局与正见。

逐层递进是提炼理性的过程。有两个性质始终伴随:一是各层块选举者与当选者位置接近,素质差距不大;二是当选者在本层块相对出众,主持层块全局也会使其眼光更为全面。前一性质决定了层块内部容易达成共识,选举者不会以偏见和局限约束当选者。后一性质决定了由当选者组成的上级层块可进一步提升理性。每递进一层,选举人和当选人的全局意识便提升一层,眼光更远,责任更大,形成一层托举一层的理性阶梯。

同时,递进自组织还有一种有助形成理性的机制,我称为“隔层保护”——逐层递选在高层与基层之间加入隔层,层次越高隔层越多。不由基层直接选举的高层当选者不直接承受基层压力,要迎合的只是本层块,其决策即使与基层的“数量和”不一致,只要有本层块的支持,间隔层次就保护其免于逢迎大众。这是递进自组织随层次递升理性程度不断提高的原因之一。

社会意志的压力出自社会成员个人意志的“向量和”,大众偏见与局限的压力则是出自“数量和”。之所以在递进自组织中向量和能够矫正数量和,靠的就是隔层。隔层把每人局限只限于其所处局部,把每人权力仅限于经验范围,从而保证了数量和不会压倒向量和。

即使在同一层块,因为三分之二多数才能选举替换在任的当选者,当选者便可以在不同意见超过半数但尚未达到三分之二时,继续坚持其认为正确的选择。这一点亦有助于提炼理性。如果不久便能验证其选择是正确的,便会重新得到多数支持并得到更大信任;若不能证明正确,反对票便会增加到超过三分之二,使其放弃坚持或被罢免。

向量求和不会让单一的偏激压倒全面和长远的平衡,这种意义上的暂时“违背多数”不但可取,而且必要。但是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递进自组织的每一层都可以有效约束上层,为什么约束结果只是提炼理性,却不会叠加大众的局限呢?一方面说当选者只作为“和载体”忠实地追随共同体意志,另一方面又说当选者有能力并有必要在某些问题上违背基层多数,这中间有没有矛盾?

其实,被违背的多数不是向量和,而是数量和——正因为当选者始终是“和载体”,当数量和与向量和不一致时,出于保证向量和,就必须违背数量和。例如得和舍一定是并存的,但是只要没理清,人们往往就只想得而拒绝舍。迭加为数量和,就成了貌似大众的意见。然而不舍不会有得,向量和的选择一定把舍和得放在一起,想得就必须舍。所以,递进自组织的高层决策与大众意见不同,其实只是求出了向量和与尚未求出向量和之间的区别。

可以放心的是,到底什么是向量和,不由高层当选者自己说了算,不会像“人民”概念那样可以信手拈来,任意冒用,而是在递进自组织的逐层求和过程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