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数量求和的被操纵
理论上只要有选举,权力一定要对社会意志的压力让步,否则就会被选举更新。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虽然权力意志不会公开扭曲社会意志,所作所为皆符合法律和程序,但是其与社会意志仍有差距。一个典型例子是,在数年以来的盖洛普民意调查中,国会议员都被美国民众评为在道德与诚信方面最差,甚至是以职业排名的倒数第一1。然而国会议员正是民众选举出来为自己代议的。如果不是代议制存在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黑色幽默式的结果?
从本文角度分析,问题根源就在代议制是数量求和结构,而社会意志是向量求和的结果。数量求和结构无法完成向量求和,因此社会意志便无法在数量求和结构中真正体现。
正是数量求和与向量求和之间的差别,造成了代议制的现实与理想之距离。一方面代议制权力的确会在民众压力下让步,那却不是向量和的压力,而是数量和的压力;另一方面,代议制权力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乃至操纵数量求和的过程与结果,才导致上述黑色幽默。
前美国副总统戈尔(Al Gore)回忆其在1984年竞选参议员时,当民意测验显示他的领先优势消失时,竞选顾问提出了在广告方面的投入与策略,并保证按其计划操作可在3周内让戈尔的支持率提高 8.5%。3 周后,支持率不多不少正好提高 8.5%( Al Gore: The Assault on Reason)。这固然可能存在巧合因素,但也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代议制政治对数量求和的操纵。
代议制选举将“是”或“否”的投票相加成彼此对立的数量,决定最终结果。如何利用数量求和达到目标,既是精确的学科,也是可观的产业。花在竞选和立法游说上的钱爆炸增长,代议政治的结果与钱的投入密不可分。这种过程的主导权掌握在权力元手中。无权元虽然握有票权,但调侃的说法是“无权者可以自由地投票,金钱和权力可以自由地操纵,无权者也可以自由地被操纵”。这虽有以偏概全,在相当程度上也是现实的反映。
有太多故事描述政客在代议政治游戏场上玩的花样,以致他们在民众中丧失信用,同时又挡不住他们继续拿到足够的选票。代议制的各种投票制都无法改变这种荒谬,原因就是囿于数量求和的结构。
只要社会仍处于二元结构,无权元对有权元的沟通管道就总能被权力动手脚。比起专制,代议制权力是用软性方法。专制的蛮横一目了然,代议制却让结果看似是民众自己的选择。照搬代议制的转型社会,有的出现民主倒退乃至只剩形式,往往是当权者利用代议制的政治手段操纵选举、蛊惑民意、控制舆论,结果让民众自以为民主地再次被专制。新诞生的专制者可以获得足够的选票,完全无需作假,但那正是通过蛊惑和操纵形成的数量和,而不是社会意志的向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