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向量
二元社会的任何一元都不是单一的,存在着不同的集团、派别或敌对阵营;有地域划分、民族不同、文化差别、职业不同、社会地位高低等;有分立的政治权力、企业权力、传媒权力、团体权力、党权、军权、地方权……不同的权力、派别、集团或阵营各有不同意志。社会发展直接表现出来的,并非个人意志的求和,而是不同集团相互争斗与交易的结果,充满偶然的故事和戏剧。
不过所有不同的权力、派别、集团或阵营都离不开“民”。无民则权无处可施;进行权力斗争的党派、阵营也需民的支持,因此或是利用社会意志的反扭力壮大自身,或是缓解社会意志的反扭力防止民反。在这些过程中形成权力意志对社会意志的“吻合”。
把权力斗争的各方视为“大向量”,每个大向量自身内部都是数量求和的二元结构。由其君主、领袖、党魁、帮主们的权力意志决定大向量的方向,大向量的大小则取决其拥有的数量——管辖人口、拥护者、成员人数乃至民意和人心向背,形成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群众运动或山头帮派。
历史上,大向量之间首先是力图把对方作为数量相“加”——征服、吞并、招安、收编……或者将其作为数量“减”掉——民族仇杀、阶级斗争、宗教圣战、思想迫害、专政、镇压、清洗……分歧往往被强行扩大到 180°,非此即彼,你死我活。只有在谁都没有绝对优势、无法完全加掉或减掉对方时,才不得不进行妥协、交易,互为制衡,形成联盟、“远交近攻”或“合纵连横”……得到的结果并非社会意志,仍然是权力意志。参与求和的大向量都不是为了社会意志,而是为了争权,但是社会意志的反扭力会被当作一种能量和资源,有助夺取或扩大权力,因此大向量求和会比仅有一元的权力更多地与社会意志出现“吻合”。
大向量求和是以数量求和为基础的,没有足够数量就不具备参与求和的实力,只能被其他大向量加或减。这必然会促使大向量强化自身的数量,一方面内部统一意志,不容异端;一方面知道民心所向是根本。当有多个大向量并存时,民众的以脚投票便有了决定胜负之力。挑战统治权力的新兴力量正是靠争取民心从小到大,直至问鼎天下。
虽然历史展现的往往是大向量求和决定历史的结果,社会走向似乎与社会意志无关。但那只是外在的。大向量之间的竞争导致各方对社会意志反扭力的利用,以及与社会意志有意无意的吻合,决定了社会意志在历史峡谷的幽深处引导着万宗归一的走向。单看每个大向量,无一真正代表社会意志,显露的多为权力之恶,但当它们凑到一起进行求和,却会在相互的左突右冲中,泥沙俱下地沿着历史峡谷的方向奔腾。即使是在极权的一元权力中,也有潜在的多元势力明争暗斗,为社会意志的体现提供契机。
而开放社会的自由多元更会提高权力与社会意志的吻合程度。代议制的进步在于给政党、选区议员、压力团体和 NGO 开放空间,把以往少数僵硬的大向量分解为规模较小的更多向量,从而让民众选择大大增加。这种向量间的互动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认可体制,遵循规则,互相容纳,以妥协换让步,内部则以求同存异取代大一统,统一意志让位给个人意志自由选择。这种进步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过只到这一步,仍然还是精英在权力元之内玩的权力游戏,对社会意志的体现还是为了权力本身,因此社会意志的体现不会是完整的,也不会是即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