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京城的沿革
北京地处古燕地,自周汉时文化开启,辽时开始建都,以后金、元、明、清均以此地为帝都延续至今。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各朝代之间虽在位置、地形、广袤之域等方面稍存小异,但在整体规模上则是相互类通,基本上均依同一建筑手法进行营造。下面所记为北京城沿革概要。
一、辽都
辽都在今天北京的西南部。据光绪《顺天府志·辽故宫考》篇记载:
遼會同初受石晉獻幽州始至自南京備法駕入拱辰門禦元和殿行入閣禮又御昭慶殿宴南京群臣(遼史太宗紀桉石晉以地獻太宗駕至既有元和昭慶等名則猶非遼所建之宮殿也蓋幽州自安史叛亂已稱大燕唐末劉仁恭復偕大號當時創建□久有宮殿名遼特仍其舊耳)
也就是说,宫城的建筑并非是根据辽人的意匠新造,只是沿袭了旧制而已。此说也许有理。辽代宫城三十六里(1)见方,高三丈,设有敌楼战橹,四方开八个门,城之南隅有皇城区域,全城为三重区划。
二、金都
金都在今天北京城的东南部。有关其宫城营建,《顺天府志》的记载如下:
金太祖至燕京入內見大殿動搖出於城東紫村建寨(遼史拾遺十二)未嘗營立宮室也熙宗時始詔盧彥偷營造燕京宮室(金史盧彥倫傳)海陵欲遷都於燕迺先遣畫工寫汴京宮室制度至於闊狹脩短曲盡其數(北盟會編二百四十四引張棣金虜圖經)有司以圖上爰以梁漢臣充修燕京大內正使孔彥舟為副使按圖營之運一木之費至二十萬舉一車之力至五百人(續通鑒綱目)自天德四年起至貞元元年畢工凡役民八十萬兵夫四十萬作治數年死者不可勝計宮殿皆飾以黃金五采,其屏口窗牖亦皆由破汴都輦致於此(攬轡錄初汴中宮匠有名燕用者制作精巧凡所造下刻其名及用之於燕而名己先兆)恢麗閎侈勞費以億萬計貞元四年金主亮率文武百官駕始幸焉(續資治通鑒一百三十一)
金的宫城是模仿宋的汴京所建,其面积为方圆七十五里,四方开二十二个门。城中央为皇城,方圆九里三十步,殿门九重三十六个,皆以碧瓦覆顶。正门曰应天门,正殿曰大安殿。据推测,金大内的位置在今天的广安门右安门外。
三、元都
元都基本上就在今天北京城的位置。元取代金,一开始将此地命名为燕京路,世祖至元四年定都此地,于中都北三里处营建,改称为大都路。都城方圆六十里二百四十步,四方开二十一个门。宫城中央为皇城,周围九里三十步,开六个门。正殿曰大明殿,《顺天府志》有关此殿的记载如下:
(前略)大明殿(故宮遺錄)乃登極正旦壽節會朝之正衙也(輟耕錄元世祖紀至元十八年二月發侍衛軍四千完正殿二十一年正月帝御大明殿右丞相和爾果斯率百官奉玉册玉寶上尊號)殿十一間東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柱廊七間深二百四十尺廣四十四尺崇五十尺寝室五間東西夾六間後連香閣三間東西一百四十尺深五十尺崇七十尺青石花礎白玉石圓文石甃地上籍重菌丹楹金飾龍繞其上四面朱瑣窗藻井間金繪飾燕石重陛朱闌塗金銅飛雕冒中設七寶雲龍御榻白蓋金縷褥(輟耕錄 故宮遺錄殿基高可十尺前為殿階納為三級繞直龍鳳白石闌闌下每楯壓以鼇頭虛出闌外四繞於殿殿楹四向皆方柱大可五六尺飾以起花金龍雲楹下皆白石龍雲花頂高可四尺楹上分間仰為鹿頂斗拱攢頂中盤黄金雙龍四面皆緣金紅瑣窗間貼金鋪中設山宇玲瓏金紅屏臺臺上置金龍床兩旁有二毛皮伏虎機動如生)并設后位(輟耕錄 案朱彝尊雲前代未有帝後並臨朝者惟元則然故大明殿亦設后)位焉……
由以上可知其状。
关于建筑形式及装饰有记载曰:
“凡诸宫门,皆朱户丹楹,藻绘彤壁,琉璃瓦饰檐隙。”
由此可知门制。又有:
“凡诸宫周庑并丹楹,彤壁藻绘,琉璃瓦饰檐脊。”
由此可知庑廊之制。朱即以朱漆涂之,丹即丹垩。彤壁是指用红石灰涂过的墙壁。藻绘指着色纹样,琉璃瓦指施以釉药的瓦。檐即我们所说的“轩”,脊是我们所谓的“大栋”。琉璃瓦的颜色或青或黄或碧,现已无法考证。
据《顺天府志》记载,宫城内外诸殿门皆颇精细,此处略去不录。
四、明都
明成祖(洪武)以元故宫为都,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此时将故都北方缩短五里,城门因此从十一减掉两个,剩下九门。
永乐十五年改造宫城,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于旧都金陵置应天府,彼称南京,此称北京。
北京城周围四十里,开九门。这些门于正统二年大半进行改造后延用至今,其名称如下:
其幅员试与日本延历年间的平安城比较如下:
永乐年间的北京城 | 延历年间的平安城 | |
东面 | 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 | 一千七百五十三丈 |
西面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 | 同上 | |
南面 | 二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 | 一千五百零八丈 |
北面三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五寸 | 同上 | |
面积 | 一千零五十四万二百坪(2) | 七百三十四万三千一百坪 |
不过,两国彼此的尺度并不统一,延历时的大尺相当于日本曲尺的九寸七分八厘。明朝量地尺称大明铜尺,相当于日本的一尺二寸多,明朝木匠尺相当于日本的九寸三分弱。明朝的尺度有好几种,测量永乐时期的北京城用的是哪一种尺度已不得其详。此处是假设以日本曲尺均一算出的面积。北京城的形状并不是正直角形,其面积的精算十分困难。此处所举只是一个概数。总之,永乐北京城的面积要比延历平安城大百分之四十五。
嘉靖三十二年增筑京城南侧的包城,即现在的外城,万历三十三年改修。总长二十八里,南有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东有广渠门、东便门,西有广宁门、西便门。南面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东面一千零八十五丈一尺,西面一千零九十三丈二尺,墙高二丈,垛口四尺,基厚二丈,顶收一丈四尺。皇城在内城里,外周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向南有大明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北有北安门。紫禁城在皇城之内,南面第一重曰承天门,第二重曰端门,第三重曰午门,承天门内东有太庙,西有大社稷坛。城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元武门。午门以内配置九重殿门。下面一节是《顺天府志》的拔萃:
午門之內曰皇極門(夢餘錄 桉皇極門舊名奉天門考夢餘錄云嘉靖三十六年奉天等殿門災明史輿服志云帝以殿名奉天非題扁所宜用宜更定以答天庥明年重建奉天門更名曰大朝門 夢餘錄又云四十一年三殿成改奉天殿曰皇極殿門曰皇極門據此是奉天門經改為大朝門甫經一年又改為皇極門也明宮史俗所謂羅兒天銅壺滴漏在此又舊聞致引愨書云皇極門外兩廡四十八間除曠八間實四十間東二十間為實錄玉牒起居諸館及東閣會坐公揖在焉西二十間上十間諸王館下十間則會典諸館也)左曰弘政門(夢餘錄 明宮史弘政門即東角門也嘉靖四十一年改束角門曰宏政考選通政司參議及鴻臚守官在此)右曰宣治門(夢餘錄 明宮史宣治門卽西角門也嘉靖四十一年改西角門為宣治)居西向東曰歸極門(夢餘錄 明宮史卽右順門 夢餘錄嘉靖四十一年改右順門曰歸極 明神宗實錄萬曆二十五年六月戊寅歸極門火延燒皇極等殿文昭武成二閣廻廊皆燼考天啟七年修建極等殿成蓋歸極門當亦於此時竣工云)居東向西曰會極門(夢餘錄 明宮史卽左順門 夢餘錄嘉靖四十一年改左顺門曰會極門 桉玉光劍氣集云會極門凡京官上下接本俱於此處)皇極門內居中向南者曰皇極殿(蕪史 桉皇極舊名奉天殿 明典奉天殿永樂十五年十一月建 夢餘錄嘉靖卅六年奉天等殿災四十一年三殿成改奉天殿曰皇極殿 舊聞攷引明神宗實錄萬曆四十三年八月庚戊重建三殿 熹宗實錄天啓五年八明戊戍皇極殿豎金柱九月甲寅門工成七年八月乙未中極殿建極殿插劍懸牌三殿開工自天啓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起至七年八月初二日報竣)殿兩傍左向西者曰文昭閣(酌中志 明世宗實錄嘉靖四十一年文樓更文昭閣 三朝野史崇禎十五年八月上御朝畢登文昭閣閣在皇極殿東上步下閣御德政殿召五閣臣言文昭閣兩旁可建直房朕不時召對及講讀有疑問先生往來亦便翌日遂於閣左右各設直房)右向東者曰武成閣(酌中志 世宗實錄嘉靖四十一年武樓更武成閣)南北連屬穿空上有滲金圓頂者曰中極殿(酌中志 明世宗實錄四十一年九月三殿成改華蓋殿為中極謹身殿為建極詔曰人君建中建極乃敍疇錫福之基臣民會極歸極實欽若從夂之道特崇表正用廸訓行 野獲編卷四太祖初定大朝會正殿曰奉天殿門名亦如之其後文皇營北京遂仍其名世宗更其名曰皇極而華蓋殿則曰中極謹身殿則曰建極蓋取洪範之義若皇極建極本屬一義而中極尤為無出)殿之兩傍東曰中左門(酌中志 舊聞考引愨書中左門之左有小廂房扁曰德政殿崇禎十五年五月召諸臣入對於此)西曰中右門再北曰建極殿殿居中向後高距三纏白玉石闌干三上者雲臺門也與乾清門相對兩傍向後者東曰後左門西曰後右門即雲臺左右門亦名平臺(酌中志 明宮史凡召對閣臣等官或於平臺即後左門也又召對記崇禎丙子八月十六日上禦平臺召諸成入對)又東曰景運門西則隆宗門門西向南者曰仁德門中則乾清門門外左右金獅各一門內丹陛數重(酌中志 天啟宮詞注乾清宮丹陛下有老虎洞洞中甃石成壁可通往來)其居中南響者為乾清宮大殿(夢餘錄 明武宗實錄正德九年正月乾清宮火至十一年十一月乾清宮成萬曆二十四年乾清宮又災至二十五年二月又建 桉宮史大扁曰敬天法祖崇禎元年八月初四日懸掛係司禮監掌印高太監時明筆以正殿扁額令官侍書之明之失紀卽此可見)殿左曰日精門右曰月華門左小門曰龍光右小門曰鳳彩殿之東西有斜廊廊之後左曰昭仁殿(酌中志 明史輿服志明初東為宏德西為肅雝至萬曆十一年更名東暖閣曰昭仁西暖閣曰宏德)右曰宏德殿皆南嚮又小殿二左曰端凝殿(酌中志 志又云端凝殿尚冠等近侍所司御服袞冕玉帶等錢糧儲此)右曰懋勤殿(酌中志 明典彙嘉靖十四年秋乾清宮左右小殿成上命禮部尚書夏言擬額殿東貯冕弁西藏書史言擬左曰端凝右曰懋勤上悅曰卿所擬取端冕凝旒懋學勤政義甚善遣中使賜言金幣)殿東西各有角門宮後披簷東曰思政軒西曰養德齋(酌中志 明宮殿額名思政軒養德齋崇禎五年四月添額 桉宙載云暖閣在乾清宮之後凡九間有上有下上下共置床二十七張天子隨時居寢制度殊異)再北則穿堂居中圓殿曰交泰殿滲金圓頂如中極殿制再北曰坤甯宮皇后所居也有中門向後閉而不開(燕史 明宮殿額明坤甯宮嘉靖十四年七月添額)宮左曰永祥門宮右曰增瑞門(夢餘錄 明宮史俱萬曆二十五年二月十一日添額)宮之東披簷曰清暇居北圍廊曰遊藝齋(夢餘錄 明宮殿額俱崇禎五年十月添額)宮之後左曰景和門右曰龍福門再北右曰端則門左曰基化門正中為坤甯門(夢餘錄 明宮史坤甯宮有門原曰廣運門嘉靖十四年七月改曰坤甯門)
也就是说,现在的紫禁城几乎与当时的规模完全一样。
总之,北京之地自辽以来是金、元、明、清各朝的都城。其殿门的规模和形式各朝代虽不尽相同,但大体均有类似之处。至于历朝的宫城建筑沿革,应该另立题目留作他日研究。
———————————————————— (1) 此处作者未标明是日本里还是华里,故照引原著用字,辅以换算数值供参考。1日本里≈3.94千米。
(2) 1坪≈3.3平方米,以下不再一一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