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中国窑洞[1]建筑
前些日子“亚东摄影协会”希望我就中国窑洞建筑写些东西。我对窑洞建筑未有专门研究,只是在中国旅行时目睹过许多窑洞,且未收集有价值之资料,故打算回绝这一差事,但毕竟协会之希望如同命令,以下仅谈所见所闻,以此敷衍塞责。
余于1906年在河北、河南、陕西地区旅行及于1918年在山西省调查时,意外发现该地有众多窑洞建筑,颇感惊讶。《易·系辞》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故穴居当系蛮荒时代数千年前之事,而于今犹见众多窑洞,谓其不可思议当属正常。在余旅行范围内该窑洞建筑绵延河南、陕西、河北数省,窑洞居民至少不下百万人。
如此原始之窑洞建筑何以行之尚广?其原因全然关乎气候风土。
首先,该地区由所谓黄土层形成,窑洞建筑主要发育于此黄土高原地区。据地质学家研究,此黄土高原系地质年代第四纪初中亚飓风劲吹,由其携带之沙尘堆积而成。沙尘覆盖原野山谷,厚度达二十多米乃至数百米。此黄土高原于几万年间为雨水侵蚀,或成地隙,或成山谷,或成河床,或成道路,四处皆有悬崖峭壁[2]。尤其道路两旁之悬崖峭壁,如著名之函谷关、潼关等达数十丈乃至数百丈,可谓壁立千仞,难以崩塌。该黄土层系风沙运动造成,故其质地极其细腻,且黏着力强,纵令悬崖峭壁凌空劈立亦坚固无比,少有崩塌。故而黄土高原地区无论是山是谷皆为农人修作阶梯状,以此作为耕地,其阶梯侧面几近垂直。余旅途中曾见一农夫修补梯田崩塌处,只见他以锄取来带湿气之田土填入崩塌处,以锄扣击后该处又成垂直状。此方法虽显随意,但一度修补后再无轻易崩塌之虞。因此黄土有如此优良坚固之性质,故中国人可大量取自田土,将其倒入木框内夯实,做成泥砖,建造房屋墙壁,而不致在短时间内倾覆。
此黄土高原四处皆为悬崖峭壁,且农夫为耕种作梯田,故很容易在此峭壁上打横洞,造土室。此即所谓之窑洞。此黄土虽较坚固,但开凿却不困难。既能易打横洞,又无窑壁、窑顶易崩塌之虞,故此地最适于居住窑洞。
其次与气候有关。此黄土高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仅在八九月雨季时降雨,其余时间几乎无雨,空气极为干燥,从而不为窑洞雨湿而苦。此地气候最适于居住窑洞之缘由即在于此。而且此地夏季阳光直射,温度颇高,达华氏一百三四十度,[3]但因空气干燥仅感觉热,在日荫处不太出汗,尤于窑洞中倍感清凉。冬季寒风凛冽,但洞中较温暖。窑洞冬暖夏凉,故最适合此地生活。
再次此地雨水少,空气干燥,不适于树木生长,杂草亦不繁茂。漫山遍野树林密布之景象绝不可见。北部中国可谓几乎无树。深山幽谷间有土壤处悉化作耕地,弃之不用之处仅为山脊露出部分。唯于平地民宅附近可见些许树木。树木如此匮乏,故建筑所需木材常感不足,以木材构筑屋舍极为困难,或根本为不可能。又,黄土层发达地区石材供应亦不足,以石材建造屋舍亦为难事。不得已烧砖[4]造屋为唯一选择。实际上此地纯粹木构、石构建筑几近于无,多为木石砖混建筑,尤以泥砖建筑为多。而简便实用之窑洞此地更多。
以下根据余旅途中之所见所闻说明窑洞状况与窑洞部落之生活。
窑洞在峭壁处横打洞穴即可建成,故于黄土高原地区四处可见。有一家居住之窑洞,亦有整个家族悉数居于一连串窑洞群之窑洞。余于自河南郑州至洛阳途中在巩县附近调查,往返两次皆寄宿于窑洞旅馆。另一次系于陕西省乾州以北八里、人称梁山之地调查唐高宗乾陵时,工作未结束日已西斜,故欲投宿于附近村落,但该村民咸居于窑洞,故以无法接待洋人为由婉拒余等请求。不得已只得拖曳疲惫之双足返回乾州城内,于翌日回头再做调查。又一次于西安城内见有一深四五十尺许、广约数百上千平方米之大地坑,坑底有众多儿童嬉戏于内。因不解靠近仔细一看,坑内崖壁上亦多有窑洞,贫民如乞丐蠕动其中。他们乃一批为社会竞争所淘汰之可怜落伍者,无法于地面求得居所。由于除雨季外无降雨之虞,而即令降雨亦关碍无多,故他们于此可求得安全之栖所。
同为窑洞,因地方、阶级之不同而各自有异。最简单者乃于崖腹处打横洞,其入口设木门,入口旁筑灶。内部窑顶作穹隆状,于窑壁挖出一稍高凹进处作床。室内宽敞之人家会于窑洞上方设小窗或排气孔。此类横状窑洞有一室者,亦有二室、三室相通者。山崖上部为梯田等且较平整时,往往有人自上而下深挖洞穴,于洞底作庭院,之后从崖腹挖通道达此洞中庭院,再以此庭院为中心,于其四周挖窑洞作寝室与储藏室等。第一九八图1即其中一例。该建筑通道前设门(第一九八图)。
第一九八图 中国窑洞建筑
家境稍好者以砖或石材修筑窑洞洞门,门前设庭院,庭院四周绕有砖墙或土墙,设门,外观堂皇。图2系伊东博士作图,为河南省巩县附近窑洞平面图与外观图,入口设木门,与此窑洞相连之第二室上方开有小窗。
图3亦为伊东博士作图,入口处以砖作大尖拱,入口上方开有小通风窗。
图4为河南省巩县附近之关店、余下榻之窑洞外部图。旅店炊爨处设于另一窑洞内,几处窑洞横排于崖壁上以作客房。该客房以石块包裹崖壁,入口上方作半圆拱,装木门,建简单小屋檐。内部窑顶以石材作筒形穹隆状,于两侧窑壁再挖几处洞穴,放置客床于其中。此类旅店属颇高级旅店。余寄宿之旅店规模很大,但极不卫生。
图5系巩县以西二十里堡某旅店之平面图。该窑洞旅店广约4.5米,深约22米,窑顶呈筒形穹隆状,入口设木门,内部两侧窑壁开凿若干大小不等之客房,其大者供家庭旅客之用,或设双人床;小者仅设单人床。入口附近筑灶,便于做饭。余于1906年12月24日——一个严寒冬日与冢本工学博士及已故平子铎岭先生投宿于此。同行者除余等3人外还有翻译与男仆。此外还有余等乘坐之四辆马车、八匹马、四名马夫一道寄宿与安顿于此窑洞。余就寝于入口右方第二室。室内煤油灯灯火摇曳,昏暗惨淡,充满着带硫黄味之恶劣煤烟,烧饭时散发之猪油香味与马粪马尿臭味混杂,呛鼻不已。因室内稍显温暖,人几乎窒息,感觉不快。
窑洞乃极为原始之建筑,故认为其仅为贫民住宅将大错特错。如上述,此地不论富者贫者皆住窑洞,旅店客房亦为窑洞。又,寺庙亦设于窑洞,其中安置佛像、神像。余于某地曾看见兵营亦为窑洞。总之,自古以来窑洞之出现系适应当地气候风土之结果,只要黄土高原与气候不变,则此地之窑洞生活与世事变迁无涉,恐将永远持续下去。
本篇曾刊载于《东亚》第五卷第二号(1928年2月)。
————————————————————
[1] 这里所说的窑洞包括挖入地下的窑洞,即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地窑或地坑建筑。——译注
[2] 原文如此。是否黄土高原四处皆为悬崖峭壁,于此存疑。——译注
[3] 按100华氏度为37.78摄氏度计算,该地最高温度约为41~42摄氏度。
[4] 原文为“烧砖”。恐为笔误。因为烧砖需要木材,而此地如上述又缺乏树木。又如后述,此地“尤以泥砖建筑为多”,故此砖似多为“泥砖”。——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