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去年2月从日本出发,经朝鲜从中国东北进入中国。向北以北京为中心,游历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各地。8月中旬向南到达上海,遍访南京、镇江、苏州、杭州、绍兴、宁波等地,接着上天台山后再访上海。今晚承诸位郑重邀请,得以聆听高论,光荣之至。下个月13日我打算访问印度,现正在等待便船。今晚诸位希望我以中国为题,作一个旅行中国最终纪念的发言。这对我而言是一个终生难忘的事件,并不特别有趣,但干事一定让我说上几句,所以下面打算从专业的角度谈一下以上海为中心的旅行见闻。
一、南京
我先到南京。普通游客参观南京一般是到明故宫、明孝陵、城内贡院、鸡鸣寺、清凉山、朝天宫、北极阁、莫愁湖、雨花台等景点。这些地方历史氛围浓厚,景色也极佳。众所周知,三国时代吴国孙权奠都南京。六朝时代东晋与南朝的宋、齐、梁、陈也建都于此。因有此历史背景,所以与周、汉、三国时代不同,南京至少会有南朝遗物,但令人意外的是南京几乎不存在任何南朝遗物。之后明太祖定都南京,永乐帝时迁都北京,将该地称作南京。此后这里成为南方文化中心,高度发达。太平军发动太平天国革命时南京被焚,过去的遗物几乎化为乌有,唯有明故宫遗址和太祖孝陵留存下来。有一处古老的建筑栖霞寺值得一提。从南京乘火车向东行进至第三个车站是孤树村站。下车向正南方向走可见一座山,人称摄山或栖霞山。顺其山麓左侧前行约1.5公里处就是栖霞寺。此寺有南朝的石窟和据认为是唐初的舍利塔及唐代的明征君碑。乘火车返回西面时还能见到梁代陵墓。最初一座是张家库的梁墓,第二座是梁安成康王墓。再向南京方向前行有梁始兴忠武王墓,接着有梁萧侍中墓。看完这些陵墓到下一个车站尧化门站。
1.梁墓
南北朝艺术经中国传入朝鲜,再经朝鲜输入日本,成为日本飞鸟时代即推古天皇时代艺术。中国当时遗物多遗留于北方,洛阳附近有个地方叫龙门,大理石山上开凿许多石窟,其内外雕刻众多佛像。这些都是从北魏时代到隋唐年间建成的。另外,从山西省大同向西行走三十里,有个地方叫云冈。此处凿有许多北魏时代石窟,雕刻大小佛像数千。此外山西省太原县天龙山、河南省巩县石窟寺也刻有许多佛像。山东省各地也遗留许多佛像。通过这些遗物,今天可以明确了解北朝时代艺术形式。北朝遗物如此丰富,但南朝艺术值得关注的资料甚少,好在今天南京多少可见一些南朝遗物,可谓是一种幸运。(第三一二、三一三图)
第三一二图 梁安成康王墓石狮
第三一三图 梁安成康王墓石碑
安成康王墓 安成康王是梁武帝第七子,薨于天监十七年(518),即距今一千四百年前,也就是日本继体天皇[1]年代。该墓在甘家巷,如今石碑一对、石阙、石狮各一对,孤独地竖立在民房一侧污秽之地。
始兴忠武王墓 始兴忠武王是梁武帝第十一子,薨于普通三年(522),亦即继体天皇年代。该墓在前墓西面约八百米处,地点叫黄城村,如今仅有石碑和石狮站立水田中。距此碑东面不到一百米田地中还有一对石狮,但推想应该属于其他陵墓。
张家库梁墓 为何人之墓不得而知。此处除石狮一对外还有碑趺一座埋没于土中,略微可见。
萧侍中墓 萧景卒于普通四年(523)。此墓有石阙、石狮,但因为要赶火车未及见到。
这些梁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安成康王墓。陵墓先有石狮一对,其次有石碑,再次有石阙、石碑各一对,次第排列。该石碑下有石龟为台座,上面竖立碑身。碑头圆,四周雕龙,碑面开有孔,系汉代遗制。篆额四周雕有龙和唐草图纹,碑侧雕有奇异纹饰。该石阙为长形柱状,有竖沟,竖立在刻有某种动物的台座上,上部作长方形碑额,雕刻一些文字,大意是某王神道即墓道……,其余今已磨灭不可读。石狮长约十二尺,高九尺五寸,姿态极为雄健奇异。始兴忠武王碑保存稍完整,与前者形式相同,下有龟趺,但今已埋没土中,不可见。此处石狮与张家库石狮形制相同。碑身雕刻的唐草纹与日本推古式纹饰相似。
2.摄山栖霞寺
栖霞寺在摄山山谷间。该山系石灰石构成,南齐时代开始在此开凿石窟,之后的梁代继续开凿。其中最高大的石窟中有高三十尺的大佛,左右有菩萨、仁王像。该山岩体松软,易磨损,所以后世在雕刻物上涂白灰,又画蛇添足施彩色,甚至在乾隆时代还加以涂抹施彩,因此原有形制已不可辨。但于今大佛像白灰处处剥落,原覆盖住的形象暴露出来。从其衣纹襞皱看其作法与日本奈良法隆寺佛像衣纹非常相似。日本飞鸟时代艺术属于中国南北朝系统一事于此有清晰的结论。该寺有五级石塔,非常精巧,满是雕刻。据说是隋代作品,但我认为应该是唐初作品,即大抵为高宗至玄宗时代所作。高约三十尺,下有台座,上立五级塔。台座四周呈八角形,每面都刻有释迦事迹,亦即呈现释迦八相。第一面是“托胎”,即摩耶夫人梦见菩萨骑白象入胎中而惊醒的瞬间场面。第二面是“诞生”,即释迦从摩耶夫人右肋生出的场景。第三面是“出游”,即释迦骑马出城门,看见道旁有许多老人、病人、死人、乞丐等,感到现世无常的场景。第四面是“逾城”,即释迦骑马逾城,一夜出逃数百里出家的场景。第五面是“降魔”图,即恶魔妨碍释迦行进图。图中雷神脚踏大轮,敲击大鼓;风神打开口袋,释放大风;某神降霰,某神掷岩石,其他魔神挥舞剑、青龙刀、铁锤。接着还有“成道”“说法”“入灭”图。画面刻写印度事迹,但其人物服装、宫殿及其他背景没有任何印度文化因素。这一点非常有趣。看到这些画面可以了解唐代社会情况。塔整体形态良好,令人兴味盎然,惊叹无可比俦,可谓南部中国的骄傲。唐“明征君碑”中的明征君是开辟摄山之人,碑中刻唐高宗御制碑文。碑立于距今一千二百四十二年前,是唐代的代表性石碑,极为精巧,上面刻青龙,侧面刻唐草纹饰。栖霞寺不大为人所知,即使有人去南京也不大有可能去那里,但我认为有务必一去观看的价值。
3.明故宫
南京城向东面突出有一处盆地,其中心又环绕方形城壁,正面开午门,东面开东安门,西面开西安门,北面开北宁门,名曰明故宫,但如今已荒废,仅残留遗址。午门最大,现仍有壮阔的砖筑塔基,开五个门,原先上面有楼阁。门内有五座石桥并立河沟上,曰五龙桥。桥头方向深处原有宫殿,但如今已付阙如。现在建有一座简陋的西洋建筑,称“古物保存所”,陈列南京以及附近发现的遗物,但规模不大。我看见仅陈列汉代至六朝时代的砖三四十块。
4.明太祖孝陵(第三一四图)
第三一四图 明太祖孝陵石像生
原有门和大石碑,过该处有狮、骆驼、象、马等石像生并列。石像几乎与实物等大,由一块石料刻出。过此类石像生有石柱,接着是武官、文官石翁仲像,最后是坟墓。中国自汉代起即为建坟大费周章,于墓前立石人,排列石狮、石虎、石马、石羊等。此风气一时间有所衰退,但至唐代此风又起。例如西安府乾州唐高宗陵设备最为完备。及至清代仍蹈袭此风气。
二、镇江
镇江无古物。在此处虽可见金山寺、甘露寺,但金山寺七级塔为最近所建。甘露寺八角塔较古老,原有十三级,但如今上部已崩塌,仅剩下部两级。从其形制分析为宋初即距今约九百年前所建。听说焦山有著名的“瘗鹤铭”残碑以及许多有趣的宝物,但我未去。(第三一五图)
第三一五图 甘露寺铁塔
三、苏州
苏州有许多有趣的场所,城内有瑞光寺、双塔寺、报恩寺、开元寺、玄妙观、沧浪亭等。开元寺有不用木材全以砖筑的殿堂,称“无梁殿”(藏经阁)。沧浪亭庭院为中国式庭院,令人兴味盎然。城外有寒山寺、枫桥、虎丘等名胜古迹,但重要的仅为前举的三个例子。
四、杭州
我在中国旅途中认为杭州是最为有趣的游览地。城市西面有西湖,其直径约有1.6公里,系大型湖泊。环绕西湖四周散布许多名胜古迹,可以泛舟与乘轿观赏,但花一周和十天时间也看不完。我待在杭州四天还有许多地方未能参观。杭州值得一去的地方有孤山、三潭印月、保俶塔、大佛寺、岳飞庙与墓、灵隐寺、三天竺、中天竺、上天竺、净慈寺、雷峰塔等。(第三一六图)
第三一六图 杭州西湖
西湖 中国山岳、平原、江河、湖泊皆面积巨大,唯西湖拥有小巧紧凑优美的景致。湖中有小山丘形成的岛屿,称“孤山”,还有三潭印月等闻名于世的胜景,更添一番风韵。此去孤山有白公堤,相传为白居易所修;还有苏堤,据说是苏东坡所筑。此外还有两三座堤坝将湖面分割成几处。湖水三面环山,一面开放,开放处即市区。过去西湖东岸有城墙,别有一番韵致,但如今被拆毁,市区直接延伸到湖岸,故从前的景致荡然无存。加之医院和洋人住宅、西式旅馆等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湖边,损害了自然景观。但从西湖南面到西面往昔景色依旧,显示出日本式风情的意趣。总之西湖沿岸名胜古迹繁多。
保俶塔 登临耸立于西湖东北面的宝石山,西湖美景一览无余。屹立于山顶的保俶塔建于吴越王时期,距今约有一千多年。旧砖之上至元代又垒葺新砖,但新砖底边损坏,被覆盖的旧砖暴露出来,古砖构件等四处可见。保俶塔附近有巨石,称落星岩,据传自天而降。如今在其外侧建有西洋人经营的肺病疗养所等,不通过该庭院则无法看清西湖,真是大煞风景。(第三一七图)
第三一七图 保俶塔
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宝石山山麓,有宋代制作高约三四米的石佛,头部虽毁,但胸部以上存留。从大佛寺向右走可到岳飞庙与墓。
孤山、三潭印月 我行舟去孤山。孤山系宋代林和靖隐居之地,如今仍有梅林。还有林处士放鹤所在的放鹤亭,亭后面有林和靖墓。清代康熙、乾隆二帝行宫遗址如今成为公园。孤山南面庙宇、陵墓、祠堂等古迹繁多。三潭印月委实有趣,岛中有大池塘,即在西湖这个大“池塘”中又有许多小“池塘”。池中有祠堂,称“乡贤祠”,奉祀当地贤明人物。池面架石桥,弯弯曲曲,称“九曲桥”。令人联想到安艺国[2]宫岛[3]的回廊。桥中段有亭子,再往前还有亭子,后者亭子形状独特,平面呈“卍”字形。过此亭又有曲折桥梁,可达三潭印月。此处有三座石塔浮泛于湖面波浪之中,对面可见雷峰塔。
净慈寺 我乘舟去雷峰塔,塔附近有净慈寺。该寺过去香火极旺,系宋代五山之一,但旧寺焚毁于太平天国军队的战火,今天所见的是新建的净慈寺,不足观看。该寺有道元禅师的师父如净禅师的坟墓。顺便介绍宋代的五山。所谓五山即在此净慈寺后加上灵隐寺、径山万寿寺、育王寺、天童寺,称五山。此做法源于印度,日本也有京都五山[4]、镰仓五山[5]等。
雷峰塔 雷峰塔为吴越王妃所建,四周木构部分已消失,唯残存中心砖构部分,极为颓圮,但从四周崩落的砖石间长出的各种杂草和树木,倒也与周围景致极为协调,可入画。(第三一八图)
第三一八图 雷峰塔
灵隐寺 该寺为宋代五山之一,是杭州最有意思的寺庙。大雄宝殿被太平天国军队烧毁后最近虽已大部分复建完工,但技术十分拙劣。寺内有较多遗物。大雄宝殿前有大理石塔两座,八角九级,四周施以雕刻,系一千年前吴越王时代所建。寺庙门前有八角石柱经幢,雕刻经文,系九百九十年前吴越王所建。门外有溪流,对岸一座岩石山高高耸立。曰飞来峰。(第三一九图)
第三一九图 灵隐寺石塔
飞来峰 相传此峰从天竺灵鹫山飞来,全由石灰岩构成,四处布满洞穴。从最南端石洞进入后,右面有一条小道可通往其他地方。入口右侧崖壁上雕有卢舍那佛及其他十六尊佛像,系宋乾兴年间所刻。入口左上方有元至元二十九年所刻卢舍那佛像及肋侍菩萨像。在此洞中前行左手方也有洞穴,该处雕有许多小罗汉像,大抵为宋咸平年间所刻。出此洞穴又可进入另一洞穴,其内部复杂,可通往五个地方,其中有许多等身大罗汉像。出此洞穴北端又有一新洞穴,入口上方刻有许多元代雕像,右手下方雕有玄奘三藏使马背驮经文从天竺归来的图像。马的骨骼雕刻相当精美。进入洞口正面有观音像,似乎是唐代雕刻,但也有可能为宋初所刻。折向右是“一线天”。仰头望去可见一细长缝隙,天空清晰明亮。穿过一线天来到一亭桥上,下面是溪流。从此处沿溪流行走可见从寺院门前到岩石山壁布满数百个雕刻,皆元代所刻。总之飞来峰石窟,从五代开始到宋代开凿不断,元灭南宋后在至元年间又大肆凿刻。元代雕刻形式与唐宋雕刻性质差异很大。元世祖是一个虔诚的喇嘛教徒,所以当时西藏的喇嘛教进入中国其他地区,致使这一类雕刻带有许多喇嘛教痕迹。雕刻皆有铭刻,有的能解读,但多数因磨损已不可辨读。飞来峰石窟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北方洛阳龙门、大同云冈等石窟多数是北魏、隋唐时代所建,而五代、宋元时代雕刻几不可见。而此处则集中了许多五代至宋元时代的雕刻,能弥补北方之缺,可谓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另外,灵隐寺附近有烟霞洞、石屋洞,文献上记载有许多五代、宋元时代的雕刻,因缺乏时间未及调查,实为遗憾。
三天竺 灵隐寺后面有三天竺、中天竺、上天竺,其中上天竺最为壮观。三天竺门前有经幢一对,与灵隐寺经幢相似,仍为吴越王所建。
六和塔及其他 从杭州坐火车到闸口停车场可见到六和塔。途中有白塔。大理石建造,四周有精巧雕刻,与灵隐寺塔性质相似。六和塔位于小山丘上,平面八角,中间砖构部分九级,外部木构部分十三级。宋代创建,清代改变外形,加建外部四周。规模颇大,可能是南部中国规模最大的塔。白塔和六和塔之间有吴越王墓,立石碑,石碑上部有龙形雕刻。铭文大部毁损,不可辨读。(第三二〇图)
第三二〇图 吴越文穆王神道碑
五、绍兴
绍兴古称会稽,为越王勾践都城,也是南宋首都。南宋曾一度奠都杭州,后迁至绍兴。绍兴值得关注的地方有会稽山、禹庙与禹陵墓、南镇庙、塔山塔、大善寺塔、越王台、宋六陵、东湖、兰亭等。
会稽山 越王勾践蛰居之处,闻名于史,是自古以来中国“五镇山[6]”之一,其山麓有南镇庙,奉祀山神。山麓还有大禹庙和大禹陵墓。庙宇规模宏大,其东面有禹陵,亭内立有窆石。世称此窆石是覆盖大禹陵寝上的石头,但碍难凭信。另外城内有越王台,还有塔山塔、大善寺塔等。(第三二一图)
第三二一图 南镇庙正殿
宋六陵 位于城东南四十里处,系南宋六代皇帝陵寝,分为两部分,南陵三处,北陵三处,各皇后陵寝散布其间。陵寝处松林繁茂,有约八十平方米见方的照壁,正面有门。门内有享殿,后面有土馒头,高仅八尺许,令人惊叹其规模之小。宋朝原奠都河南开封(汴京),各代都在巩县修筑豪华陵寝,共有八个陵墓。宋南迁后这些陵墓悉数被金人挖掘,皇帝遗骸抛撒地面,宝物皆被抢夺。南宋曾一度打算返回汴京,故每代皇帝都只筑假陵,称之为“攒宫”,也不像过去在北方那样摆放石人、石兽、石华表等。宋亡后元朝派遣蒙古僧人杨琏真伽[7](杭州飞来峰有此蒙古僧雕刻并记有铭文的佛像)到浙江省担任“总统”,即僧人的监察官。杨琏真伽挖掘六陵及其他百余座陵墓,盗出宝物,并将皇帝、皇后的遗骸与牛马骨头一道埋葬后修塔,称镇南塔。人民听说后非常悲痛,岂料在此之前有一位叫唐珏的贫穷儒者典尽书籍家财,换得百金,又向某地有钱人借得百金,共准备两百金后将村中年轻劳力集合起来,饮酒后到夜里一道将抛散四处的皇帝、皇后遗骸集中起来,分别装入盒中,悄悄葬于会稽山后,并将野地荒冢中的遗骨拾回,放到原来皇帝等遗骸抛撒之处。杨琏真伽不明就里,将这些遗骨收集后立塔镇之。唐珏作为义士如今仍奉祀在六陵附近。总之,宋代南北皇帝都很可怜。
东湖 位于绍兴和六陵之间,原先是采石场,自从在该处一侧建起长堤后雨水不断滞留,终成湖。景色美丽。
兰亭 兰亭因王羲之曲水宴觞而名闻天下,位于绍兴西南二十五里处,但过去的影像如今荡然无存。现在的兰亭系乾隆时期重建。因雨我未能得见。
六、余杭
余杭位于杭州西面四十五里处,从此处向西北行走约五十里路可见宋代五山之一的径山万寿寺。该寺今已荒废,仅留存一部分建筑。这里有永乐年间铸造的钓钟,口径为六尺五分,系中国最大的古钟之一。径山早为日本所知,平家时代[8]荣西禅师到此寺时有一位工匠跟从,摹写万寿寺图返日。其子孙、加州藩[9]有名工匠山上善右卫门根据此图修建越中[10]高冈瑞龙寺。在建筑配置等方面瑞龙寺与万寿寺有几分相似。
七、宁波
宁波最有名的地方是天封寺七重塔、延庆寺、城隍庙、天童寺、育王寺等。天童寺和育王寺均为宋代五山之一,如今依然香火鼎盛。天童寺是大伽蓝,有僧人二百五十人,三面为松林环抱,形胜绝佳。平安时代末期日本荣西禅师[11]到此寺,向虚庵禅师学习禅宗。道元禅师也曾由育王寺到此,属于与日本禅宗关系最为密切的寺院。虚庵禅师曾为修建千佛阁缺乏木料发愁,听说此事后荣西禅师则从日本将大木料绑在船边运到中国,建起高十二丈的宏大三层阁楼,故至今寺僧仍尊崇荣西。天童寺曾焚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此寺为重建,建筑物新则新矣,但仍属于中国禅宗的规范大伽蓝。育王寺有著名的阿育王塔,据称此塔是印度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座塔分送世界各地中的一座,但按我看来该塔并未那么古老。不过或许是印度建造,时代仍不明。天童寺有镇蟒塔,育王寺有上塔、下塔。前者建于唐代,后者为元至正四年重建。看天童寺可知今日中国临济宗伽蓝制度,但天童寺与日本临济宗制度稍异其趣,反倒与宇治黄檗山制度相仿。(第三二二、三二三图)
第三二二图 天童寺正面
第三二三图 育王寺正面
八、天台山
天台山闻名日本。千百年前日本传教大师都曾来此地学习天台宗。七百多年前荣西禅师也来此地,建立万年寺的山门。从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日本许多僧人访问中国时都参拜过此山。到四五年之前此处因强盗出没无常,所以日本学者没有人到过天台山,但据说近年来途中设立两处警察派出所,旅行安全了许多。去年8月京都佛教大学一名画家结伴四人上山。从奉化和宁波市区都能到达天台山,但我是从宁波乘船到海门,从海门再乘坐小蒸汽船回溯到台州,从台州乘轿上山。天台山是浙江省第一高山[12],海拔七千尺,整体上看是土山,但处处裸露花岗岩。山下松、杉、柏、竹等葱郁繁茂,但山顶却无树木。
天台山胜景值得一去的有国清寺、真觉寺、高明寺、华顶善兴寺、拜经台、石梁、万年寺等。此外还有赤城、桐柏宫、琼台、双阙、桃源、寒岩等名胜古迹,但我未去。我从台州经天台县先到山麓的国清寺,然后徒步登陡坡,经真觉寺到华顶善兴寺,再去绝顶处的拜经台。从国清寺到拜经台大约有五十里路,合日本的六七里路。从拜经台向下往西走约一千五百尺可到达著名的石梁,这里有上、中、下方广寺。再向西有万年寺。归途从万年寺拐到高明寺,再回国清寺。(第三二四图)
第三二四图 高明寺侧面
国清寺 该寺属大型伽蓝,有僧人百余名,建筑皆新建。门前有据认为是宋代所建的八角九级塔,高约二十三丈,其前方并列七塔。
真觉寺 寺内有天台山开山始祖天台智者大师所建的石塔,还有唐代石碑,字迹清秀无任何装饰。
华顶善兴寺 该寺处于天台山顶杉树环抱中,从那里向东攀爬五里路可达绝顶处拜经台。智者大师在此修行,每日眺望西方天竺方向天空,祭拜楞器。附近有塔称降魔塔,宋开宝四年所建,上雕智者大师像。又有井称龙井,据说一整年水不枯竭。山顶风大,为防风建筑一处三四十米见方的照壁,其中有许多小寺庙。
石梁 系非常著名的胜景,由天然石块构成的“桥梁”横跨在五丈多长的瀑布上。桥面幅宽一尺许,长三十尺许,架设于距瀑布落口一丈多的地方,确为奇观。我穿鞋过此桥,但多数人会因头晕目眩无法过桥。以桥为中心这一带建有上方广寺、中方广寺、下方广寺。落口处最近刚建成中方广寺,自然景观为此大损。
万年寺 从石梁行走十五里,西面山上有大伽蓝,即万年寺,但无特殊之处。从该寺下来可达高明寺。我在此看见智者大师的袈裟和铜钵,据说是隋代皇帝所赐,成为天台山第一宝物,但看上去年代并不古老。
结语
继续介绍下去还有许多内容,但今晚暂此告一段落。结束前就中国文物和南北状况作一说明。中国文化先发源于黄河流域,后流播长江流域。南方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因子,主要是在三国之吴国以后的事情。之后就是南朝、南宋等文化。因此古代重要遗物多存在北方,汉、魏、六朝、隋、唐之遗物尤以北方为多。之后宋代遗物虽也存于南方,但较稀少,以北方为多。然时至今日观察中国寺庙等,北方已荒废衰微,而南方则稍有活力,保持一定的社会势力。南方寺庙建筑宏大、保存完好、僧侣众多,但为何遗物向来不多?这并不是因为开初即无,而是年深月久自然毁灭。其原因之一是南方空气湿润,木头易朽,石头容易长苔,不适宜长期保存。日本文物保存较多的地方是山城、大和、河内、播磨、近江、甲斐、会津等地,这些地方空气皆干燥。另一个原因是焚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南方虽有保存的能力,但应该保存的文物少,而北方遗物多,因缺乏保存的能力,从而导致中国文物日趋减少。中国文物是研究东亚文化的基础性资料,故其保护不单是中国一国的事情,而是文明各国都要详加注意的大事。因此作为当前的急务,是尽量加速调查正走向毁灭的文物。原先以为南方文物少,但我有幸通过这次调查,得以明确这些文物有的是南朝时代即南齐、梁代的制品,有的是唐代的石塔、石碑,特别是吴越王时代的文物较多。除宋元时代的塔外还有杭州飞来峰及其他地方的佛像雕刻。而这些都是北方无法见到的文物。明朝有孝陵,至清朝更是不胜枚举。此外遗漏之处大概更多。因此必须尽量加快调查速度,讲求保护的措施,是眼前最为急迫的大事。
本篇是1918年10月8日在上海“学士”会上的发言稿。
————————————————————
[1] 继体天皇(?—531),《古事记》《日本书纪》所传第26代“天皇”。是否真为天皇不得而知。据传是“应神天皇”(是否真实亦不可知)的第五代孙,名男大迹,等等,6世纪初从越前(今福井县)或近江(今滋贺县)进入大和(今奈良县)磐余宫,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这个传说暗示着日本古代“天皇”并非“万世一系”。因该“天皇”乃远从越前进入大和,出自何处有问题,而到大和又花了长达20年的时间,且说是“应神天皇”第五代孙,但其间谱系未有人明确说明,所以日本学界有一种占上风的观点,认为所谓的“继体天皇”仅不过是地方的一个豪族,乘武烈王死后大和王权出现混乱篡夺了“皇位”,属于一个新王朝的始祖。——译注
[2] 日本旧属国国名,在今天广岛县西部,也称“艺州”。——译注
[3] 广岛湾西南部的岛屿,号称日本三景之一,面积约三十平方公里,其最高处系标高530米的弥山。岛屿全境为原始森林覆盖,北岸有严岛神社和门前町、宫岛町。这里的回廊指严岛神社的回廊。——译注
[4] 京都五山,位于京都的临济宗五大寺。经数次寺刹选定和寺格变更,1386年(至德三)足利义满决定将位次定为天龙寺、相国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将南禅寺定为五山之上。——译注
[5] 镰仓五山,足利义满时所定的镰仓临济宗五大寺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净妙寺的总称。也叫“关东五山”。——译注
[6] 中国历史上的“五镇山”是和“五岳”齐名的名山,分别为西镇吴山、东镇沂山、北镇医巫闾山、南镇会稽山和中镇霍山。——译注
[7] 杨琏真伽(生卒年不详),西夏人,藏传佛教僧人,元“世祖用为江南诸路释教总统所”(管理中国江南地区佛教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统。——译注
[8] 平安时代以平为姓的豪族,系日本第一个掌握政权的武士集团。——译注
[9] 日本古国名加贺国的别称,也叫贺州,在今石川县南部。——译注
[10] 日本古国名,今富山县。——译注
[11] 荣西(1141—1215),日本临济宗开山鼻祖,号明庵,曾在日本比叡山学法,擅长台密教,因感叹于禅学的衰微,于1168年和1187年两次入宋,向虚庵怀敞学习临济禅,回国后在博多建立圣福寺和在京都建立建仁寺,为禅宗在日本的扎根和发展做出贡献。著有《兴禅护国论》。另外还从中国带回茶种栽培,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译注
[12] 此处疑史实有误,浙江第一高峰为黄茅尖,海拔1929米,位于今浙江省南部龙泉市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