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砖塔

    ——现存中国最古老之砖塔

    1918年余于中国旅游时,曾于河南省登封接触到许多汉代石阙及珍贵遗物。其中嵩岳寺砖塔不仅为北魏建筑与中国最古老佛塔,而且多少留有犍陀罗式塔痕迹,令余不禁笑逐颜开。对此余于《西游杂信·登封之遗迹》中曾有介绍,然当时仅介绍“十二角十五层砖塔系北魏时代建造,手法颇珍异,未见有相类似建筑”一语,并仅刊载其全景照片一张。今略就其年代与细部试做说明,以阐明其作为中国最重要之佛塔之缘由所在。

    嵩岳寺位于中国五岳之中岳嵩山(又名嵩岳)之西麓,原为北魏宣武帝离宫。孝明帝正光四年(523)下诏改为寺院,并耗尽国帑,大力营建殿宇,筑十五层砖塔。该塔即今之所见佛塔。《说嵩》[1]有以下记载,可知寺院沿革。

    寺故元魏宣武离宫也建于永平二年诏冯亮与沙门统僧暹河南尹甄琛视形胜处创兴焉有凤阳殿八极殿明帝正光时榜间居寺广大佛刹殚极国财僧徒七百众堂宇逾千间建立十五层塔

    又据同书所载唐李邕(678—747)撰《嵩岳寺碑》曰:

    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

    李邕系初唐人,不仅认为嵩岳寺系北魏时建立,而且从其形制判断亦属北魏建筑,故此说似无大碍。余于1918年6月18日曾冒酷暑攀登于山谷之间,至寺院已近黄昏。当日因犹有其他待访遗迹,故仅仓促照相并就其细部略作素描,无暇制作实测图,为憾。(第一〇八、一〇九图)

    第九章 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砖塔 ——现存中国最古老之砖塔 - 图1

    第一〇八图 嵩岳寺砖塔

    第九章 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砖塔 ——现存中国最古老之砖塔 - 图2

    第一〇九图 嵩岳寺砖塔细部

    塔之平面由十二角形成,实为珍稀。中国有四角或八角之塔,而十二角塔除此之外他处未见。而其又由十五层构成,亦无可比俦。中国佛塔一般最多为九层、十一层,止于十三层。详察细部其手法之珍奇更令人惊讶。一层之下又有地层,亦稀罕。地层唯以砖构,四面开入口,无任何装饰(今留前后入口,左右入口堵塞)。一层各隅立六角形片盖柱[2],四面入口上方设葱花拱,拱内壁面开长方形窗。此葱花拱恐由输入之犍陀罗葱花拱演变而来。其尖顶装饰野蜀葵图纹,亦有趣。云冈、龙门等北魏佛龛频繁使用葱花拱,此为判定该塔年代之有力证据。后世建筑绝不使用此类葱花拱。唐宋以后砖塔遗存不少,然无一塔使用葱花拱。

    一层隅角两壁面有奇异装饰。其下方左右并列简单格狭间,右方以砖“浮雕”出横向狮子,左方以砖“浮雕”出正向狮子。其上方壁面开有葱花拱窗,窗上与檐端水平装饰凸出物下方作长方形板壁状,稍凹进壁面。水平装饰凸出物由三层砖次第向外砌出构成,成倒置斜坡状(以下称斜撑),上方又有奇特女墙图纹装饰,其内部容括冠有顶饰之球盖状屋顶。此意趣显示一种绝非唐宋以后可以想象之特质。尤其各隅角之片盖柱有础石,上戴奇异头饰,往往与北魏柱所见之手法相似。

    第二层以上各层塔身高度急剧降低,随着高度增加,其直径逐渐缩小,其轮廓呈细长炮弹状,令人赏心悦目。顶部冠有相轮,此相轮恐为后世修造。各层檐端斜撑由十四块砖组成,且略成凹曲线,故使塔之外形带有于雄健中又不失优雅之情调。各层低矮塔身各壁面中心作葱花拱窗,左右作棂子窗。此手法亦于唐宋以后全然未见,与李邕碑所说“户牖数百”情景完全相符。当初塔身外部壁面悉以白灰涂抹,然于今几乎剥落殆尽,仅遗留形迹。

    要而言之,该塔平面十二角,层数十五层,其形态雄健而细部奇异,与唐宋以后砖塔大异其趣。与记录相互对照,可确认其为北魏建筑物似无大碍。若果其然,则该塔不仅系北魏唯一遗迹与中国现存最古老之佛塔,而且系中国最古老之砖构建筑物。其堂堂雄姿有充分资格与云冈、龙门雕刻一道装点北魏艺术史。

    此佛塔于形制上固然与犍陀罗式佛塔有相当距离。而如前节所论,层层塔台重叠,相轮安放其上,频繁使用葱花拱,恐为早期传入之犍陀罗艺术中国化产物之痕迹。

    本篇曾作为《辽东之冢》第四章之内容发表于《建筑杂志》第三十六辑第四二八号(1922年3月)。又,本书未能收录之其他著作中另有与文学博士常盘大定共著之《中国佛教史迹》(全五卷并附各解说)论著。该论著第二卷有关于嵩岳寺之记述。今与本篇一道收录,仅供参考。

    ————————————————————

    [1] 清景日畛撰,全书分地理、星野、沿革、形势、水泉、封域、巡视、古迹、金石、传人、物产、二氏、摭异、艺林、风什等三十二卷,介绍嵩山地区地名760余处,古迹218处,金石268处,收历代诗赋744首,文156篇。——译注

    [2] 一半与壁面或建筑物之一部相连,一半为半面普通柱子形状的薄形伪装柱。——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