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北齐魏蛮造菩萨立像
此石造菩萨立像与带到日本之中国石像中今为大仓集古馆收藏之释迦立像一道,同为最大实物之一,亦为最精美石像之一。其出处不明,据说由山西省南部运出。造像者如下述为山西省长子县县令魏蛮,故恐原存于长子县附近古刹。
此石像台座幸有刻铭,故其造像年代与造像者名皆可确知。台座正面刻造像由来、供养者及其一族姓名,其他三面刻捐款僧俗数百人姓名。正面刻铭如下:
囗至道虚凝玄宗秘旷循迹可语就体难名自影显北天
囗交东汉真仪昺于镌刻奥说彰于乘品报应这途遂广
囗梁三寄(疑为“宝”)更宽扰扰四生因兹以登正觉攸攸六道藉此囗去尘罗至于神化圆通圣教潜被非称谓之可陈岂言囗所能述讨寇将军长子县令魏蛮钜鹿下曲阳人也其基构权舆之绪世载衣冠之业故已垂之布在囗唾
曾祖章囗西将军给事黄门侍郎祖嵩冠军将军陇西上
囗正平囗郡太守赠并州刺史父秀明威将军给事中北囗囗囗囗传囗昌厥后君器局沉雅识心正行发闺闾
囗闻邦国献武 皇帝龙潜初九道迈彰韦天网所囗囗华毕萃召君为渤海王国大夫后以百里之任务兼囗囗制锦治囗唯贤是属转为长子县令君导德齐礼囗囗囗中惠政布于下车有成著于期月百姓囗之言囗容囗囗复妙识苦空洞解生灭乃以弦歌之暇结念道场囗囗囗之易消知刘石之难久遵累宝而发诚踵布金以兴囗粤大齐天保三年岁次壬申七月丁卯朔十五月日辛巳
囗造石像一躯并千像仰愿 皇帝陛下太皇 太后
囗道兴日月齐明圣躬共天地等固殊方屈膝荒裳来庭
囗马休午销金龙罢唅灵抱识咸沃斯善县功曹王洪囗谓发念归依聚沙足以成业率心回向淦
扫自可为囗
况复妙极雕磨巧穷严丽精诚感至若斯之盛者囗而过隙难留逝川无舍时人故老方随运沦落岂使嘉猷茂囗闻而不纪乃相与勒石裁铭永贻长世其词曰
囗修法堺浩浩群生共囗殊囗同异行去来不息囗囗囗停譬兹野马如彼
城慈悲出世应物开诱惠日既囗
囗音复吼化周动植绩被空有一念在心皆随业受于唯囗德独悟丢门思游净土愿出尘昏莹玉图彩贻之后民
囗容无昧灵相长存 亡妻尹侍佛
亡妻张侍佛
讨寇将军员外殿中将 息及祖侍佛
军长子县令魏蛮供养 息伏奴侍佛
囗囗侍佛 息小祖侍佛
囗母王侍佛 息贵祖侍佛
囗曹侍佛 亡息贵洛侍佛
弟神龟张囗囗下中兵 外甥武元嵩
参军侍佛囗庐侍佛时 息敬欢侍佛
弟子囗高军王张流参 妻韩侍佛时
军侍佛囗侯侍佛 郭洛兴侍佛
亡弟阿囗侍佛 妻钊侍佛时
亡弟小囗侍佛 息妻李侍佛
亡妹阿容侍佛 息长祖侍佛
妻张世姬侍佛 息万祖侍佛
妹阿桂侍佛 息女男妃侍佛
囗妹阿妃侍佛
囗妹阿录侍佛[1]
据此刻铭,可知讨寇将军长子县县令魏蛮曾率其妻、弟妹、子女等一族(又为祈其冥福,联亡妻、亡弟妹名)于北齐天保三年(552)七月十五日为祈求皇帝(文宣帝)与太皇太后圣寿万岁、国泰民安而造此石像一躯及千佛像。
菩萨像从莲瓣状大背光处雕出,高突,立于方形台座上方低矮莲座上。戴宝冠,举右手至胸,掌向外,左手弯曲,至腰边掌外翻,然拇指与食指、中指皆整体毁损。
该造像姿势直立,相貌端正温柔,但带不可侵犯之崇高威严。眉美如弯月,眼细长,上睑刻线,鼻梁高,与额相连,然鼻翼较小而匀称,人中稍深成沟,口唇紧闭,两嘴角深沉,颇有写实风,两耳大,然聃无穿孔。面部丰满圆润,重颐。此面相与一般北魏佛像所见细长脸、杏仁眼、上翘唇以及单颐之性质颇异,但是与唐代佛像接近。盖此相貌多见于中部印度笈多式佛像,令人猜测其来自笈多文化影响。普通所见北魏佛像系于两晋时代引进犍陀罗佛像之中国化产物,恐其大成于南朝。北魏样式一面带有中国化基础,一面又接受由敦煌传入之西域样式与当时盛行于中部印度之笈多式佛像之影响。北齐继承北魏文化,其雕刻亦同样有中国化行为。著名天龙山石窟北齐雕刻皆运用此样式。日本飞鸟时代“鸟佛师[2]派”雕刻亦属此样式。而于北齐自前代接受之笈多佛像制作方法渐次发达,遂成此菩萨面相。余于北魏以来菩萨像中未曾见过相貌如此美丽者。(第二五三图)
第二五三图 北齐魏蛮造菩萨立像正面
此菩萨面相虽有笈多佛像之影响,然其宝冠与衣纹等样式却完全类同于过去北魏普通佛像,手法洗练。宝冠上部有美丽花纹装饰,然其四周失于呆板,当年是否安装透雕金铜装饰或描以彩色图纹不得而知。宝冠两旁忍冬纹装饰尤为精湛,有布片由此宝冠下精细折叠下垂,其下端刻以雄健衣襞曲线,系北魏典型样式。
其胸饰亦显示出北魏制作手法。而最能表现出北魏特征者乃薄长袍与腰裙之样式。佛教发源地印度酷热,故如佛菩萨等亦多被刻成着薄衣与透过薄衣显露身体之形象。不独中部印度,受到犍陀罗文化影响之西域地区亦行此法。而中国南北朝时代普遍所见之雕像此特点已失,衣服笔直下垂,包裹身体四周,丝毫不考虑透过衣裾显露躯体之刻法。此即前述与面相一道失去原有特色之中国化现象。日本鸟佛师派雕刻亦同。此像之腰裙亦全失表征薄衣之意味,显示其纯属北魏样式。(第二五四图)
第二五四图 北齐魏蛮造菩萨立像背面
薄长袍由两肩垂下,于腹部打结后其袍端继续下垂,之后上翻,悬于两腕处,之后又下垂于身体两侧。其端部成细襞状。此亦北魏样式之特征。又,腰裙褶皱线笔直,刻画浅,其下端重合,形成多道襞皱。此襞皱由尖锐雄健之曲线组成,亦可谓北魏样式之特征。
要而言之,此像衣纹性质完全蹈袭北魏样式,但比之更添洗练之美,益增工艺之精。
其所立莲座之花瓣刻法亦为北魏样式,酷似龙门宾阳洞佛像等莲座。又见其背光,其头光内刻莲花,四周做忍冬纹,其身光内带亦有同样装饰。
此外,背光整体薄雕带某种有特色之火焰状,极为壮丽。此亦出自北魏通行样式。忍冬纹与火焰之手法皆颇精美。特别是忍冬纹与龙门宾阳洞佛菩萨像背光之图纹几乎相同,亦与日本法隆寺梦殿[3]之本尊图纹相似。
背光背面与两侧面刻所谓千佛像。背面分三十五层,层层列刻小佛像,总计达七百二十八躯。侧面左方又分三十七层,刻一百六十躯;右方分三十层,刻一百四十三躯,总共一千三百十二躯。在此无可比俦之大背光上密集雕刻如此众多小佛像,颇为壮观。
作者一面在此菩萨躯体、衣纹、莲座、背光上根据纯正北魏样式发挥更精练之工艺,一面又在菩萨面孔上使用当时略为人知之笈多式佛像制法,成功刻出超越唐代之秀丽端庄面相。此完全归功于作者真挚之探求精神与非凡技艺。(佛像尺寸)
像高六尺二分
背光高八尺四寸二分,广四尺二寸二分,厚底边八寸、正中六寸七分
上座高七寸六分,广三尺一寸二分、二尺四寸一分
下座高一尺七寸三分,广三尺六寸五分、二尺九寸五分
自底座至背光顶全高十尺九寸一分
本篇曾刊载于《国花》第四四辑第五二五号(1934年8月)。
————————————————————
[1] 原文抄录可能有误。译者因故(该造像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TC-375)无法全部核对该造像铭,仅通过某网络文章(http://www.foyuan.net/article-304603-6.html)即发现原文第二行至第三行有许多笔误。现在的该两行似乎是正确的,即读者所见的“囗交东汉。真仪昺于镌刻。奥说彰于乘品。报应这途遂广。囗梁三寄(宝?)更宽。扰扰四生。因兹以登正觉。攸攸六道。藉此……”。请读者留意。——译注
[2] 亦称“止利佛师”,生卒年不详。日本飞鸟时代佛教工艺大师,被称为日本佛教工艺之父,系中国古代“渡日集团”人物司马达等之孙,工于雕刻、金工制作。通过现存的飞鸟寺释迦像(飞鸟大佛)与建于623年的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像可窥见其严谨、端正的工作作风。——译注
[3] 法隆寺东院正殿,为八角圆堂。据传系行信(平安末期铁匠、千手院刀工)于739年在圣德太子斑鸠宫遗迹上所建。根据太子梦中出现金人赐教之传说,又被称作梦殿。作为该殿本尊的救世观音像系飞鸟时代彫刻的代表作。——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