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云冈的石佛寺
云冈位于大同以西三十里处,石佛寺在武周川北岸,沿岸的小山丘上凿有大大小小数十个石窟,石窟中雕刻着佛像,就是那种所谓的Rock-cut Temple。有关创建事宜,该寺的碑文中有以下记载:
遊石佛寺引 吳伯興
石佛寺創自後魏拓跋氏時以定伯之猛力仰崗壁之清華接構歷七帝百餘年神峯遍石佛二十座盤空數級梯石盤似帆欲揚如翅斯倚金人錯其虛臂蕋宮蔚於高天奇樹映樓閣以葱蘢丹青異卉而冥密斷
不足比其紛披操蛇不足異其轉從梵天化城不足窮其高、云云
是说此处为拓跋氏遗址。但拓跋氏的都城定在现在的大同,石佛寺的创建是否和这个时代有关系呢?
据我实地调查,石窟主要有九个,自东向西排列,最东侧的称为大佛殿,其次(1)曰弥勒殿,再其次是佛籁洞。接下去的五窟没有特别命名。现在我暂且把这些叫作第一窟、第二窟,顺排至第五窟,第五窟也就是最西侧的石窟。第五窟以西好像还有重要的石窟,但最终没能亲见,所以此处只言至第五窟而不涉其他。
(一)大佛殿
大佛殿的平面如图3-44甲所示,这里是石佛寺中最大的一窟。石窟前面造起一个四层的阁楼,其形式构造都是近代的建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之处。不过窟内还存有几分古风,颇有异趣。本尊为结跏趺座,高约六丈,两膝间距达一丈五尺。周围的壁面上刻着无数佛像,并都施有鲜艳的色彩。只是到处都留下了后世修缮的痕迹,使原来的古风失去不少,令人遗憾。
图3-44 大佛殿的平面图
(二)如来殿
如来殿的平面如图3-44乙所示,约45尺见方的石窟内部立有一根25尺见方的柱子。柱子向上延伸直通窟顶,分上下两层,下层的四面都是佛龛,龛内有佛像,佛像上有天盖,天盖直接接在龛洞顶上。洞的内壁上刻有无数佛像,还有非常复杂的装饰纹样,此处不一一记述。外部有个四层楼的构架,但属近代制作无须注意。佛像以及装饰的大部分还都保持着原来的风格,堪称奇观。佛像容貌大多古怪,酷似日本法隆寺金堂内壁画上的雕像。衣襞与同处的鸟佛师(2)的作品酷似,即纹样方面与日本所谓的推古形式即法隆寺式完全相符。图3-45是上层佛像顶部的天盖,那鳞形的装饰、挂在末端的悬铃以及鳞形下面被铅坠拉直形成的褶襞,每一种都与法隆寺金堂内的天盖相符。图3-46是佛像背光的一部分,飞天的形状、曲线、色彩等都是纯粹的法隆寺形式。图3-47是接着上层九重天的一尊立式佛像,身上的衣襞异于其他,但其意匠却又和法隆寺金堂药师以及释迦胁侍的衣襞完全相同。再观察其他细微之处,我们又发现了许多彼此相符、彼此类似或者彼此有关的实物,很遗憾不能在此一一予以介绍。
图3-45 天盖
图3-46 佛像背光
图3-47 立式佛像
(三)弥勒殿
图3-44的丙为弥勒殿的平面图。也是前面设有四层楼高的构架,里面的佛像等几乎全部被完好地保存,后世加上的修理痕迹极少。图3-48及图3-49是墙壁上的纹样,我们认为这些与法隆寺的模样完全相同。
![]() | ![]() |
图3-48 纹样1 | 图3-49 纹样2 |
(四)佛籁洞
图3-44的丁为佛籁洞的平面图。A的部分是两层,上层有三尊佛像,下层有一尊佛像,完整地保留着原样,几乎没有任何修缮的痕迹。
(五)第一窟
图3-44的戊为第一窟的平面图。进入第一门有个前庭,进入第二门是个较大的洞窟,中央有一尊佛像,高有三丈六尺余,窟内的佛像以及装饰手法都保存着古风。图3-50是第一门门柱柱础上的纹样。图3-51是柱子的上半部,其大斗的表面有很像希腊和亚述二者融合而成的纹样。斗欹上有莲花,下边是皿斗,柱子是八角形,呈很粗犷的凸肚状,柱面上刻有佛像。
![]() | ![]() |
图3-50 门柱柱础上的纹样 | 图3-51 柱子的上半部 |
图3-52是柱子上的勾栏,其手法也完全与法隆寺金堂相同。图3-53是前庭龛洞胁柱上的纹样。图3-54是第二门上的斗拱,每个三升斗之间都有一攒人字形驼峰,手法均与法隆寺相同。图3-55是前庭左右两座门中右门上的鸱尾。图3-56是第二门穹窿上的纹样。
![]() | ![]() | ![]() |
图3-52 勾栏 | 图3-53 胁柱上的纹样 | 图3-54 第二门上的斗拱 |
![]() | ![]() |
图3-55 鸱尾 | 图3-56 穹窿上的纹样 |
(六)第二窟
第二窟的形状和宽阔之感与第一窟基本相似。细部的手法颇有值得瞩目之处。图3-57是前庭的柱子,爱奥尼亚式柱头的使用颇可称奇。图3-58多少有些科林斯式柱头的意匠,而且柱面上刻佛像的手法,一般都是自印度传来的。图3-59是第一门的柱础。图3-60是第二门门楣上的亚述纹样。第二门的门楣形状基本与西藏贝米恩奇寺院的意匠相同。(参见弗格森氏《东洋建筑史》)
![]() | ![]() |
图3-57 前庭的柱子 | 图3-58 柱头 |
![]() | ![]() |
图3-59 柱础 | 图3-60 亚述纹样 |
(七)第三窟
图3-44的己为第三窟的平面。其意匠与如来殿相似,但大小逊之。中央柱子一直伸延至天井。柱子四面有佛像,正面是无量寿佛,石窟四壁都是佛像。此窟经过后世的修缮,古风受到了很大损害。
此窟的外面有无数佛像,其容貌、衣纹和背光都是法隆寺式也就是鸟佛师式。图3-61是其中的一例。彼此相似到如此程度,实在是令我们惊讶。
图3-61 佛像
(八)第四窟
图3-44的庚为第四窟平面图,与第一窟相似,大小逊之。第二门没有门楣,穹窿直露。内部经过后世修缮,古风基本不存。外面立着些鸟佛师式的佛像,大半已被风雨侵蚀。
(九)第五窟
图3-44的辛为第五窟的平面。与大佛寺相似,但大小逊之。佛像倚在须弥坛上,双腿交叉盘坐于地,高五丈余,脚长八尺。内部留下诸多后世修缮的痕迹。外部放满了鸟佛师式的佛像。
第六窟未建成。内外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鸟佛师式佛像。图3-62是其天盖的一例。我们不得不对其手法与法隆寺金堂内的酷似而惊讶。
图3-62 佛像天盖
总之,石佛寺的大部分属于拓跋氏北魏的遗物,这一点不容置疑。但这里已是一千四百五十年前的遗迹,要比日本的法隆寺早一百五十年。想来,所谓推古形式的艺术无疑应该是经过三韩(3)传承过来的,可三韩又是从何处得到的传承呢?我们对此极想了解却又毫不知情,成了一个大大的疑团。而今我们已在大同附近发现了推古形式的遗物,据此推断,可以认为所谓的推古形式是从西域经过内蒙和中国北部进入朝鲜的。我们还必须对这里的石佛像进行更为精密细致的调查,以资研究此处的现状及其起源。我们应该通过这些调查研究从而踏上解释东洋美术史上那一大疑间的阶梯。
图3-63 大斗及各升的比例
————————————————————
(1) 按下文内容,此处应有“曰如来殿”一句。
(2) 鸟佛师,本名鞍作止利。日本飞鸟大佛的制作者。五世纪前后东渡日本的中国人后代。
(3) 指2~4世纪间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辰韩、弁韩三个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