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明清建筑与日本建筑的历史关系

    中国明清建筑和日本建筑在历史上有何种关系,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我现在不能轻易地对此做出结论。

    在此只举出两三个在形体上有所表现的实例,权充作这个课题的研究资料。

    一、与奈良朝(1)建筑的关系

    (一)平面

    明清建筑的平面多为长方形,通面阔为十一间、九间、七间、三间不等。建在高层台基之上,这一点与奈良朝的迦蓝建筑相仿。

    (二)屋顶

    重要宫殿的屋顶都是庑殿顶,其次是歇山顶。这一事实与奈良朝的迦蓝制度相符。中国屋顶上用的是走兽,日本用的是鸱尾也叫沓形。中国用于歇山顶和搏风板上的手法中没有“箕甲”,日本也有不用“箕甲”之例,法隆寺金堂里的“玉虫厨子”可作为参照。

    (三)柱子

    柱子上下两端都没有做梭杀,柱子的直径一般是越往上越小,柱础表面形成水平方向的刳状,在地面上微微隆起。这些均与日本奈良朝的建筑相同,说明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斗拱

    斗拱部件中没有“鬼斗”,而是以普通斗代之,放置角度为45度斜角。不用斜盖斗板,用圆挑檐桁。这些也与奈良朝建筑类似。

    (五)椽木

    屋檐为叠层时,檐椽一般用圆木,飞椽一般为方木。椽当的大小十分随意,没有规律可循。椽木与斗拱之间也似乎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这些在日本奈良朝的建筑中都有惯用的事实。

    二、与平安朝(2)建筑的关系

    平安朝即是奈良朝的日本化时代。奈良朝的文物几乎全部是照搬唐朝的,因此,如前一节所述,尚未日本化的部分仍然很好地保持着与中国建筑的密切关系。

    三、与镰仓、室町时代(3)建筑的关系

    (一)斗拱的形式

    斗拱的形式即日本所说的“唐样”,与镰仓时代传入日本之物相仿,拱木下面是一种圆弧形,上面有刻槽。斗的形状因做工的手法粗糙很难搞清其真相,但从整体的协调权衡上看,与日本的“唐样”相似。

    (二)斗拱的配置

    斗拱的配置即日本所说的“诘组”,楹间全部以斗拱充填。日本京都近郊妙心寺境内的玉凤院开山堂曾经是后奈良院天皇的行在,其斗拱的配置方法与明清殿门十分相似。

    (三)昂

    这并不是那种带有昂嘴部分的真正意义上的昂。位于日本信浓小县郡别所村的安乐寺,里面有一座室町时代的八角四重塔,上面昂的手法与明清手法完全相同。此外南都东大寺的钟楼也属于这一类。

    (四)柱子与斗拱

    柱子顶端都有平板枋,平板枋上面装置斗拱。大斗的大小不一定要与柱子顶端的直径完全相同,而通常是小于柱顶直径。这是明清建筑的共同之处,也是日本镰仓时代之后的唐式建筑的特征。

    (五)翼角翘椽

    在日本,像明清建筑那样只把檐角的部分做成翼角翘椽式的实例,有播磨国(4)净土寺的净土堂等多处。净土堂建成的年代久远,因而具有“大佛式”亦称“天竺式”的形式,明显是从明清建筑模式中照搬来的。

    (六)纹样

    位于额枋下的雀替、霸王拳、彩绘拱木等,画在表面的纹样大体与日本镰仓、室町时代之物相仿。尤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雀替的轮廓酷似日本镰仓时代常用的“贯鼻”。

    (七)雕刻

    日本镰仓、室町时代常用在驼峰、门楣等上面的雕刻纹样,同样也现存于明清建筑之中,特别是石栏、石台基以及木制的器具之上更为多见。石栏望柱上及净瓶上的雕刻都具有与日本镰仓时代以后手法相似的性质。

    (八)装饰纹样及色彩

    装饰纹样及色彩中与日本相似之处亦为数颇多。日本称为建武建筑的河内国(5)南河内郡关心寺本堂里的装饰纹样,几乎全部都与在明清建筑上所见之物相符。还有京都市东福寺三门楼上的内部装饰纹样,宛如纯粹的明清建筑样式的再现。总之,日本的禅刹与宋朝建筑的关系自不在话下,其他诸宗的寺院也难免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

    四、与桃山、江户时代(6)建筑的关系

    (一)装饰纹样

    日本桃山、江户时代常用的装饰纹样大多是来自中国的传承。中国的天花藻井中常绘龙纹,额枋、楣子、裙板等则施以一种卷草纹或几何纹,就像日本的日光庙。我们在中国各处都能见到这类纹样,肯定不是出于偶然。

    (二)色彩

    色彩和纹样一样,有着相同的关系。藻井、栋梁、斗拱等处都施以浓艳的色彩。这种施色手法彼此基本相同。中国常用的颜料多为原色,施色法多为烟云退晕。

    (三)绘样

    明清建筑的绘样与日本桃山、江户时代绘样相似之处不在少数,尤其表现在石材、木造器具的纹样上。如十分复杂的华头窗、棂格花窗之类,彼此的想法往往都是一样的。日本陆前(7)松岛瑞严寺正门的雀替轮廓及表面雕刻的绘样几乎全部保持了纯粹的中国趣味。类似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

    (四)雕刻

    有关雕刻我想说的内容和绘样基本相同,只是要注意到明代的建筑雕刻十分稀少,只能在石栏、石座、台基及一些器具上见到。龙、凤、麒麟等是最受中国人喜好的题材。其写生式且缺少变化的雕刻法与桃山、江户时代的风格最为相似。

    根据以上的事实分析,我们取得了以下结论:

    (a)整体形式方面:与奈良时代的建筑相似。

    (b)细部手法方面:与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相似。

    (c)装饰手法方面:与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相似。

    这是不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所谓的奈良时代正是中国的唐代,镰仓、室町时代是中国的宋元明时代。桃山时代为明末时期。因此,以上提及的结论如果换句话说可以是:今天的中国建筑形式,于整体方面传承的基本上是遥远的唐代意匠,于细部手法上贯通着宋代以后的精神,而于装饰方面则袭用了明代以后的手法。整体的架构千年不朽,局部的手法逐渐变通,而在装饰方法上就是改头换面了。

    ————————————————————

    (1) 奈良朝大约于公元710-784/794年。

    (2) 平安朝大约在公元784-1185/1192年。

    (3) 镰仓时代大约在公元1185-1333年。室町时代大约在公元1334-1573年。

    (4) 现在的日本兵库县西南部。

    (5) 现在的日本大阪府东部。

    (6) 安土桃山时代=1575-1596年。江户时代=1597-1868年。

    (7) 现在日本的宫城县。